戏里戏外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0osjo0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7月25日,微风徐徐的夏日黄昏,我横穿过信义路新光三越广场,走向新舞台剧院。今天剧院演出的戏目是由一群慈济志工所演出的音乐手语剧《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天色将暗前的商圈广场,是一块吸力强劲的吸铁,这里开始聚集许多下班的青年男女、放学的学生,他们欢悦地在这具时尚感的生活圈约会、聊天,或准备去看一场电影。而我,却犹如那几棵悠然伫立在广场边上的树,只影穿风而行,走入刚刚亮起的灯火里。
  走进新舞台,我的位置在B区后方的边上。
  坐定,剧院的静慢慢向我围拢过来。这种静穆的氛围,最容易让人跌进沉思的幽谷里。就在此刻,你常会陷入一种视若无睹,听而不闻的境界。
  忽然间,我看到剧场边上走廊,有三个移动非常缓慢的身影,那速度比我们感觉里的正常速度要慢很多。这引起了我的好奇。缓缓的,三个身影移动到前头舞台边,拐个弯,她们向座位方向慢慢移过来。这时我终于才看清楚,中间是一位双手拄着拐杖不良于行的小姐,两边搀扶她的,一位可能是亲人,另一位则是穿着制服的服务小姐。
  这样一位连拄着拐杖都难于行走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兴致,在亲人的协助扶持下前来看戏?是她亲人的鼓励?或是她知道自己身体的病苦,也了解药师如来对众生苦难,誓用智慧启动救助众生的慈航,心中是否有所祈望,能在今天演出的戏中得到一些能量?我们可以想象,她从家里出发,可能一路要几经折腾才能来到剧院,顺利地坐在盼望中的座位上,等待戏上演。看到她们前来,边上两位观众赶忙起身,让她们好入座。坐定后,见她向那位一路陪伴的服务小姐深深一鞠躬表示感恩,服务小姐也向她回了礼,转身离去。到了拐角处,她还回头看一看刚刚她搀扶过的残障小姐,然后才很安心地离去,真是一位用心温柔的服务人员啊!
  这一段过程,在戏未开演前静静地进行着,当时整个剧院里寂静无声,好像所有人都在凝视观看这一幕温馨的戏,大家都陷入了感动的情境之中,这三位年轻的女性,也许根本不知道,在戏尚未开演之前,她们已经演出了一出撼动人心的戏!是活生生的人生戏。
  在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的过程里,我静静地坐在后排远远地凝视,好激动地看着这段感人的人生戏,眼眶含着泪水。然后,在我心中,起立鼓掌,向她们致敬。
  戏开演了,当进行到第六大愿的时候,佛说,愿众生诸根完善,无疾无苦又无难。舞台上呈现出病苦之相时,因感动而脆弱的心一时之间被重重撞击。这一幕有众多人间菩萨扶助抚慰残障疾苦之人,不就是戏开演前所看到那一幕真实的人生吗?而那位服务人员的用心助人,当下不就是菩萨吗!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份力量,即使再微薄,只要你愿意伸出你的手,只要你有一份善念,都可以把一滴水送入干渴的口中!
  观戏归来,心中仍有一份悬念,这一份悬念,一是对这位勇敢的残障者的感动,另一则是对那位付出爱心、温婉的服务人员的尊敬。一位呈现疾苦之相,一位付出爱心,都是菩萨行。
  这不只是一幅人生小景,更是一部人生大戏!
  
  林锡嘉
  1939年生。台北工专机械科毕业。曾任《台肥月刊》总编辑,中国文艺协会、中华民国新诗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创作有论述、诗及散文。著有论述《耕云的手──散文的理论与创作》;诗集《竹头集》;散文《属于山的日子》等。
其他文献
前两天和出版的同仁闲聊,聊起业内某家杂志对零九年出版界关键词做的一个盘点调查,其中便有“推理小说年”一说。同仁便笑道,你们做午夜文库这么久,总算酝酿到爆发的时候了。  回想这几年来媒体对于推理小说的报道,确然如此。  2007年,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出版之时,推理小说的出版还未被认同,到了2008年末,关于推理小说是否会升温,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猜测声音。    到了2009年,答案不言而喻。
期刊
蔡素芬这部长篇小说是要让台湾男性小说家英雄气短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台湾女性小说家笔下呈现的格局、气魄,往往大开大阖,极具企图心。她们不约而同,绾结情史、家史、社会史,让个人与民族交缠、身体与政治相扣。陈烨的《泥河》(后改写为《烈爱真华》)、李昂的《迷园》、郝誉翔的《逆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钟文音的《艳歌行》……皆是个中翘楚。慧眼独具的她们,以小搏大,从个人的情感与欲望映照出时代
期刊
土鸭室   年少时轻狂,时常愤愤不平,自以为是,颇有怀才不遇、乏人赏识的感伤,所以我曾经以鲁迅“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的诗句,用以自我消遣,并以此为题,请人设计藏书票。但是鲁迅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却没有学到。回想当初,真是青涩!  如今看到那时为我设计藏书票的王东海,送我的这款“土鸭室”藏书票,真有悔不当初的感觉。看看这款采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设计出唐朝大将尉迟恭的造型,多么的雄心勃勃
期刊
我国有许多丛书是以地名集的,如《豫章丛书》、《四明丛书》、《畿辅丛书》之类,乃地方文献之类辑。地方人士,重视乡邦文化传统,故常有此种文献付梓,既便外人研究,亦可令本地后生闻风继起,功效是极大的。与此相呼应的,是对乡贤前辈的追思纪念,或建祠庙、或刊刻遗集、或流传其嘉言懿行以供景慕,也都是极为可贵的。  近年大陆各地表彰文化名人,即有此等古风。把本乡旧有的文化名人发掘表扬出来,作为地方的“名片”,不唯
期刊
《故宫日历》 曾出版于1933至1937年的北京故宫,尽管那时正值战乱,但仍能在日历下方刷印的商号、报馆、办事处等代理发售的信息中,看出它一时间的洛阳纸贵。时至今日,经过近八十年的岁月沉淀,这个的飞速向前世界较之八十年前已是沧海桑田了,而这本日历带给我们的依然是焕发着浓郁醇香的智慧与风韵。  《故宫日历》缘何与众不同呢?    一.百年日历  这本日历是穿越近百年的时空与我们相遇的。那时,社会动荡
期刊
1949年大批大陆女作家抵台,作品题材多元。她们不只写心里思念的故乡、眼里看到的台湾,也写各人走南闯北特殊经历。其中一位文笔极好的主妇作家,来台前曾随丈夫在新疆短暂停留。初来物资匮乏的台湾,料理家务之余她埋头写作,以稿费贴补家用。抗战时期她是重庆中央大学文科高材生,遍读中外名著。此番厨台边写作,小说频获大奖。以后数十年担任儿童丛书主编,成果优异扬名书市,大家却淡忘她早期小说的亮丽成绩──看官一定好
期刊
有一本书叫做《他们其实没那么伟大》,副标“26个历史人物现形记”,它前阵子上市了。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嗯哼,它是我的译作来着。  作者威尔·柯皮在这本书中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历史是一门瞎猜的学问。”做史学研究最讲究的不就是严谨的考据吗?既然一本人物史传的作者会说出这种话,你就知道他有多皮。既然作者很皮,这本书就无法正经八百地谈历史,比方,向来被视为人类伟大建筑工程的金字塔,它是这么说的: 
期刊
两岸书业界的交流已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两岸书业界你来我往,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但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交流仍局限于民间和业内人士,许多交流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或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有些交流组织不错,内容也很充实,但因为没有官方参与,会议结束了,交流也就完事了。许多问题业界有共识,但无法转化为成果。所以问题是年年谈,但年年都没进展。这其中根本原因是两岸长期处于敌
期刊
2009年的海峡论坛上,我有幸认识了丽文文化事业机构的执行长苏清足女士,不由感动于丽文文化三十数载专注于校园图书出版与经营的精神。当喊她“苏执行长”的时候,苏清足女士只是微笑地说,喊她“苏阿姨”即可,这种亲切感也顿时拉近了一个出版初涉者和出版资深业者之间的距离,于是更产生了走进丽文文化的念头。    丽文文化的前身是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由杨丽源、苏清足夫妇共同创办,创办的初衷是引进大陆文学大师的作
期刊
冯雪峰、巴人、严文井、楼适夷、韦君宜、聂绀弩……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编辑家,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网络,穿过几十年的风尘,朝我们看过来,他们目光如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文学出版社,他们,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路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在今人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来了巴金、王蒙、李国文、宗璞、铁凝、阿来、王树增、毕淑敏、海岩等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光环属于他们,而他们又属于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