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学好高中数学?我想各位数学老师们没少被家长和学生问过吧!虽然每次我们都会回答但是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有的时候都不需要咱们老师自己说了,旁边的学生就能说上俩句,开始还认为没什么。可是时间久了,就认为自己该好好的考虑一下,我们真的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了吗?渐渐静下心来思考为孩子们也为自己寻找答案。
我们以往的回答无非就是: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就能所向睥睨。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仔细这么一想问题就找到了原因。我自己总结了两点:
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不稳定,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最努力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试后了,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奋发向上,可是往往投入学习的精力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可能这些孩子不是最聪明的,但是都能名列前茅。为什么?不用我在说了吧!
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老师怎么说怎么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就好像一盒机器人一样,从来不思考老师的问题,都是等着大家的解决,解决后也从不思考,只是记录下来。之后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所以效果平平;还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结果到了最后“武功平平”,从来都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一节课下来,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一样。老师有责任,但是学生也逃不了!
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就好比我们身体的平衡,偏向哪一边都是错误的,那它们从何而来?这两大基石的形成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那我们要如何培养出来呢?下面是我的一点薄见:
一、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多动脑子,有些同学认为题做多了,就不需要了,上来就写,也许这个题你真的碰见过,可是万一有一个小变动,你那机械化的记忆力反而就害了你。
二、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有些同学认为这是在耽误时间,影响做题速度,可是你要是知道老师让你做题是为了什么?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这俩点要充分总结起来。
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我们要争取做一道对一道,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三、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四、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可能你不懂正是别人的强项啊!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我们以往的回答无非就是: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就能所向睥睨。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仔细这么一想问题就找到了原因。我自己总结了两点:
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不稳定,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最努力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试后了,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奋发向上,可是往往投入学习的精力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可能这些孩子不是最聪明的,但是都能名列前茅。为什么?不用我在说了吧!
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老师怎么说怎么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就好像一盒机器人一样,从来不思考老师的问题,都是等着大家的解决,解决后也从不思考,只是记录下来。之后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所以效果平平;还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结果到了最后“武功平平”,从来都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一节课下来,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一样。老师有责任,但是学生也逃不了!
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就好比我们身体的平衡,偏向哪一边都是错误的,那它们从何而来?这两大基石的形成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那我们要如何培养出来呢?下面是我的一点薄见:
一、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多动脑子,有些同学认为题做多了,就不需要了,上来就写,也许这个题你真的碰见过,可是万一有一个小变动,你那机械化的记忆力反而就害了你。
二、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有些同学认为这是在耽误时间,影响做题速度,可是你要是知道老师让你做题是为了什么?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这俩点要充分总结起来。
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我们要争取做一道对一道,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三、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四、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可能你不懂正是别人的强项啊!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