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中的“危”应注解为“高”。进而苏教版必修三教材第77页将“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是错误的,故笔者认为应将其更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高在上,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
【关键词】“念高危”;“危”;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第四专题是“寻觅文言津梁”,其中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第三段里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教材第77页将其注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在该句译文中,“危”注解为“险”。乍一看,这样注解似乎很合理,但精推细敲后,笔者就不以为然了,笔者认为该处“危”应注解为“高”,原因有三:
1.“危”,从厃从卪。“危”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危,在高而惧也。(东汉·许慎《说文》)。将“危”注解为“高”,在古代典籍中也很常见,列举部分如下:
(1)“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庄子·盗跖》)
(2)“寔命阳子,佐师危台。憬彼危台,在滑之坰。”(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
(3)“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 (唐·白居易 《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
(4)“皆无附著亦名扬,奚必托危柯而后昌。”(宋·梅尧臣 《凌霄花赋》)。
(5)“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在这些句子中,将“危”注解为“高”,才是符合文意的。
2.《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积极吸取隋朝的经验教训,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在纳谏上从谏如流,对待百姓上奉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使得唐朝开始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的大好局面,笔者搜集的能反映当时初显的贞观之治的史料如下:
(1)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这里是说在贞观年间官吏多数清廉严谨,王门贵族大户皆不敢欺压百姓。经商旅行看不见盗贼。百姓丰衣足食,牛马遍野,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特别难得的是,行旅之人自京师到岭表,自山东到沧海,吃饭不用花钱,路途上有,进入山东村落,地方人家还把陌生的行旅之人当作客人厚加招待,甚至赠送钱财物资……
(2)是岁(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这里是说经过贞观四年,国家就有了丰收之年,流散在外的人都回到了家乡,一斗米不超过三四钱,一年到头判死刑的囚犯(最少的一年)才只有29人。
由这些史料可知,当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那么这对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而言,就不存在外在的“险”。所以若将“危”注解为“险”,这是违背历史真相的。
3.在古文中,同义连文现象比较普遍,它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组成复合词的行文现象,该类复合词又称为同义复词。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如清代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经义述闻·通说下》)。
该文第三段“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这六句中,多次出现了同义连文现象,“满溢”“盘游”“懈怠”“壅蔽”“谗邪”都是同义复词,且这六个分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句式结构是一致的,那么按照结构对称法,“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也应该属于同义连文现象,“高危”也应该是同义复词,所以笔者认为该处“危”应注解为“高”。
笔者搜集的一些含有同义连文现象的句子如下,以做参考:
(1)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国语·越语》)。
该句中,“将欲”是同义复词,“将”和“欲”都注解为“将要”。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
该句中,“谤讥”是同義复词,“谤”和“讥”都注解为“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
(3)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该句中,“斧斤”是同义复词,“斧”和“斤”都注解为“斧子”。
(4)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衣食。(《史记·封禅书》)。
该句中,“馈遗”是同义复词,“馈”和“遗”都注解为“馈赠”。
(5)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楚辞·九辩》)。
该句中,“耿介”是同义复词,“耿”和“介”都注解为“正直”。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该句中,“崔嵬”是同义复词,“崔”和“嵬”都注解为“高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中的“危”应注解为“高”。进而苏教版必修三教材第77页将“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是错误的,故笔者认为应将其更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高在上,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
【关键词】“念高危”;“危”;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第四专题是“寻觅文言津梁”,其中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第三段里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教材第77页将其注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在该句译文中,“危”注解为“险”。乍一看,这样注解似乎很合理,但精推细敲后,笔者就不以为然了,笔者认为该处“危”应注解为“高”,原因有三:
1.“危”,从厃从卪。“危”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危,在高而惧也。(东汉·许慎《说文》)。将“危”注解为“高”,在古代典籍中也很常见,列举部分如下:
(1)“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庄子·盗跖》)
(2)“寔命阳子,佐师危台。憬彼危台,在滑之坰。”(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
(3)“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 (唐·白居易 《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
(4)“皆无附著亦名扬,奚必托危柯而后昌。”(宋·梅尧臣 《凌霄花赋》)。
(5)“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在这些句子中,将“危”注解为“高”,才是符合文意的。
2.《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积极吸取隋朝的经验教训,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在纳谏上从谏如流,对待百姓上奉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使得唐朝开始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的大好局面,笔者搜集的能反映当时初显的贞观之治的史料如下:
(1)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这里是说在贞观年间官吏多数清廉严谨,王门贵族大户皆不敢欺压百姓。经商旅行看不见盗贼。百姓丰衣足食,牛马遍野,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特别难得的是,行旅之人自京师到岭表,自山东到沧海,吃饭不用花钱,路途上有,进入山东村落,地方人家还把陌生的行旅之人当作客人厚加招待,甚至赠送钱财物资……
(2)是岁(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这里是说经过贞观四年,国家就有了丰收之年,流散在外的人都回到了家乡,一斗米不超过三四钱,一年到头判死刑的囚犯(最少的一年)才只有29人。
由这些史料可知,当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那么这对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而言,就不存在外在的“险”。所以若将“危”注解为“险”,这是违背历史真相的。
3.在古文中,同义连文现象比较普遍,它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组成复合词的行文现象,该类复合词又称为同义复词。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如清代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经义述闻·通说下》)。
该文第三段“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这六句中,多次出现了同义连文现象,“满溢”“盘游”“懈怠”“壅蔽”“谗邪”都是同义复词,且这六个分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句式结构是一致的,那么按照结构对称法,“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也应该属于同义连文现象,“高危”也应该是同义复词,所以笔者认为该处“危”应注解为“高”。
笔者搜集的一些含有同义连文现象的句子如下,以做参考:
(1)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国语·越语》)。
该句中,“将欲”是同义复词,“将”和“欲”都注解为“将要”。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
该句中,“谤讥”是同義复词,“谤”和“讥”都注解为“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
(3)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该句中,“斧斤”是同义复词,“斧”和“斤”都注解为“斧子”。
(4)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衣食。(《史记·封禅书》)。
该句中,“馈遗”是同义复词,“馈”和“遗”都注解为“馈赠”。
(5)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楚辞·九辩》)。
该句中,“耿介”是同义复词,“耿”和“介”都注解为“正直”。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该句中,“崔嵬”是同义复词,“崔”和“嵬”都注解为“高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中的“危”应注解为“高”。进而苏教版必修三教材第77页将“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一句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是错误的,故笔者认为应将其更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高在上,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