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十年来,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而且形成一支强有力师资力量和教学队伍,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各大院校认同。这里来浅谈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这个课题,是因为当前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及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课程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3-01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目的性不清楚——为拿证书而进行应试教学。有些学校只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求职拿证书进行教学。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考前培训作为学校计算机课程来开设,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来代替学生计算机的学业考试,拿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合格证书来用作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业成绩。
其次,教学途径不恰当——狭义的案例教学。有些学校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是从认识计算机整体系统功能出发,只是零碎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就没有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变换成为能够用计算机求解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计算机仅仅当作简单工具来教学,陷入了纯粹的“狭义工具论”,把大学生培养成只会使用计算机某些简单功能的操作员。
最后,对课程整体认识不到位——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学校,把大学新生会发电子邮件、会网上聊天、会玩游戏就认为会用计算机了。没有认识到,在高考还没有把计算机当作考试内容之前,大学计算机总体水平达不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自然满足不了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需要。大学计算机课程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相反,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削减课时往往先从压缩计算机课时入手。因此,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有取消这门课的趋势。
二、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1.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
(1)面向基本素养培养的通识型课程。这类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重点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有关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等。
(2)作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有比较明显的专业指向性,具有很大范围的专业覆盖性,重点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特点,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3)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结合的交叉型课程。这些课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直接结合,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很明显的专业特征。
(4)面向深层次专业应用的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没有特别的专业指向性,通过展现计算机系统开发技术、新型应用技术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以选修课程为主。
2.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尽管存在上述四类不同的课程类型,各个学校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时可以在不同类型课程上有所侧重,同时在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程,也可以由于不同的内容设计而展现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如“4个领域X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中选取一系列知识模块过程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整体教学目标。然而,选取哪些知识模块、组成什么样的课程,这就是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即“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以应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的设计策略。
以基础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设计策略。这是目前各高校中比较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共性技术,在课程组织顺序上采用“先共性基础,后专项技术”的宽度优先策略。这类课程体系容易制定统一要求,比较容易实施和评估,也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优势。缺点是:一方面屏蔽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另一方面难以通过与专业领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應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设计策略。这种策略直接从应用入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融合的交叉类课程作为入门课程,使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课程尽快地接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与专业应用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类课程。在这种方案中,看不到纯粹学科型的计算机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的需要构建结合专业的新计算机课程。这类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不断出现的计算机新技术,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需求。另外这也是一种按需组织知识的深度优先安排策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知识的广度要求。这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在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方面都存在许多难度。目前,这类课程体系方案比较少,但已有高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不管是根据哪种策略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都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在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加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包括师资基础、学生基础、已有教学条件、与现有教学的相容性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2.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另外,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3.促进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个性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四方面内容。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民,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己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教学中,除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开展网络教学,教师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使学生力尽其能,尽情发挥。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白一青.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J].才智,2014,(16).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课程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3-01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目的性不清楚——为拿证书而进行应试教学。有些学校只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求职拿证书进行教学。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考前培训作为学校计算机课程来开设,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来代替学生计算机的学业考试,拿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合格证书来用作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业成绩。
其次,教学途径不恰当——狭义的案例教学。有些学校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是从认识计算机整体系统功能出发,只是零碎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就没有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变换成为能够用计算机求解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计算机仅仅当作简单工具来教学,陷入了纯粹的“狭义工具论”,把大学生培养成只会使用计算机某些简单功能的操作员。
最后,对课程整体认识不到位——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学校,把大学新生会发电子邮件、会网上聊天、会玩游戏就认为会用计算机了。没有认识到,在高考还没有把计算机当作考试内容之前,大学计算机总体水平达不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自然满足不了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需要。大学计算机课程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相反,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削减课时往往先从压缩计算机课时入手。因此,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有取消这门课的趋势。
二、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1.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
(1)面向基本素养培养的通识型课程。这类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重点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有关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等。
(2)作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有比较明显的专业指向性,具有很大范围的专业覆盖性,重点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特点,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3)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结合的交叉型课程。这些课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直接结合,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很明显的专业特征。
(4)面向深层次专业应用的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没有特别的专业指向性,通过展现计算机系统开发技术、新型应用技术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以选修课程为主。
2.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尽管存在上述四类不同的课程类型,各个学校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时可以在不同类型课程上有所侧重,同时在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程,也可以由于不同的内容设计而展现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如“4个领域X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中选取一系列知识模块过程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整体教学目标。然而,选取哪些知识模块、组成什么样的课程,这就是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即“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以应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的设计策略。
以基础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设计策略。这是目前各高校中比较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共性技术,在课程组织顺序上采用“先共性基础,后专项技术”的宽度优先策略。这类课程体系容易制定统一要求,比较容易实施和评估,也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优势。缺点是:一方面屏蔽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另一方面难以通过与专业领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應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设计策略。这种策略直接从应用入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融合的交叉类课程作为入门课程,使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课程尽快地接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与专业应用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类课程。在这种方案中,看不到纯粹学科型的计算机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的需要构建结合专业的新计算机课程。这类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不断出现的计算机新技术,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需求。另外这也是一种按需组织知识的深度优先安排策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知识的广度要求。这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在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方面都存在许多难度。目前,这类课程体系方案比较少,但已有高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不管是根据哪种策略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都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在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加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包括师资基础、学生基础、已有教学条件、与现有教学的相容性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2.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另外,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3.促进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个性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四方面内容。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民,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己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教学中,除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开展网络教学,教师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使学生力尽其能,尽情发挥。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白一青.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J].才智,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