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治理”的基石。公众参与为社区管理带来了积极的效果,在城市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利益格局多元、信息化的挑战,多方面的共生式社区参与能够促进社区管理水平提升,营造社区参与和社区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城市社区
1、公众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社会治理”强调了了社会的自主能动性。其工作目标是使人与人、群体的群体、甚至相互冲突的群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肩负行政管理职责,也是居民自主管理的平台,同为培养认同、表达利益、提供服务、实现管理等载体。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构建“社会治理”的基石。
2、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及公众参与重要作用
2.1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体制变迁,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实实际出现了主要四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民主理论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共同体理论模式下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模式、社会治理理论下的社区服务体系模式以及社会发展理论下的社区服务专业化模式。虽然这四种模式形成有其历史演进的路径,但也不排斥与其他模式的交替、交融。
2.2公众参与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工作开展,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完善社区管理不足。
公众社区参与能够利用社区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建立起覆盖整个社区的服务与支持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更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
第二,优化整合社区资源配置。
从社会治理角度,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从下至上与政府行政自上而下的管理相结合,通过“国家与社会”或者“政府与公民”之间良好合作来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管理模式中市场的失效和政府的无力支持,能够在社区内部形成利益共生、风险共担的共生体,促使社区资源配置有效优化,公共利益聚合最大化。
第三,促进社区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只有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身体会社区治理中难题和困境,才能更理解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才能信任,从而增加交流,减少误解。
3、治理模式整合下公众参与作用促进
基于当前四种模式的不同导向和差异,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利益格局多元、信息化的挑战,社区作为一种有效的居民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平台,其关键是将社区建设的要素资源有效调动起来,实现社区建设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应从社区价值观塑造、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机制建设几个层面入手重新整合,以社区共生理念为推手,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共生式社区能够促进营造社区居民管理、社区治理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和谐氛围。经过多年对社会学的研究与探索,笔者以为城市社区治理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3.1 重视社区参与组织的中介作用,衔接社区治理目标。
实践证明,各类的社区参与组织在社会治理的不同方面确实能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另外,社区组织的参与能间接调动公众的参与,不需直接干预,公众参与的自主性增强。
3.2 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与表达利益诉求。
应建立公共事务协商处理机制和民愿征集机制 ,居委会应随时了解和征求居民需要和意愿,选择民众关心的议题,以社区议事会、投票、听证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社区民众广泛参与,讨论和协商,积极解决具体需求和问题,提高民众参与度的同时增强社区居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应答机制,有问题要解决、要交流,及时解答,避免误解和矛盾,有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认真跟踪、落实。
3.3 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参与的沟通平台。
这个平台不是个别社区治理者的单一的平台形式,如微信公共号等,而是集结社区内部大量的社区治理组织一起创建的平台。社区管理资源通过该平台实现优化配置,但应健全的全覆盖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些行政责任需要完成,能否向市场寻求解决之道?另外有些社会力量的帮助又同时需要政府支持,如创业就业资金支持、专业培训等。
3.4提倡文明互助理念,实现社区认同和塑造社区文化。
只有社区居民将社区当作自己的家园,把自己当作家园的主人翁,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区。加强社区认同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社区参与的途径很多,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优点,可以塑造成社区文化特征,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性格,互联网+时代,社区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網络平台的运用。社区网络在社区群众中,在社区不同需求和特性人群中影响越来越大。这些社区网络组织因群众的多元需求自发的、动员了大量人群高度参与,虚拟性与现实性密切重合。如有效的组织、培育这些网络组织,促成一些正能量、社区建设相关的线下主题活动,可不断推荐宜居社区的实践和实现,同时,社区文化反过来又能强化社区认同。
结束语
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是社区治理面临经济利益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社会形态变化挑战的有效助推。基于不同维度的社区治理需求,在社区资源和治理机制的重新整合下,有效的、广泛的公众参与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有效保障,应从多方面着重其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J].新视野,2010,( 2):41.
[2]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08,( 1):89-92.
[3]樊红敏、刘晓凤,,共生理论与有机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一期.
[4]王国华,骆毅. 论“互联网 + ”下的社会治理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 10) : 39 - 51.
基金项目: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8年度课题《赣州市社会治理向网络延伸研究》,编号18116,项目负责人 :谢小辉。
作者简介:
谢小辉,(1986.4-)男,汉族,江西瑞金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区域社区管理、社区体育研究。
荣婵 (1990.3-),女,汉族,江西九江人,西南大学,理学硕士,助教,从事区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心理研究。
关键词: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城市社区
1、公众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社会治理”强调了了社会的自主能动性。其工作目标是使人与人、群体的群体、甚至相互冲突的群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肩负行政管理职责,也是居民自主管理的平台,同为培养认同、表达利益、提供服务、实现管理等载体。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构建“社会治理”的基石。
2、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及公众参与重要作用
2.1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体制变迁,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实实际出现了主要四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民主理论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共同体理论模式下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模式、社会治理理论下的社区服务体系模式以及社会发展理论下的社区服务专业化模式。虽然这四种模式形成有其历史演进的路径,但也不排斥与其他模式的交替、交融。
2.2公众参与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工作开展,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完善社区管理不足。
公众社区参与能够利用社区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建立起覆盖整个社区的服务与支持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更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
第二,优化整合社区资源配置。
从社会治理角度,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从下至上与政府行政自上而下的管理相结合,通过“国家与社会”或者“政府与公民”之间良好合作来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管理模式中市场的失效和政府的无力支持,能够在社区内部形成利益共生、风险共担的共生体,促使社区资源配置有效优化,公共利益聚合最大化。
第三,促进社区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只有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身体会社区治理中难题和困境,才能更理解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才能信任,从而增加交流,减少误解。
3、治理模式整合下公众参与作用促进
基于当前四种模式的不同导向和差异,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利益格局多元、信息化的挑战,社区作为一种有效的居民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平台,其关键是将社区建设的要素资源有效调动起来,实现社区建设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应从社区价值观塑造、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机制建设几个层面入手重新整合,以社区共生理念为推手,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共生式社区能够促进营造社区居民管理、社区治理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和谐氛围。经过多年对社会学的研究与探索,笔者以为城市社区治理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3.1 重视社区参与组织的中介作用,衔接社区治理目标。
实践证明,各类的社区参与组织在社会治理的不同方面确实能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另外,社区组织的参与能间接调动公众的参与,不需直接干预,公众参与的自主性增强。
3.2 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与表达利益诉求。
应建立公共事务协商处理机制和民愿征集机制 ,居委会应随时了解和征求居民需要和意愿,选择民众关心的议题,以社区议事会、投票、听证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社区民众广泛参与,讨论和协商,积极解决具体需求和问题,提高民众参与度的同时增强社区居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应答机制,有问题要解决、要交流,及时解答,避免误解和矛盾,有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认真跟踪、落实。
3.3 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参与的沟通平台。
这个平台不是个别社区治理者的单一的平台形式,如微信公共号等,而是集结社区内部大量的社区治理组织一起创建的平台。社区管理资源通过该平台实现优化配置,但应健全的全覆盖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些行政责任需要完成,能否向市场寻求解决之道?另外有些社会力量的帮助又同时需要政府支持,如创业就业资金支持、专业培训等。
3.4提倡文明互助理念,实现社区认同和塑造社区文化。
只有社区居民将社区当作自己的家园,把自己当作家园的主人翁,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区。加强社区认同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社区参与的途径很多,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优点,可以塑造成社区文化特征,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性格,互联网+时代,社区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網络平台的运用。社区网络在社区群众中,在社区不同需求和特性人群中影响越来越大。这些社区网络组织因群众的多元需求自发的、动员了大量人群高度参与,虚拟性与现实性密切重合。如有效的组织、培育这些网络组织,促成一些正能量、社区建设相关的线下主题活动,可不断推荐宜居社区的实践和实现,同时,社区文化反过来又能强化社区认同。
结束语
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是社区治理面临经济利益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社会形态变化挑战的有效助推。基于不同维度的社区治理需求,在社区资源和治理机制的重新整合下,有效的、广泛的公众参与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有效保障,应从多方面着重其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J].新视野,2010,( 2):41.
[2]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08,( 1):89-92.
[3]樊红敏、刘晓凤,,共生理论与有机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一期.
[4]王国华,骆毅. 论“互联网 + ”下的社会治理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 10) : 39 - 51.
基金项目: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8年度课题《赣州市社会治理向网络延伸研究》,编号18116,项目负责人 :谢小辉。
作者简介:
谢小辉,(1986.4-)男,汉族,江西瑞金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区域社区管理、社区体育研究。
荣婵 (1990.3-),女,汉族,江西九江人,西南大学,理学硕士,助教,从事区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