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谷芳,1950年出生,台湾著名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著有《千峰映月》《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禅两刃相交》《如实生活如是禅》等。
王甬平:林先生, 您好,很难得, 能请您从台湾来到咱们宁波市,而且是在这个非常著名的禅寺“七塔寺”里举行了这场让大家都感到非常唯美的“海上禅茶会”。您怎么会想到以这样一个形式,来参加咱们宁波举行的中国国际茶文化和茶产品博览会?
林谷芳:其实茶文化在台湾的广泛形成是在40年代末的事了。大概在30几年前的时候,茶文化开始在台湾复兴起来,而在近10几年中,通过海峡两岸的交流加强,也使得茶文化和茶艺在大陆普遍出现。它大体上是以不同的茶配合相关的音乐,然后通过不同的人生哲理概念的文化贯穿在艺术的表演中,在这个宁静的禅院里展开,给大家营造出一个整体的艺术融合在生命中的情境,让欣赏者通过眼、耳、鼻、舌的交汇,沏出一种茶禅的世界。若追朔它的根源和精神,就是我们文人的雅集文汇流传到今的结果,因为我们可以在很多古老的文集里看到,这烹茶、赋诗、画画、写作、弹琴等等,基本上就是合在一块儿进行的。
王甬平:那么,这“茶文化”日益面向广泛的原因是什么呢?
林谷芳:首先从农业、人文乃至到宗教的角度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茶在里面起着某种作用,而这个因素,在台湾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一直没有中断过,“茶事”的程序也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1949年前后有一批文人从大陆落户到了台湾后,其中部分在台北落户,因此在那一带,两地的文化传统就自然而然地汇合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茶艺”文化,到现在我们仍可以看到台北的文化氛围跟我们江浙一带很相似。
王甬平:也就是说在台湾民众中如此热衷的“茶文化”习俗,与大陆还是一脉相承的。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台湾馆里所表达的最突出和集中的一点,我觉得就是“茶文化”。当我们一迈进那个用竹子编成穹顶,以一棵大树造型的台湾馆内,那迎面而来容貌秀丽、仪态和蔼可亲的台湾姑娘首先就给我们每一位进入馆内参观的观众奉上的是一杯著名的台湾高山茶,然后我们被安排在一排排原木做成的长板凳上,一边品味着香茗,一边倾听着台湾姑娘为我们演奏一曲和我们手中的高山茶非常匹配动听的高山族民谣,让参观者都非常享受沉浸其中。今天在林先生您的的组织下,在这在“海上禅茶会”上,舞台上在通过二胡、琵琶等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把华夏古典音乐跟台下观众们手中的杯茶融合成一种融融的“茶文化”意境:观众在手捧香茗,慢慢地一口口品味茶香、茶味的同时,眼睛看着、耳边聆听着台上配合着悠扬的民乐演奏的演员,通过美文朗诵、古曲演唱、民乐演奏,对“茶文化”进行流长渊源的介绍和演绎,使我们真的非常享受。是否我们能用一个词语去表达,或者是解说什么叫“茶文化”?
林谷芳:我想说四个字最能体现现在台湾发展出来的“茶文化”,叫做“一方天地”。
我们在表演的这种在台湾重新弘扬出来的“一壶泡”茶艺,它以茶席的布施作为“茶经“——把茶巾铺开后,所有的茶具都被一件件放置到那一方茶巾上,这时你就觉得你的目光和精神已经聚焦在这一方天地之中了。你布置的这个茶席,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样的壶、用的是怎样的杯子、泡的是哪种茶、表达的是怎样的茶语、乃至你穿着怎样的衣服?都成为了一个构成这“一方天地”的整体元素,而修元素贯穿了每一个个体的完整生命,所以,在这方寸之间,茶人很容易透过这样的训练和演习,把自己淡定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那么,这时无论外界是如何的烦嚣,世间是如何的冷暖,就总是能够淡定安处在这一个自我的天地里。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社会的那种安定、淡然、和谐的一面,就是由于与这茶艺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客观存在而且在具体表现着。
王甬平:从林先生刚才所表达的台湾民众对“茶文化”的认识,更多的是表现在它的自然淡定、清雅生态、古朴民风的状态带给我们一派清新感受,包括您今天在台上表述、表演的古乐和茶艺间的元素关联,都无不给到我这种感受。不过疑问的是:您觉得“茶文化”在台湾非常的盛行,而台湾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时时都表现出一种它不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社会的感觉,你觉得这“一体两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林谷芳:我想要了解台湾的社会,有一个很简单的坐标可以切入:台湾社会呈现两种状态,一种称之为“显性台湾”,另一种可唤之为“隐性台湾”。“显性台湾”就是你们在新闻媒体上所看到很意气风发甚至是很张牙舞爪的、喧嚣的台湾;而另外一种则是我们刚才说的淡定、含蓄、自我约束要求的“隐性台湾”。喧嚣的显性台湾为何能和谐安定同处一体,是因为有“隐性台湾”最真实而绝大多数人的向心力量所在。在目前两岸还不能够完完全全无阻碍的全面交流的时候,我们更多看到的只是“显性台湾”的表现而没有注意到“隐性台湾”的力量。曾经有记者在文中描绘我说:“林谷芳先生是“隐性台湾”的一道标杆。他也许不像许多大家所认识的台湾名人那样地为大陆朋友们所熟知,但却是在台湾发挥的力量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
王甬平:我对台湾的认识,不仅从林先生您今天在台上的表演让我有着深切的感受;其实还可以举出很多我们所了解的人物和情况来进行解读。比如说台湾的著名学者、艺术家白先勇先生,他对昆曲的热衷热爱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作为整个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的昆曲表演的表演水准跟整个大陆整体的水准比较,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它还超越和领先了一步,发展得更快、普及得更广。正因为有一大批跟您和白先勇先生等一大批,自始至终在竭尽全力把中国大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发扬光大的学者们的努力,才使得今天的台湾是一个显性的、张扬的、西化的台湾和隐性的、含蓄的、中式的台湾的并存,构成了今天这既生机勃勃昂扬向上,又“润物细无声”的中西合璧活力无限的台湾。这也是大陆和台湾文化血脉永远相连的生动体现。
林谷芳:诚如你所说的,一个社会它能够发展进步,必定是因为有一些人文的动力推动着她生生不息、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有时候它会像脱缰之野马的不理性;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稳定性的力量在制衡着它,那么这个脱缰的野马多少会显现这个社会的活力和被羁绊是的驯服安静……
因此可以说台湾社会其实有一种外人不容易察觉的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我想就能看到台湾的发展与它的可爱之处了。
王甬平:从今天您特地带来您的团队来到宁波表演这个禅茶文化,我想一定是有您想表现的目的的?
林谷芳:其实,对习禅者来讲,对所有的从事都有一个预先的目的,其实往往就失掉了平常心。所以,这个活动是因缘而来的。从大而言,因为有宁波的历史地位;从小而论,“茶文化”的禅意有七塔寺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两者间的呼应就更能完善地调动起来。
王甬平: 也就是说,您今天把表演放在七塔寺里进行,是因为您对宁波和台湾、七塔寺和禅茶文化之间密切关联因素考察的结果才加以应用,而且您认为茶文化和习禅讲禅两者之间结合是最佳的状态……
林谷芳:我本身就是习禅、研究禅宗的,这首先就是一个事情起因的原点。至于“茶文化”推广,我一直深深接触已经20多年了。所以,很自然把这两者做了结合。
责任编辑:邵燕成
王甬平:林先生, 您好,很难得, 能请您从台湾来到咱们宁波市,而且是在这个非常著名的禅寺“七塔寺”里举行了这场让大家都感到非常唯美的“海上禅茶会”。您怎么会想到以这样一个形式,来参加咱们宁波举行的中国国际茶文化和茶产品博览会?
林谷芳:其实茶文化在台湾的广泛形成是在40年代末的事了。大概在30几年前的时候,茶文化开始在台湾复兴起来,而在近10几年中,通过海峡两岸的交流加强,也使得茶文化和茶艺在大陆普遍出现。它大体上是以不同的茶配合相关的音乐,然后通过不同的人生哲理概念的文化贯穿在艺术的表演中,在这个宁静的禅院里展开,给大家营造出一个整体的艺术融合在生命中的情境,让欣赏者通过眼、耳、鼻、舌的交汇,沏出一种茶禅的世界。若追朔它的根源和精神,就是我们文人的雅集文汇流传到今的结果,因为我们可以在很多古老的文集里看到,这烹茶、赋诗、画画、写作、弹琴等等,基本上就是合在一块儿进行的。
王甬平:那么,这“茶文化”日益面向广泛的原因是什么呢?
林谷芳:首先从农业、人文乃至到宗教的角度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茶在里面起着某种作用,而这个因素,在台湾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一直没有中断过,“茶事”的程序也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1949年前后有一批文人从大陆落户到了台湾后,其中部分在台北落户,因此在那一带,两地的文化传统就自然而然地汇合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茶艺”文化,到现在我们仍可以看到台北的文化氛围跟我们江浙一带很相似。
王甬平:也就是说在台湾民众中如此热衷的“茶文化”习俗,与大陆还是一脉相承的。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台湾馆里所表达的最突出和集中的一点,我觉得就是“茶文化”。当我们一迈进那个用竹子编成穹顶,以一棵大树造型的台湾馆内,那迎面而来容貌秀丽、仪态和蔼可亲的台湾姑娘首先就给我们每一位进入馆内参观的观众奉上的是一杯著名的台湾高山茶,然后我们被安排在一排排原木做成的长板凳上,一边品味着香茗,一边倾听着台湾姑娘为我们演奏一曲和我们手中的高山茶非常匹配动听的高山族民谣,让参观者都非常享受沉浸其中。今天在林先生您的的组织下,在这在“海上禅茶会”上,舞台上在通过二胡、琵琶等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把华夏古典音乐跟台下观众们手中的杯茶融合成一种融融的“茶文化”意境:观众在手捧香茗,慢慢地一口口品味茶香、茶味的同时,眼睛看着、耳边聆听着台上配合着悠扬的民乐演奏的演员,通过美文朗诵、古曲演唱、民乐演奏,对“茶文化”进行流长渊源的介绍和演绎,使我们真的非常享受。是否我们能用一个词语去表达,或者是解说什么叫“茶文化”?
林谷芳:我想说四个字最能体现现在台湾发展出来的“茶文化”,叫做“一方天地”。
我们在表演的这种在台湾重新弘扬出来的“一壶泡”茶艺,它以茶席的布施作为“茶经“——把茶巾铺开后,所有的茶具都被一件件放置到那一方茶巾上,这时你就觉得你的目光和精神已经聚焦在这一方天地之中了。你布置的这个茶席,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样的壶、用的是怎样的杯子、泡的是哪种茶、表达的是怎样的茶语、乃至你穿着怎样的衣服?都成为了一个构成这“一方天地”的整体元素,而修元素贯穿了每一个个体的完整生命,所以,在这方寸之间,茶人很容易透过这样的训练和演习,把自己淡定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那么,这时无论外界是如何的烦嚣,世间是如何的冷暖,就总是能够淡定安处在这一个自我的天地里。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社会的那种安定、淡然、和谐的一面,就是由于与这茶艺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客观存在而且在具体表现着。
王甬平:从林先生刚才所表达的台湾民众对“茶文化”的认识,更多的是表现在它的自然淡定、清雅生态、古朴民风的状态带给我们一派清新感受,包括您今天在台上表述、表演的古乐和茶艺间的元素关联,都无不给到我这种感受。不过疑问的是:您觉得“茶文化”在台湾非常的盛行,而台湾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时时都表现出一种它不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社会的感觉,你觉得这“一体两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林谷芳:我想要了解台湾的社会,有一个很简单的坐标可以切入:台湾社会呈现两种状态,一种称之为“显性台湾”,另一种可唤之为“隐性台湾”。“显性台湾”就是你们在新闻媒体上所看到很意气风发甚至是很张牙舞爪的、喧嚣的台湾;而另外一种则是我们刚才说的淡定、含蓄、自我约束要求的“隐性台湾”。喧嚣的显性台湾为何能和谐安定同处一体,是因为有“隐性台湾”最真实而绝大多数人的向心力量所在。在目前两岸还不能够完完全全无阻碍的全面交流的时候,我们更多看到的只是“显性台湾”的表现而没有注意到“隐性台湾”的力量。曾经有记者在文中描绘我说:“林谷芳先生是“隐性台湾”的一道标杆。他也许不像许多大家所认识的台湾名人那样地为大陆朋友们所熟知,但却是在台湾发挥的力量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
王甬平:我对台湾的认识,不仅从林先生您今天在台上的表演让我有着深切的感受;其实还可以举出很多我们所了解的人物和情况来进行解读。比如说台湾的著名学者、艺术家白先勇先生,他对昆曲的热衷热爱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作为整个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的昆曲表演的表演水准跟整个大陆整体的水准比较,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它还超越和领先了一步,发展得更快、普及得更广。正因为有一大批跟您和白先勇先生等一大批,自始至终在竭尽全力把中国大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发扬光大的学者们的努力,才使得今天的台湾是一个显性的、张扬的、西化的台湾和隐性的、含蓄的、中式的台湾的并存,构成了今天这既生机勃勃昂扬向上,又“润物细无声”的中西合璧活力无限的台湾。这也是大陆和台湾文化血脉永远相连的生动体现。
林谷芳:诚如你所说的,一个社会它能够发展进步,必定是因为有一些人文的动力推动着她生生不息、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有时候它会像脱缰之野马的不理性;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稳定性的力量在制衡着它,那么这个脱缰的野马多少会显现这个社会的活力和被羁绊是的驯服安静……
因此可以说台湾社会其实有一种外人不容易察觉的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我想就能看到台湾的发展与它的可爱之处了。
王甬平:从今天您特地带来您的团队来到宁波表演这个禅茶文化,我想一定是有您想表现的目的的?
林谷芳:其实,对习禅者来讲,对所有的从事都有一个预先的目的,其实往往就失掉了平常心。所以,这个活动是因缘而来的。从大而言,因为有宁波的历史地位;从小而论,“茶文化”的禅意有七塔寺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两者间的呼应就更能完善地调动起来。
王甬平: 也就是说,您今天把表演放在七塔寺里进行,是因为您对宁波和台湾、七塔寺和禅茶文化之间密切关联因素考察的结果才加以应用,而且您认为茶文化和习禅讲禅两者之间结合是最佳的状态……
林谷芳:我本身就是习禅、研究禅宗的,这首先就是一个事情起因的原点。至于“茶文化”推广,我一直深深接触已经20多年了。所以,很自然把这两者做了结合。
责任编辑:邵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