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治疗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2.0%和98.0%,两者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实践、疱疹消失时间以及口腔愈合时间明显偏短,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小儿手足口病;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97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21-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者一周左右可自愈,但仍有少数患儿若不经及时治疗,极易引起肺水肿及心肌炎等并发症[1]。为此,加强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临床诊断,确诊为手足口病,无心、肾、肝功能损害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0.6)岁,平均病程(1.4±0.3)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50例,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方式治疗,包括消炎药、维生素B、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剂等,每日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操作方法:采取静脉滴注,7.5mg/kg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10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12小时1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一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各项临床指标。
1.3疗效评定: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疗效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三等级,治愈:患儿临床症状(低热、口痛、小疱疹)均全部消失,口腔溃疡愈合良好;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口腔溃疡局部愈合;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口腔溃疡未得到愈合或愈合面积扩大。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检验水准α=0.05。当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2.0%和98.0%,两者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情况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实践、疱疹消失时间以及口腔愈合时间明显偏短,两者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作为小儿常见疾病,对小儿身体带来较大影响。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并无特效药,临床上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利巴韦林、喜炎平、炎琥宁、热毒宁等。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尤其对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具有显著抑制效果。临床中常用剂型主要有口服液、喷雾剂、注射剂及片剂,本次研究采用注射剂[2]。到目前为止,对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RNA依赖的RNA多聚酶进行抑制,进而对病毒复制起到抑制效果;对宿主单磷酸黄嘌呤核昔脱氢酶进行抑制,进而影响病毒RNA的复制;进入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快速磷酸化,减少细胞内的鸟苷三磷酸含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后,临床疗效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且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口腔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因此可得,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疗效,可缩短患儿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张伟,康锦伟,等.金莲清热泡腾片配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轻症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3):221-222.
[2]王小燕.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安全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4):63-64.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小儿手足口病;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97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21-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者一周左右可自愈,但仍有少数患儿若不经及时治疗,极易引起肺水肿及心肌炎等并发症[1]。为此,加强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临床诊断,确诊为手足口病,无心、肾、肝功能损害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0.6)岁,平均病程(1.4±0.3)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50例,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方式治疗,包括消炎药、维生素B、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剂等,每日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操作方法:采取静脉滴注,7.5mg/kg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10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12小时1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一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各项临床指标。
1.3疗效评定: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疗效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三等级,治愈:患儿临床症状(低热、口痛、小疱疹)均全部消失,口腔溃疡愈合良好;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口腔溃疡局部愈合;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口腔溃疡未得到愈合或愈合面积扩大。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检验水准α=0.05。当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2.0%和98.0%,两者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情况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实践、疱疹消失时间以及口腔愈合时间明显偏短,两者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作为小儿常见疾病,对小儿身体带来较大影响。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并无特效药,临床上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利巴韦林、喜炎平、炎琥宁、热毒宁等。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尤其对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具有显著抑制效果。临床中常用剂型主要有口服液、喷雾剂、注射剂及片剂,本次研究采用注射剂[2]。到目前为止,对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RNA依赖的RNA多聚酶进行抑制,进而对病毒复制起到抑制效果;对宿主单磷酸黄嘌呤核昔脱氢酶进行抑制,进而影响病毒RNA的复制;进入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快速磷酸化,减少细胞内的鸟苷三磷酸含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后,临床疗效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且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口腔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因此可得,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疗效,可缩短患儿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张伟,康锦伟,等.金莲清热泡腾片配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轻症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3):221-222.
[2]王小燕.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安全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