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2007年间,货物贸易年均增幅为28.66%,2007年货物贸易总量达21738亿美元,出口12180亿美元,进口9558亿美元。顺差为2622亿美元。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水涨船高。为保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加快,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外贸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这在表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给国人国家经济安全以警示。因此,要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外贸发展战略。为此,需要注重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妥善应对贸易争端
近年来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丰收期,也堪称贸易争端期,这不仅是因为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其波及中国就业人数之多、涉及出口金额之巨均为此前中国对外贸易争端所未见,也是因为中国的贸易摩擦深度和广度在这一时期显著发展。在深度方面,"人民币升值论"和要求我国调整整个经济结构的压力始终存在,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逼近1000亿美元大关更加剧了贸易伙伴对我国的压力。在广度方面,不仅贸易争端涉及的商品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外国对华贸易保护工具进一步"创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新型保护主义手段日益增多。
展望"十一五"我们还不能指望贸易争端形势明显缓解,因为我国贸易顺差未必能够显著减少,而且对外贸易顺差高度集中于美欧的局面不可能根本改观。这里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我们对美国、日本、欧盟这三大市场出口速度增长很快,达到了30%以上,进口速度极低,跌倒了个位数。尤其在对美国和欧盟已经有大量顺差的基础上,"出高进低"这样的增长格局无疑会激化矛盾。
去年以来,虽然投资、消费和出口的需求增长水平很高,但是因为部分已经建成的项目开始投产,形成了供给增长率比需求增长率还高的格局,由此形成了国内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部分产品转向出口市场。
国际市场对中国的贡献,不是在需求层面上,更多的是在供给层面上。就是我们把资源放在我们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口换来关键设备、技术、资源等等,这样才使得中国的经济能保持更高的增长速度,内需才能增加。妥善处理争端至关重要。
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较高外贸依存度以及增长方式粗放是由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有待提升的挑战,因此我国现阶段贸易战略调整的重点应是加工贸易策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阶段性的。加工贸易作为一种确立本国新兴产业的途径而存在,是一国产业处于吸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的一种适时措施,包括"落地生根"、"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历史经验已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的每一次"落地生根"必定与我国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形成有关;加工贸易每一次"结构升级",必定与我国一个具有竞争力产业的确立有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向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靠拢,但仍然存在着偏差。正是这种偏差,使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存在着顽强的生命力,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应有转变。
首先,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一是要有选择的发展加工贸易项目,从国家长远规划出发,应积极鼓励健康、低污染、高技术附加的服务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限制生产落后、资源浪费、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二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利用自身的优势,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延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融入到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研发、生产中心,学习创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其次,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从长期看,按照国际流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测算公式,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会缓慢上升,达到相对稳定,然后逐步下降。但这种前景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外贸依存的概念所反映出我国外贸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我国对目前的加工贸易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外贸的平均增长要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思路,遏制外贸增长方式粗放的倾向进一步强化,确立集约式发展理念,增加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和质量的贡献。
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发展效益。
我国外贸的自主发展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为:一些传统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出口的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缺乏自主的营销网络。
为此,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坚定不移的推行自主创新路线,加快培育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自有品牌;二﹑提高对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出口产品在国内向上下游延伸;三﹑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在政府的领导下,借助行业组织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提高我国外贸经营效益。
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额的不断增长,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持续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放弃以追求贸易数量增长为对外贸易的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往的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并以此作为指定外贸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四、培育对外贸易的新增长极
培育对外贸易的新增长极主要包括: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并符合新型工业化方向的重点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将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已经是全世界名列第三的货物贸易大国,货物贸易顺差巨大,服务贸易则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收支逆差庞大,从而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
我国外贸发展的规模与效益严重不对称,许多传统的出口商品,对于我们来说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它的效益并不是很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势在必行,而且我国也完全有条件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运输、金融等现代的服务业。
由于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仍然较低,不仅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造成外贸依存度的夸大,影响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判断。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同时,考虑到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地区不均衡,今后要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努力改善中部、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这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总体开放格局下的必然。
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谈判,在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的六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香港部长宣言》,取得了2013年为取消农业出口补贴、棉花贸易协议、最不发达成员国"双免"(即免除关税和配额)待遇等具体成果,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回到了"发展导向"的正轨。
同时要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外资依赖症"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投资、出口增长过快的新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海外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其他外贸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因此,对这部分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对出口企业在税收(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这样才能从长远角度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大量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尽快实施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抬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治中国经济陷入外资依赖症陷阱。
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提高政府统筹内外经济发展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地区多双边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同时,着力打破国内各种地区封销和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努力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总之,解决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这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做好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做好城市市场的细分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特别要注意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够高,金融体系,如保险业、养老金、教育基金、住房基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得还不成熟等,导致消费者拼命储蓄,内需不旺。因此,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应与内需调整政策同步进行。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加快,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外贸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这在表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给国人国家经济安全以警示。因此,要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外贸发展战略。为此,需要注重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妥善应对贸易争端
近年来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丰收期,也堪称贸易争端期,这不仅是因为美欧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其波及中国就业人数之多、涉及出口金额之巨均为此前中国对外贸易争端所未见,也是因为中国的贸易摩擦深度和广度在这一时期显著发展。在深度方面,"人民币升值论"和要求我国调整整个经济结构的压力始终存在,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逼近1000亿美元大关更加剧了贸易伙伴对我国的压力。在广度方面,不仅贸易争端涉及的商品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外国对华贸易保护工具进一步"创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新型保护主义手段日益增多。
展望"十一五"我们还不能指望贸易争端形势明显缓解,因为我国贸易顺差未必能够显著减少,而且对外贸易顺差高度集中于美欧的局面不可能根本改观。这里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我们对美国、日本、欧盟这三大市场出口速度增长很快,达到了30%以上,进口速度极低,跌倒了个位数。尤其在对美国和欧盟已经有大量顺差的基础上,"出高进低"这样的增长格局无疑会激化矛盾。
去年以来,虽然投资、消费和出口的需求增长水平很高,但是因为部分已经建成的项目开始投产,形成了供给增长率比需求增长率还高的格局,由此形成了国内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部分产品转向出口市场。
国际市场对中国的贡献,不是在需求层面上,更多的是在供给层面上。就是我们把资源放在我们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口换来关键设备、技术、资源等等,这样才使得中国的经济能保持更高的增长速度,内需才能增加。妥善处理争端至关重要。
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较高外贸依存度以及增长方式粗放是由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有待提升的挑战,因此我国现阶段贸易战略调整的重点应是加工贸易策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阶段性的。加工贸易作为一种确立本国新兴产业的途径而存在,是一国产业处于吸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的一种适时措施,包括"落地生根"、"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历史经验已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的每一次"落地生根"必定与我国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形成有关;加工贸易每一次"结构升级",必定与我国一个具有竞争力产业的确立有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向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靠拢,但仍然存在着偏差。正是这种偏差,使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存在着顽强的生命力,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应有转变。
首先,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一是要有选择的发展加工贸易项目,从国家长远规划出发,应积极鼓励健康、低污染、高技术附加的服务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限制生产落后、资源浪费、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二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利用自身的优势,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延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融入到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研发、生产中心,学习创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其次,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从长期看,按照国际流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测算公式,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会缓慢上升,达到相对稳定,然后逐步下降。但这种前景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外贸依存的概念所反映出我国外贸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我国对目前的加工贸易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外贸的平均增长要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思路,遏制外贸增长方式粗放的倾向进一步强化,确立集约式发展理念,增加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和质量的贡献。
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发展效益。
我国外贸的自主发展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为:一些传统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出口的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缺乏自主的营销网络。
为此,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坚定不移的推行自主创新路线,加快培育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自有品牌;二﹑提高对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出口产品在国内向上下游延伸;三﹑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在政府的领导下,借助行业组织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提高我国外贸经营效益。
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额的不断增长,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持续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放弃以追求贸易数量增长为对外贸易的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往的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并以此作为指定外贸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四、培育对外贸易的新增长极
培育对外贸易的新增长极主要包括: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并符合新型工业化方向的重点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将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已经是全世界名列第三的货物贸易大国,货物贸易顺差巨大,服务贸易则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收支逆差庞大,从而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
我国外贸发展的规模与效益严重不对称,许多传统的出口商品,对于我们来说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它的效益并不是很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势在必行,而且我国也完全有条件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运输、金融等现代的服务业。
由于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仍然较低,不仅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造成外贸依存度的夸大,影响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判断。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同时,考虑到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地区不均衡,今后要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努力改善中部、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这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总体开放格局下的必然。
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谈判,在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的六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香港部长宣言》,取得了2013年为取消农业出口补贴、棉花贸易协议、最不发达成员国"双免"(即免除关税和配额)待遇等具体成果,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回到了"发展导向"的正轨。
同时要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外资依赖症"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投资、出口增长过快的新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海外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其他外贸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因此,对这部分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对出口企业在税收(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这样才能从长远角度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大量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尽快实施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抬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治中国经济陷入外资依赖症陷阱。
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提高政府统筹内外经济发展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地区多双边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同时,着力打破国内各种地区封销和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努力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总之,解决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这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做好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做好城市市场的细分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特别要注意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够高,金融体系,如保险业、养老金、教育基金、住房基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得还不成熟等,导致消费者拼命储蓄,内需不旺。因此,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应与内需调整政策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