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网友忆苦介绍,10月16日上午,“一路有你”公益团队、《临川晚报》记者等一行六人来到江西抚州罗湖镇山背小学探访,正如忆苦所介绍,这所小学的情况非常糟糕。
山背小学距抚州市区约20公里,如今也算得上交通便利。当我们来到学校的时候,大门紧闭,一把生锈的铁锁锁住了大门,门内杂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不禁令我们怀疑这是不是一所正在运转的学校。一根歪斜的旗杆光秃秃、孤零零地立在大楼前,看不到一个人。由于我们此前曾跟学校有过联络,一位女老师出来迎接我们,这才感受到一点生机。原来,这个大门平时并不启用,铁锁的钥匙也不见了,平时师生们都是从学校的后门进出。
据我们了解,目前,学校有一栋两层教学楼,每个楼层有4个教室,一些教室被用作厨房、办公室、老师宿舍,教室前后的窗户玻璃有些已经破碎,为了挡风,一些窗户被用纸板蒙上,二楼教室多处渗水破损。
学校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任何其他设施,不通水电。本学期因为新分配的陈老师是赣州于都人,必须住校,学校才临时从附近村民家拉了条电线,每天老师们的午餐用水,需要用水桶到附近村民的水井提水。办公室里有一台老掉牙的废电脑、一台若干年前的电视机,因没有信号长期闲置。没有网络,陈老师自己带了个笔记本电脑,只能作单机使用。学校现有5名老师,其中3个为临时代课老师,共29个学生,设幼儿班和一、二年级。校长也是今年调来的,但因家在抚州,很少住校,一般只有陈老师一人住校。
山背小学服务于两个大村、6个小村,服务人口比较多,仅两个大村就有1500多人。这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村民外出打工非常普遍,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由于学校各方面条件差,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7里之外的镇中心小学上学。目前留在山背小学的家庭条件大多不算好,学生普遍看起来营养不良。
但据了解,山背小学并不向来如此,以前一直是完全小学,最多时有10多位老师任教,邻县东乡县的很多人都送子女前来上学。几年前,这所村小的高年级被强行撤并,村民苦苦挽留也没有用。高年级被撤并后,山背小学就越来越不景气,老师们也无法坚持任教,留下的都是临时代课老师。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今年派来了一位年富力强的校长并分配来一位大学毕业生。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陈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经过努力考上了教师编制,满怀梦想、远离家乡,来到的学校会给他如此强烈的反差。第一天,虽然学校条件差,但白天还算混过去了,到了晚上,居然没有电,更不可思议的是,晚上有一条蛇光顾了他的“寒舍”。那一晚他辗转反侧、思潮澎湃。接下来的日子,虽然把宿舍搬到了二楼,但是,早餐晚饭用电用水、漫漫长夜等都让他无法忍受。虽然临时电线暂时解决了用电问题,但他能够坚持得下去吗?
在跟临时代课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爱校爱生之情,也深切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李冬莲老师,大约1980年来校任教,1984年左右因生育孩子错过转正机会,中间离开学校几年,后来就一直在该村小工作。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师德,她跟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老师的心声和村民的意愿。代课老师工资极低,去年涨了也只有每月700元,每年按10个月计,每个月另有100元中餐补助。她是临时代课老师,可这一“临时”就是30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样的歌颂实在残忍。
二逼,我想到这个词,一个很不美好的词。一逼老师离开,用极低的待遇、恶劣的条件,把老师们从村小逼走;二逼学生离开,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保证足够的合格的师资力量,还会有多少家长继续将孩子留在村小上学。那些已经“被消亡”的学校和正在“被消亡”的学校,无外是被这两点逼走的。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禁止撤点并校、恢复发展村小的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要让村小消亡,其实只要“二逼”就行:用艰苦的条件逼走老师,用低质的教学逼走学生,又用学生不选择学校作为学校必须消亡的借口,非常有效。对于有关部门的所作所为,我不得不认为,这难道不是一个消亡村小的“阳谋”。如今,不仅偏远山区,而且城市郊区的村小,都在加速消亡,这是要灭绝村小的节奏啊!
走访回来,感慨万千,或许我们的帮助阻止不了村小“消亡”的脚步,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苟延残喘,希望他能够坚持到国家真正大力发展村小的时候。“一路有你”公益组织已决定资助学校解决用水问题,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组织加入资助罗湖镇山背小学的行列。
山背小学距抚州市区约20公里,如今也算得上交通便利。当我们来到学校的时候,大门紧闭,一把生锈的铁锁锁住了大门,门内杂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不禁令我们怀疑这是不是一所正在运转的学校。一根歪斜的旗杆光秃秃、孤零零地立在大楼前,看不到一个人。由于我们此前曾跟学校有过联络,一位女老师出来迎接我们,这才感受到一点生机。原来,这个大门平时并不启用,铁锁的钥匙也不见了,平时师生们都是从学校的后门进出。
据我们了解,目前,学校有一栋两层教学楼,每个楼层有4个教室,一些教室被用作厨房、办公室、老师宿舍,教室前后的窗户玻璃有些已经破碎,为了挡风,一些窗户被用纸板蒙上,二楼教室多处渗水破损。
学校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任何其他设施,不通水电。本学期因为新分配的陈老师是赣州于都人,必须住校,学校才临时从附近村民家拉了条电线,每天老师们的午餐用水,需要用水桶到附近村民的水井提水。办公室里有一台老掉牙的废电脑、一台若干年前的电视机,因没有信号长期闲置。没有网络,陈老师自己带了个笔记本电脑,只能作单机使用。学校现有5名老师,其中3个为临时代课老师,共29个学生,设幼儿班和一、二年级。校长也是今年调来的,但因家在抚州,很少住校,一般只有陈老师一人住校。
山背小学服务于两个大村、6个小村,服务人口比较多,仅两个大村就有1500多人。这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村民外出打工非常普遍,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由于学校各方面条件差,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7里之外的镇中心小学上学。目前留在山背小学的家庭条件大多不算好,学生普遍看起来营养不良。
但据了解,山背小学并不向来如此,以前一直是完全小学,最多时有10多位老师任教,邻县东乡县的很多人都送子女前来上学。几年前,这所村小的高年级被强行撤并,村民苦苦挽留也没有用。高年级被撤并后,山背小学就越来越不景气,老师们也无法坚持任教,留下的都是临时代课老师。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今年派来了一位年富力强的校长并分配来一位大学毕业生。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陈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经过努力考上了教师编制,满怀梦想、远离家乡,来到的学校会给他如此强烈的反差。第一天,虽然学校条件差,但白天还算混过去了,到了晚上,居然没有电,更不可思议的是,晚上有一条蛇光顾了他的“寒舍”。那一晚他辗转反侧、思潮澎湃。接下来的日子,虽然把宿舍搬到了二楼,但是,早餐晚饭用电用水、漫漫长夜等都让他无法忍受。虽然临时电线暂时解决了用电问题,但他能够坚持得下去吗?
在跟临时代课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爱校爱生之情,也深切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李冬莲老师,大约1980年来校任教,1984年左右因生育孩子错过转正机会,中间离开学校几年,后来就一直在该村小工作。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师德,她跟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老师的心声和村民的意愿。代课老师工资极低,去年涨了也只有每月700元,每年按10个月计,每个月另有100元中餐补助。她是临时代课老师,可这一“临时”就是30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样的歌颂实在残忍。
二逼,我想到这个词,一个很不美好的词。一逼老师离开,用极低的待遇、恶劣的条件,把老师们从村小逼走;二逼学生离开,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保证足够的合格的师资力量,还会有多少家长继续将孩子留在村小上学。那些已经“被消亡”的学校和正在“被消亡”的学校,无外是被这两点逼走的。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禁止撤点并校、恢复发展村小的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要让村小消亡,其实只要“二逼”就行:用艰苦的条件逼走老师,用低质的教学逼走学生,又用学生不选择学校作为学校必须消亡的借口,非常有效。对于有关部门的所作所为,我不得不认为,这难道不是一个消亡村小的“阳谋”。如今,不仅偏远山区,而且城市郊区的村小,都在加速消亡,这是要灭绝村小的节奏啊!
走访回来,感慨万千,或许我们的帮助阻止不了村小“消亡”的脚步,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苟延残喘,希望他能够坚持到国家真正大力发展村小的时候。“一路有你”公益组织已决定资助学校解决用水问题,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组织加入资助罗湖镇山背小学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