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服务学习理论日臻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如吉林大学在2011年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类课程,这便是对服务学习理念的践行[1]。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足的一面。众所周知,服务学习的重要方面是服务社区,同时其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但在部分边疆民族高校,服务社区活动较少,该社会职能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最根本原因,在于观念的桎梏。如何充分认识开展服务社区的价值,并付诸实践,成为边疆民族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主旨所在。
另外,需要指出,认识服务社区的含义,应注意与社区服务相区别。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2]。与此不同,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有着特别的内涵。在服务者方面,是以高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不同于社区服务的政府等各方面力量;在服务目的方面,社区服务是以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目的,而边疆民族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是一种互惠局面,社区与高校各有所得。因此,本文所言的服务社区是指由边疆民族高校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习为基本理论指导,面向社区,实现互惠局面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
一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理论价值
(一)在服务学习理论拓展与应用方面
1 进一步丰富服务学习理论内涵
简言之,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前关于服务学习实践的研究,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关于边疆地区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另外,服务社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基础,其能否顺利进行,深受社区环境的制约,而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区,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比如民族文化多样且复杂等。边疆民族高校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开展服务社区活动,其实践经验,有着重要研究参考价值,这无疑是对当前服务学习研究重东部、轻西部缺点的一种弥补,是对服务学习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2 促进服务学习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作为一种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社区服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服务学习,所以在理论层面上,边疆民族高校对服务社区活动开展越频繁,并及时总结经验,就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服务学习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同时,这种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服务学习理论宣传渠道,使得服务学习理念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探讨,而是更多地进入了实践层面。
(二)在服务社区理念推广与机制创新方面
1 利于服务社区公益性理念的推广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应该实现产业化,采用经营性策略。但是,我们应认识到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不能完全经济化,更应认识到,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是高校发挥自身社会职能的体现,更不能完全产业化。再者,利益干扰下,高校和社区双方也很难实现共赢的局面。所以,只有服务社区的理念以公益性为核心,才能不至于偏离方向。边疆民族高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也是对公益性理念的推广。
2 利于实现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
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处理服务社区活动中经营性与公益性的关系。边疆民族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除了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差异,经济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所以经济收益也难免是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如何处理服务社区活动中经营性与公益性的关系更加重要。现有的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实践,利于实现这方面的机制创新:兼顾两者,以公益性为主,同时辅之经营性运作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经营性运作方式,只是为了在实现社会效益前提下,适当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措施,而不是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的。
(三)在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推动田野工作方面
1 进一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课程[3]。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界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价值。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第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践行方式,服务社区可以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和应用;第二,实践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2 利于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
边疆民族地区有着民族文化多样的独特优势,这使得边疆地区的某些社区成为田野工作的首选之地。边疆民族高校广泛开展服务社区,在两方面可以促进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建立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推动高校课程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多的接触优秀研究人员,在扩大本民族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与研究人员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现实价值
(一)对边疆民族高校的价值
1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提供途径
一方面,服务社区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和能力,强调互动性,注重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4],这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服务中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服务社区,利用已学知识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从做中学,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是体验式学习的体现。
2 创新教师教学模式,利于教师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 教师在高校课程体系和自身经验的指导下,带领或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在服务中进行学习,这让教学走出课堂,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枯燥无味的弊端,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同时,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这也是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对服务社区的价值
1 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一方面,高校与社区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学习氛围的差异。边疆民族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其核心就是服务学习,这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入社区,带动居民自觉学习,利于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另一方面,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满足社区需求,并将知识和校内教育资源引入社区,这为社区的经济、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 能有效维护和宣扬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
在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知识与文化是高校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基础。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其文化是民族边疆地区特色文化的子细胞,而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这使得学生进入社区,在与社区文化接触时,无形中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和未来的传播者,其对社区文化的继承,无疑对社区优良传统文化的宣扬和维护有着重要作用。
(三)对当地社会的价值
1 引进和普及信息技术,改善当地不良传统观念
一方面,高校服务社区,帮助社区引进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这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是对当地社会文明的推动;另一方面,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有着不良传统观念。以伐木为例,在某些民族地区,部分居民认为树木是上天的恩赐,不需要保护,树木缺乏时,上天会重新给予,这就造成了滥砍滥伐的现象。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宣扬环保重要性,利于改善这种不良传统观念。
2 缓解当地服务社区体制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在我国,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多以课程形式对学生传达理念,并在实践中配备指导教师予以引导,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社区机制。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与尚未完善的服务社区体制形成了矛盾[5]。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是对服务社区机制的探索,利于在完善机制的同时,满足社区志愿服务需求,从而缓解服务社区体制与志愿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5]关尔佳,熊紫珺.论中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青年教育,2011(8):100-102.
[2]唐忠新.城市社会整合与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100-104.
[3]房玉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5:13.
[4]袁亮.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J].校园之声,2007(1):114.
另外,需要指出,认识服务社区的含义,应注意与社区服务相区别。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2]。与此不同,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有着特别的内涵。在服务者方面,是以高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不同于社区服务的政府等各方面力量;在服务目的方面,社区服务是以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目的,而边疆民族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是一种互惠局面,社区与高校各有所得。因此,本文所言的服务社区是指由边疆民族高校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习为基本理论指导,面向社区,实现互惠局面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
一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理论价值
(一)在服务学习理论拓展与应用方面
1 进一步丰富服务学习理论内涵
简言之,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前关于服务学习实践的研究,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关于边疆地区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另外,服务社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基础,其能否顺利进行,深受社区环境的制约,而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区,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比如民族文化多样且复杂等。边疆民族高校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开展服务社区活动,其实践经验,有着重要研究参考价值,这无疑是对当前服务学习研究重东部、轻西部缺点的一种弥补,是对服务学习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2 促进服务学习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作为一种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社区服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服务学习,所以在理论层面上,边疆民族高校对服务社区活动开展越频繁,并及时总结经验,就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服务学习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同时,这种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服务学习理论宣传渠道,使得服务学习理念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探讨,而是更多地进入了实践层面。
(二)在服务社区理念推广与机制创新方面
1 利于服务社区公益性理念的推广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应该实现产业化,采用经营性策略。但是,我们应认识到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不能完全经济化,更应认识到,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是高校发挥自身社会职能的体现,更不能完全产业化。再者,利益干扰下,高校和社区双方也很难实现共赢的局面。所以,只有服务社区的理念以公益性为核心,才能不至于偏离方向。边疆民族高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也是对公益性理念的推广。
2 利于实现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
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处理服务社区活动中经营性与公益性的关系。边疆民族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除了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差异,经济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所以经济收益也难免是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如何处理服务社区活动中经营性与公益性的关系更加重要。现有的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实践,利于实现这方面的机制创新:兼顾两者,以公益性为主,同时辅之经营性运作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经营性运作方式,只是为了在实现社会效益前提下,适当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措施,而不是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的。
(三)在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推动田野工作方面
1 进一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课程[3]。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界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价值。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第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践行方式,服务社区可以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和应用;第二,实践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2 利于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
边疆民族地区有着民族文化多样的独特优势,这使得边疆地区的某些社区成为田野工作的首选之地。边疆民族高校广泛开展服务社区,在两方面可以促进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建立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推动高校课程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多的接触优秀研究人员,在扩大本民族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与研究人员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现实价值
(一)对边疆民族高校的价值
1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提供途径
一方面,服务社区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和能力,强调互动性,注重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4],这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服务中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服务社区,利用已学知识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从做中学,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是体验式学习的体现。
2 创新教师教学模式,利于教师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 教师在高校课程体系和自身经验的指导下,带领或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在服务中进行学习,这让教学走出课堂,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枯燥无味的弊端,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同时,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这也是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对服务社区的价值
1 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一方面,高校与社区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学习氛围的差异。边疆民族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其核心就是服务学习,这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入社区,带动居民自觉学习,利于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另一方面,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满足社区需求,并将知识和校内教育资源引入社区,这为社区的经济、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 能有效维护和宣扬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
在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知识与文化是高校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基础。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其文化是民族边疆地区特色文化的子细胞,而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这使得学生进入社区,在与社区文化接触时,无形中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和未来的传播者,其对社区文化的继承,无疑对社区优良传统文化的宣扬和维护有着重要作用。
(三)对当地社会的价值
1 引进和普及信息技术,改善当地不良传统观念
一方面,高校服务社区,帮助社区引进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这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是对当地社会文明的推动;另一方面,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有着不良传统观念。以伐木为例,在某些民族地区,部分居民认为树木是上天的恩赐,不需要保护,树木缺乏时,上天会重新给予,这就造成了滥砍滥伐的现象。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宣扬环保重要性,利于改善这种不良传统观念。
2 缓解当地服务社区体制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在我国,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多以课程形式对学生传达理念,并在实践中配备指导教师予以引导,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社区机制。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与尚未完善的服务社区体制形成了矛盾[5]。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是对服务社区机制的探索,利于在完善机制的同时,满足社区志愿服务需求,从而缓解服务社区体制与志愿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5]关尔佳,熊紫珺.论中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青年教育,2011(8):100-102.
[2]唐忠新.城市社会整合与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100-104.
[3]房玉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5:13.
[4]袁亮.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J].校园之声,200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