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小学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规律性和缜密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常存在秩序较乱的情况,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不顾课堂秩序,马上向教师提问,享受着发言的乐趣,而高年级课堂常常存在学生胆怯发言的情况。为此,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是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消除他们回答问题时顾虑多、想法多、敏感等现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勇于回答问题,让学生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呢?教师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开口,消除学生的顾忌,使他们愿意贴近教师,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及时回应和评价学生的回答和提问,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二、创造合理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脱离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枯燥的,再加上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设置合理的生活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与具体化。在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中,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和环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及活动发现更多数学问题,将生活实践场景加入数学课堂,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系与不同。
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周日下午,冯·本杰明学生家有人拜访,刚好只有一人在家,打电话吩咐小明招待一下。小明招呼叔叔阿姨坐下,起身给叔叔阿姨倒茶,而叔叔阿姨带来的小朋友要喝奶茶,小明知道奶茶水和奶茶粉的比例是2∶9,假如小明要配置220毫升的奶茶,那么需要倒多少水和多少奶茶粉呢?哪位学生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课前导入中,通过这样的生活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带领下继续探索学习新知识。
三、合理利用教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本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通常比较理论化,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并不是非常理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感,教师如果没有自如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教学质量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增强对数学教材的关注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总结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及语言。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改编习题,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设置出这样的问题:“小明的爷爷72岁,小明今年12岁,谁能列举出一个算式来表示小明爷爷年龄和爷爷年龄的关系?”然后,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设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在改编后的数学问题中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自我思考,通过关键点诱发,促使学生激活自身思维,从而拓宽解题思路。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题就在于一个“勇”字,学生要敢于问,而敢于提问题的前提是学生课后通读了课本,并且理解了课本的大部分,因为只有自学到一定程度,才能提出含金量高的问题,在知识自学后初步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从对已经学过知识的疑问,对未知知识的疑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找到问题。如在教学“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性质、比和除法的区别、比的应用等内容。另外,教材中有许多情境图或练习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做答。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课本中的知识之外,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固化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思维。为此,教师仅立足于书本是不够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设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促进学生多提问,养成敢问、会问的能力与习惯,积累提问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窝依玛克完全小学)
一、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常存在秩序较乱的情况,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不顾课堂秩序,马上向教师提问,享受着发言的乐趣,而高年级课堂常常存在学生胆怯发言的情况。为此,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是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消除他们回答问题时顾虑多、想法多、敏感等现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勇于回答问题,让学生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呢?教师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开口,消除学生的顾忌,使他们愿意贴近教师,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及时回应和评价学生的回答和提问,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二、创造合理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脱离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枯燥的,再加上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设置合理的生活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与具体化。在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中,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和环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及活动发现更多数学问题,将生活实践场景加入数学课堂,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系与不同。
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周日下午,冯·本杰明学生家有人拜访,刚好只有一人在家,打电话吩咐小明招待一下。小明招呼叔叔阿姨坐下,起身给叔叔阿姨倒茶,而叔叔阿姨带来的小朋友要喝奶茶,小明知道奶茶水和奶茶粉的比例是2∶9,假如小明要配置220毫升的奶茶,那么需要倒多少水和多少奶茶粉呢?哪位学生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课前导入中,通过这样的生活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带领下继续探索学习新知识。
三、合理利用教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本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通常比较理论化,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并不是非常理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感,教师如果没有自如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教学质量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增强对数学教材的关注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总结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及语言。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改编习题,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设置出这样的问题:“小明的爷爷72岁,小明今年12岁,谁能列举出一个算式来表示小明爷爷年龄和爷爷年龄的关系?”然后,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设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在改编后的数学问题中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自我思考,通过关键点诱发,促使学生激活自身思维,从而拓宽解题思路。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题就在于一个“勇”字,学生要敢于问,而敢于提问题的前提是学生课后通读了课本,并且理解了课本的大部分,因为只有自学到一定程度,才能提出含金量高的问题,在知识自学后初步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从对已经学过知识的疑问,对未知知识的疑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找到问题。如在教学“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性质、比和除法的区别、比的应用等内容。另外,教材中有许多情境图或练习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做答。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课本中的知识之外,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固化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思维。为此,教师仅立足于书本是不够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设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促进学生多提问,养成敢问、会问的能力与习惯,积累提问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窝依玛克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