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4例作为A组,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作为B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8例作为C组,分析三组患者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9.62±3.36)μmol/L、(3.36±0.61)mg/L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患者是否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41-01
受到不良是生活习惯、饮食不当、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随着疾病的严重化发展,可能诱发下肢血管病变,会提高疾病的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1]。因此,临床必须早期对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避免疾病的呈成严重化发展。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在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24例作为A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为41岁至76岁,平均(56.32±2.94)岁,病程2年至11年,平均(6.03±1.06)年。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作为B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为43岁至75岁,平均(54.62±2.66)岁,病程3年至13年,平均(6.84±2.86)年。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8例作为C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9岁至75岁,平均(55.16±2.51)岁。
1.2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均行空腹静脉采血,血液采集标本为5毫升,取2毫升血液标本行空腹血糖检测,另3毫升血液标本置于离心机中行离心处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相关试剂,测量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分析三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②记录三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并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空腹血糖值
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30±1.30)mmol/L,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1±1.53)mmol/L,C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4.53±2.06)mmol/L,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5)。
2.2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A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1.06±2.96)μmol/L、(1.53±0.31)mg/L,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9.62±3.36)μmol/L、(3.36±0.61)mg/L,,C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7.432±3.11)μmol/L、(0.83±0.654)mg/L,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若血糖未得有效控制,不仅会增加血液粘稠度,还可能诱发机体代谢紊乱。下肢静脉血栓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并发症,易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降低其预后生活质量。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能够直接参与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糖尿糖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诱发因素[2]。
临床研究表明,胱抑素C能够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能够通过抑制该蛋白酶分解,达到降低其对血管损伤的目的[3]。有文献指出,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血管损伤越严重,机体同型半胱氨酸越高。目前,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疾病预测作用已在临床得到证实。本组研究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症状后,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会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下肢血管病变具有直接关系,对血管受损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易造成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4],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综上所述,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作为临床监测糖尿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邰文静,芮星,杨义伟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1(19):46-47+50.
[2]黄大雄,徐桂华.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03):41-43.
[3]陈兰英.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D].浙江大学,2013.
[4]罗卓章,吴沛锵,刘红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2):46-47.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41-01
受到不良是生活习惯、饮食不当、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随着疾病的严重化发展,可能诱发下肢血管病变,会提高疾病的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1]。因此,临床必须早期对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避免疾病的呈成严重化发展。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在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24例作为A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为41岁至76岁,平均(56.32±2.94)岁,病程2年至11年,平均(6.03±1.06)年。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作为B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为43岁至75岁,平均(54.62±2.66)岁,病程3年至13年,平均(6.84±2.86)年。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8例作为C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9岁至75岁,平均(55.16±2.51)岁。
1.2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均行空腹静脉采血,血液采集标本为5毫升,取2毫升血液标本行空腹血糖检测,另3毫升血液标本置于离心机中行离心处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相关试剂,测量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分析三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②记录三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并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空腹血糖值
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30±1.30)mmol/L,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1±1.53)mmol/L,C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4.53±2.06)mmol/L,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5)。
2.2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A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1.06±2.96)μmol/L、(1.53±0.31)mg/L,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9.62±3.36)μmol/L、(3.36±0.61)mg/L,,C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7.432±3.11)μmol/L、(0.83±0.654)mg/L,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若血糖未得有效控制,不仅会增加血液粘稠度,还可能诱发机体代谢紊乱。下肢静脉血栓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并发症,易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降低其预后生活质量。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能够直接参与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糖尿糖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诱发因素[2]。
临床研究表明,胱抑素C能够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能够通过抑制该蛋白酶分解,达到降低其对血管损伤的目的[3]。有文献指出,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血管损伤越严重,机体同型半胱氨酸越高。目前,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疾病预测作用已在临床得到证实。本组研究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症状后,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会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下肢血管病变具有直接关系,对血管受损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易造成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4],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综上所述,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作为临床监测糖尿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邰文静,芮星,杨义伟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1(19):46-47+50.
[2]黄大雄,徐桂华.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03):41-43.
[3]陈兰英.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D].浙江大学,2013.
[4]罗卓章,吴沛锵,刘红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