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就能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地完成各种互动活动。当家庭和学校目标一致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会相互合作产生一种合力,相反就会产生冲突,出现干扰教育行动的现象。只有家校之间行动一致,信念一致,才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起一个精彩的舞台。
【关键词】家校合作;良好习惯;行为规范;互补双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这些名言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由受制约的被动发展进入有意识的主动发展,再进入潜意识的自动发展,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科学教子和教子成功的关键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影响来源于学校和家庭。然而,走进班级管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的学校在学生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是也感到“一头沉”的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导致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5 2=0”的现象,即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于零甚至出现负数,这个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势在必行,只有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的误区
1.重智轻德
当前,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重视、无所谓,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重智育轻德育,家校在德育要求上不和谐。“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活,不屑于让孩子在校参加有益的集体劳动,对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不加以规范,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作为家长,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孩子吃好、穿好,其他都是孩子自己或老师的事情了,教育观念陈旧,导致子女的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体制不全
目前学校德育载体、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任务”性的明显倾向,而不是注重活动的体验、内化,导致了德育内容与实效性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认为德育是班主任或德育处的事情,自己只要一心一意抓成绩就可以了,没有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3.整合不够
由于社会教育机制存在漏洞,学校与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够,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时候存在着“教育力”的相互抵消现象。
二、家校合作的重要
小学生所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尤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重。家校合作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凝聚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实际上是折射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而这个孩子又在不断地接受学校教育。如果家校不合作,让两股重大的教育力量的任何一方陷入盲区,甚至是对立面,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缺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要达到信念、原则、教育目的、过程和手段上的一致,必须要有深度而有效的家校合作。
1.家校合作能促进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
2.家校合作有利于培养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各项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合作能加强信息交流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能否及时地交流信息。家校合作,可以让老师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让家长不仅知道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还可以了解学校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和谐的家校合作,能使这一渠道更加畅通,能够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能优化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办学,但学校的一系列办学行为以及良好的举措,社会和家长未必完全了解和理解,甚至误解。若不及时地交流沟通,及时地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容易使学校的一些工作落实产生阻力,使学校的一些工作落不到实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家校合作的运作
1.利用家长会统一思想
家长会是面对家长的一扇窗户,是统一教育思想最好的契机之一。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将本班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评价手段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家长明确本学期的教育工作的重点,明确如何配合学校工作,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2.利用家访时加强互动
通过家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形成家校合力。家访既可以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带出去,反映学生的表现,又可以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服家长抽出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3.利用校讯通确保沟通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使用邮件、电话、短信、反馈表等形式保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情况,使家长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保证家校信息畅通。特别是在双休和暑假期间,校讯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利用联系卡赢得信任
家校联系卡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每周老师根据孩子的表现填写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卡片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带回家后还要家长写上孩子在家的习惯情况即对学校教育班级教育的建议,通过这个方式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理想,能收获行为;播种行为,能收获习惯;播种习惯,能收获性格;播种性格,能收获命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育,需要家校合力;孩子成长,需要家校合力!
【关键词】家校合作;良好习惯;行为规范;互补双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这些名言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由受制约的被动发展进入有意识的主动发展,再进入潜意识的自动发展,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科学教子和教子成功的关键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影响来源于学校和家庭。然而,走进班级管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的学校在学生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是也感到“一头沉”的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导致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5 2=0”的现象,即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于零甚至出现负数,这个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势在必行,只有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的误区
1.重智轻德
当前,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重视、无所谓,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重智育轻德育,家校在德育要求上不和谐。“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活,不屑于让孩子在校参加有益的集体劳动,对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不加以规范,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作为家长,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孩子吃好、穿好,其他都是孩子自己或老师的事情了,教育观念陈旧,导致子女的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体制不全
目前学校德育载体、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任务”性的明显倾向,而不是注重活动的体验、内化,导致了德育内容与实效性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认为德育是班主任或德育处的事情,自己只要一心一意抓成绩就可以了,没有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3.整合不够
由于社会教育机制存在漏洞,学校与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够,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时候存在着“教育力”的相互抵消现象。
二、家校合作的重要
小学生所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尤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重。家校合作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凝聚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实际上是折射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而这个孩子又在不断地接受学校教育。如果家校不合作,让两股重大的教育力量的任何一方陷入盲区,甚至是对立面,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缺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要达到信念、原则、教育目的、过程和手段上的一致,必须要有深度而有效的家校合作。
1.家校合作能促进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
2.家校合作有利于培养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各项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合作能加强信息交流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能否及时地交流信息。家校合作,可以让老师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让家长不仅知道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还可以了解学校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和谐的家校合作,能使这一渠道更加畅通,能够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能优化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办学,但学校的一系列办学行为以及良好的举措,社会和家长未必完全了解和理解,甚至误解。若不及时地交流沟通,及时地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容易使学校的一些工作落实产生阻力,使学校的一些工作落不到实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家校合作的运作
1.利用家长会统一思想
家长会是面对家长的一扇窗户,是统一教育思想最好的契机之一。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将本班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评价手段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家长明确本学期的教育工作的重点,明确如何配合学校工作,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2.利用家访时加强互动
通过家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形成家校合力。家访既可以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带出去,反映学生的表现,又可以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服家长抽出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3.利用校讯通确保沟通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使用邮件、电话、短信、反馈表等形式保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情况,使家长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保证家校信息畅通。特别是在双休和暑假期间,校讯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利用联系卡赢得信任
家校联系卡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每周老师根据孩子的表现填写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卡片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带回家后还要家长写上孩子在家的习惯情况即对学校教育班级教育的建议,通过这个方式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理想,能收获行为;播种行为,能收获习惯;播种习惯,能收获性格;播种性格,能收获命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育,需要家校合力;孩子成长,需要家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