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农村优势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y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呢?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1.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1.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我们附近井研县镇上就有一百三十多位英雄烈士,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程志高;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1.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1.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土主镇纺织区、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蚕桑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1.5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1.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羊》的一片习作中写道:“……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看!自己养大的羊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2尝试后的体会
  2.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 “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教学设计大多认识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述》)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地两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综合之间活动。
  2.2情感的激发——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也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
  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有多重要呢?“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教学心理》)
  因此,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以及智能发展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培养,又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么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见解。  1小学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
期刊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尤其是要上出新颖独特、富有深度的一堂语文课,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正确而新颖的文本教学切入点,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必备的先决条件。如何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正确而新颖的文本教学切入点呢?  1深入钻研文本并力图从文本中获得独特感受  因为每一位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独特个体,他在特定情况下写成的文本,必然隐含其鲜明的个体特征,教师也只有通过反复深入钻研特定文本中的特定
期刊
【摘 要】 青年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才建设以及青年的生存发展等诸多方面。因此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应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深圳中职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目前就业的现状、特点,进一步揭示造成目前青年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各方面成因,并结合就业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政府出台的青年就业政策加以深入分析,力图在目前政策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策略,以期对政府缓解城镇青年就业压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 青年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然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指归。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学生若能热衷于写作,自然乐于读写,就会自觉地冲出课堂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何才能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捉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怎样才能把中学生那丰富的情感融入其写作中去,让他们在语文这块沃土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呢?  1以仿促写,
期刊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初步探索。  1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期刊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学生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语文阅读教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
期刊
【摘 要】 茶叶是恩施州六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恩施州特色经济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恩施州已成为“茶叶大州”。恩施州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十分适宜茶叶生长,茶树种源资源丰富,自然品质优良,备受专家和消费者青睐。恩施茶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加工工艺、优异的品质受到中外客商的交口称赞。尽管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隐忧,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无疑是上上之选。   【关键词】 恩施州 茶
期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一种对待写作的积极态度和思维方式,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立意方面,有以下几点创新方法:  1与时俱进法  在立意时捉住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热切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用时代的眼光看问题。反映时代风貌,使文章富有时代气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期刊
目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科教学中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1抓情感体验,促道德内化,提高道德素质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
期刊
近年来,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小学生素质多元化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地懂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并且快乐。因此,灵活地运用多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