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口腔癌的CT及MRI表现,评价影像检查在口腔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索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口腔癌66例(唇癌2例,牙龈癌18例,颊黏膜癌15例,舌癌24例,口底癌7例,),其中32例行CT扫描,34例行MRI扫描,将影像表现与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6例口腔癌中,呈浸润性生长的溃疡型病变42例,外生性生长的肿物型病变24例。CT扫描32例,明确显示病变27例,遗漏病变5例,其中4例为表浅溃疡型病变。CT扫描病例中,10例有骨质侵犯,CT扫描准确评价8例,遗漏2例。MRI扫描34例,均准确评价肿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CT、MRI对口腔癌原发肿瘤的形态、大小、周围结构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有重要价值。对于较小及呈浸润性生长的表浅溃疡型肿瘤,CT扫描尤其是CT平扫难以准确显示,应首选MRI。
【关键词】 口腔癌 CT MRI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2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口腔癌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53岁。32例行CT扫描,34例行MRI扫描,所有病例术前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影像检查距手术时间为1~22天,中位时间8天。将影像资料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CT扫描
分别使用GE 9800型、PQ 6000型及GE Lightspeed Ultra 8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锁骨上,显示层厚5mm,间距5mm,扫描条件为120kV,180mA。17例患者行直接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注入300mgI/ml碘对比剂100ml,注射流率3.0ml/s,延迟30s扫描,15例患者仅做平扫。
1.2.2 磁共振扫描
采用0.5T超导型MRI机(PHILIPS,Gyroscan T5-Ⅱ),同时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头部线圈,扫描范围自额窦至C3水平。增强前扫描序列应用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TR 400~500ms、TE 10~20ms),轴位加做快速自旋回波(TSE),T2加权脂肪抑制像(TR 2000~2500ms、TE 100ms)。肘静脉推注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2ml/kg)后立即扫描,增强后做T1加权脂肪抑制像(TR 400~500ms、TE 10~20ms)。
2 结果
2.1 唇癌
2例均行CT平扫,表现为唇部肿物,病变最大径约2~4cm,密度不均匀,呈结节状外生性生长,边界不规则,与正常组织边缘模糊。
2.2 牙龈癌
18例均行CT扫描,直接增强扫描17例,平扫1例。7例增强CT扫描发现病变,病变最大径约1.5cm~5.0cm,均表现为溃疡型病变,浸润性生长,局部伴软组织肿物,有强化,密度不均匀。
2.3 颊黏膜癌
15例均行CT扫描,直接增强扫描11例,平扫4例,2例CT平扫表现为溃疡型病变伴软组织肿物,病变最大径约2.0~2.5cm,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
2.4 舌癌
24例,其中行CT扫描11例,行MRI扫描13例。11例CT扫描病例中,直接增强扫描5例,平扫6例。7例(4例增强,3例平扫)发现病变,3例(增强)病变局限于舌轮廓内,表现为溃疡型病变,呈浸润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1.5~3.0cm,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模糊。4例(1例增强,3例平扫)病变位于舌边缘,表现为分叶状肿物,主要呈外生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1.5~3.5cm,形态不规则,与正常舌交界面模糊,增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平扫示病变密度不均匀。4例CT未发现病变,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3例(1例增强,2例平扫)为表浅溃疡型,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病变位于右舌侧近舌根部结节,最大径约2cm,仅行平扫未发现病变。
2.5 口底癌
7例,CT扫描6例,MRI扫描1例。4例CT均为增强扫描,表现为溃疡型病变2例,呈浸润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2.5~4.0cm,呈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肿物型病变2例,呈外生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5~9cm,呈不均匀强化,边缘不规则,病变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1例MRI表现为口底软组织肿物,病变约3.5cm,边界清晰,病变增强前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后肿瘤有明显强化,无周围重要结构侵犯。
3 讨论
行CT扫描的32例口腔癌中27例检出病变,CT所示病变位置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吻合,定位准确,发现最小病变的长径约1.5cm。溃疡型病变CT扫描检出病变较困难,CT平扫更难以显示病变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本组CT扫描5例未发现病变的口腔癌中,4例为表浅溃疡型病变,1例为外生结节型病变因仅做平扫缺乏对比而被遗漏。因此,对口腔癌患者应行增强扫描。
口腔癌常有骨质侵犯,尤其是牙龈癌、颊黏膜癌及口底癌,主要侵犯部位为上颌骨、下颌骨及牙槽骨,CT扫描能清晰显示明显的骨质侵犯,而对于显示骨质早期受侵则不如MRI,本组CT检出10例骨质侵犯中的8例,2例较早期骨质受侵未能显示。MRI检出了所扫描病例中的全部2例。对于容易侵犯骨质的口腔肿瘤应格外警惕,可疑骨皮质受侵时应做CT薄层(1~2mm)连续扫描、骨计算法成像,以免漏诊。口腔空间狭小、结构紧凑,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可多角度联合观察,对横断面是很好的补充。冠状面显示牙龈癌、颊黏膜癌及舌癌较直观、理想;矢状位显示唇癌、硬腭癌及肿瘤与下颌骨关系较清晰、明确。
目前CT、MRI诊断头颈部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口腔癌原发肿瘤形态、大小、周围结构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有重要价值。MRI扫描软组织分辨率高,为评价口腔癌原发肿瘤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主要方法。CT扫描尤其是CT平扫难以显示较小及呈浸润性生长的表浅溃疡型肿瘤。
参考文献
[1] 温玉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1(9):29 [2] 邱蔚六.口腔癌诊治的现状和趋向.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3(7):81
【关键词】 口腔癌 CT MRI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2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口腔癌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53岁。32例行CT扫描,34例行MRI扫描,所有病例术前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影像检查距手术时间为1~22天,中位时间8天。将影像资料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CT扫描
分别使用GE 9800型、PQ 6000型及GE Lightspeed Ultra 8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锁骨上,显示层厚5mm,间距5mm,扫描条件为120kV,180mA。17例患者行直接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注入300mgI/ml碘对比剂100ml,注射流率3.0ml/s,延迟30s扫描,15例患者仅做平扫。
1.2.2 磁共振扫描
采用0.5T超导型MRI机(PHILIPS,Gyroscan T5-Ⅱ),同时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头部线圈,扫描范围自额窦至C3水平。增强前扫描序列应用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TR 400~500ms、TE 10~20ms),轴位加做快速自旋回波(TSE),T2加权脂肪抑制像(TR 2000~2500ms、TE 100ms)。肘静脉推注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2ml/kg)后立即扫描,增强后做T1加权脂肪抑制像(TR 400~500ms、TE 10~20ms)。
2 结果
2.1 唇癌
2例均行CT平扫,表现为唇部肿物,病变最大径约2~4cm,密度不均匀,呈结节状外生性生长,边界不规则,与正常组织边缘模糊。
2.2 牙龈癌
18例均行CT扫描,直接增强扫描17例,平扫1例。7例增强CT扫描发现病变,病变最大径约1.5cm~5.0cm,均表现为溃疡型病变,浸润性生长,局部伴软组织肿物,有强化,密度不均匀。
2.3 颊黏膜癌
15例均行CT扫描,直接增强扫描11例,平扫4例,2例CT平扫表现为溃疡型病变伴软组织肿物,病变最大径约2.0~2.5cm,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
2.4 舌癌
24例,其中行CT扫描11例,行MRI扫描13例。11例CT扫描病例中,直接增强扫描5例,平扫6例。7例(4例增强,3例平扫)发现病变,3例(增强)病变局限于舌轮廓内,表现为溃疡型病变,呈浸润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1.5~3.0cm,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模糊。4例(1例增强,3例平扫)病变位于舌边缘,表现为分叶状肿物,主要呈外生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1.5~3.5cm,形态不规则,与正常舌交界面模糊,增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平扫示病变密度不均匀。4例CT未发现病变,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3例(1例增强,2例平扫)为表浅溃疡型,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病变位于右舌侧近舌根部结节,最大径约2cm,仅行平扫未发现病变。
2.5 口底癌
7例,CT扫描6例,MRI扫描1例。4例CT均为增强扫描,表现为溃疡型病变2例,呈浸润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2.5~4.0cm,呈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肿物型病变2例,呈外生性生长,病变最大径约5~9cm,呈不均匀强化,边缘不规则,病变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1例MRI表现为口底软组织肿物,病变约3.5cm,边界清晰,病变增强前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后肿瘤有明显强化,无周围重要结构侵犯。
3 讨论
行CT扫描的32例口腔癌中27例检出病变,CT所示病变位置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吻合,定位准确,发现最小病变的长径约1.5cm。溃疡型病变CT扫描检出病变较困难,CT平扫更难以显示病变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本组CT扫描5例未发现病变的口腔癌中,4例为表浅溃疡型病变,1例为外生结节型病变因仅做平扫缺乏对比而被遗漏。因此,对口腔癌患者应行增强扫描。
口腔癌常有骨质侵犯,尤其是牙龈癌、颊黏膜癌及口底癌,主要侵犯部位为上颌骨、下颌骨及牙槽骨,CT扫描能清晰显示明显的骨质侵犯,而对于显示骨质早期受侵则不如MRI,本组CT检出10例骨质侵犯中的8例,2例较早期骨质受侵未能显示。MRI检出了所扫描病例中的全部2例。对于容易侵犯骨质的口腔肿瘤应格外警惕,可疑骨皮质受侵时应做CT薄层(1~2mm)连续扫描、骨计算法成像,以免漏诊。口腔空间狭小、结构紧凑,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可多角度联合观察,对横断面是很好的补充。冠状面显示牙龈癌、颊黏膜癌及舌癌较直观、理想;矢状位显示唇癌、硬腭癌及肿瘤与下颌骨关系较清晰、明确。
目前CT、MRI诊断头颈部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口腔癌原发肿瘤形态、大小、周围结构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有重要价值。MRI扫描软组织分辨率高,为评价口腔癌原发肿瘤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主要方法。CT扫描尤其是CT平扫难以显示较小及呈浸润性生长的表浅溃疡型肿瘤。
参考文献
[1] 温玉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1(9):29 [2] 邱蔚六.口腔癌诊治的现状和趋向.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3(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