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制度规范着高等教育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保障并激励参与高等教育各因素的寻利动机与行为, 发挥各因素效用的最大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更具有缓慢、递进、反复的特点。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现实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制度变迁 历史必然性 现实性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W ·布罗姆利在《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观点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产权学”的概念,其认为只有私有产权才能完成推进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率的任务;第二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概念,其提出者认为制度创新是系统内生的,即当新结构的收益超过制度变迁的成本时,就会产生新的制度,如果制度不发生变迁,则说明变迁的成本超过了收益;第三种是道格拉斯·诺斯的观点,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①根据上述观点,教育制度不仅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还具有外源性和内生性;教育制度本身既具有寻利性,又具有寻租性;教育制度是变化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把制度变迁引入教育学,其意义在于,使我们在研究教育史的时候多了一种视角,更能够说明教育发展历程中,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教育是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进的。
  
  二、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现实性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在一种政府集中控制、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运行的。通过一个个等级结构(各级政府或部门),上级对下级进行垂直领导。这样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低效率的,遠不能适应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高等学校办学主体是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隶属于政府,高等学校的建立、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毕业分配、人才引进、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形成了一种以单一的行政配置机制为主要内涵的运行机制”。毛亚庆将这种制度所导致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的原因归结为:第一,在高等集中控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学校自发进行的制度创新,在一般情况下都会与已有的行政规则相冲突,偏离已有的规则,不服从集中控制的“叛逆行为”;第二,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与其所管理的对象的权力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制度创新乏力;第三,在强制服从模式下,两者之间信息沟通的障碍。在这种办学体制及运行机制下,学校封闭划一,按部就班,缺乏活力,学校吃国家的大锅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展,以及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培育,人们逐步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安排上的弊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关键。而由谁来主导这次变迁呢?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最适合推行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国家推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原因有三:首先,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政府看到了潜在的租金或者潜在的产出,会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政府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自然是变迁的主体。国家作为一定阶级的利益代表可以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减少和遏制“搭便车”现象,从而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次,教育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政府生产公共产品比私人生产公共产品更有效,制度这个公共产品更是如此。再次,时机成熟。一段时间的制度需求探索,为中央政府进行强制性制度安排积累了经验。制度变迁,特别是对原有核心制度的突破,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制度变迁效率较高,风险较低,能够安排出比较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安排。这样,在这种高等教育制度不均衡、极端短缺的背景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包括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及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便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我国第一次突破了高等教育体制仅仅局限在狭小的领导管理权限划分的旧有条条框框,明确地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将高等教育领域的“国企”改革推向一个高度。周济把它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探索,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件大事。”②这样,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关口时,为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与矛盾,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再一次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三、结语
  
  制度创新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引进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变迁理论,尤其是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时引进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资源,对理解教育发展,以及对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李玲娥.关于制度变迁观点的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1,(1-2):141-143.
  ②康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环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23-28,33.
  
  参考文献:
  [1]贺武华,高金岭.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理论解释[J].江苏高教,2004,(6).
  [2]康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环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3]李玲娥.关于制度变迁观点的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1,(1-2).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6.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更好地贯彻《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本文以“任务型教学”为切入点,从理论层面及具体实践方面,从任务型教学、交际法、习得、学习等概念入手,概要分析了任务型教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并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设计和实施任务进行了举例和阐述。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 必要性 局限性    前言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适应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交际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品尝到了新课改的“甜头”。    一、让学生自主“动”起来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
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症状主要表现在,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机械突然间停止运作,进而引发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出现中断,并且患者的呼吸已经停止,患者的意识也在逐渐丧失.当患者出现
期刊
一穷人会运动发生在1933年5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1933年春,又侵占热河,接着攻打长城各口。虽然驻长城各口的一部分有爱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关键还要看学校的管理水平。众所周知,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好坏。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角色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因此,中古近代史研究的成果十分有限,因此积极探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生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英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    一、 巧设游戏情景,诱发创新兴趣    1.在课堂教学中穿
何谓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四边形各邊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  一、例题解析  例1: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任意作一个四边形,并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做这道题时,我请学生画一画、推一推、量一量、猜一猜并证一证。  思路点拨:为了说明题目的一般性,我们在教材原图(图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与学校周边街道、社区和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共享共创活动,探索形成“五联五化”机制,充分发挥党建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