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之道演绎当代国内钢琴演奏之法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zhengp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字与音乐,前者见之于眼,后者闻之于耳,自古就是构成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国的文字,书写之道是书法;钢琴演奏之法即弹奏钢琴的方法。在我国当今日益强调“文化自信”、文化交融互通的“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练书法”和“弹钢琴”几乎是同时出现在大部分人们的文艺学习生活中。本文将书法与钢琴演奏中相通之处——艺术之“形”进行比较分析,对当代国内钢琴演奏的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和梳理,希望能对以后相关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书法;钢琴演奏;意象之“形”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44-02
  【本文著录格式】秦莉萍.以书法之道演绎当代国内钢琴演奏之法——浅谈钢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J].北方音乐,2020,05(09):44-45.
  一、书法与钢琴演奏
  书法和钢琴演奏都是作为艺术表现而存在的。一个表现了文字的抽象之美,一个展现了音乐的意象之美。
  (一)抽象之美——文字与书法
  中国文字,即汉字(以下简称“文字”),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就已经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记载。因其线条流畅、造型对称又富于多变、结构章法错综复杂而有自身独特的美感。书法则将文字美提炼,用抽象的点、线、笔画,表现物象之本。相传,仓颉造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参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文字有形有声,不仅仅是表达某种意思的符号,更是能表现物体的结构,甚至是充盈生动的生命。写字,在古代称呼为“书”。书法就是写字的艺术。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割据争霸,各国有自己的文字,“范围无体,应会无方”(参见唐·张怀瓘《书断·序》),文化交流极为不便。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可谓开天辟地,明朝查志隆在《岱史》中曾云“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宰相李斯经过删繁就简的加工,统一后的文字就叫做——小篆。之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出“秦隶”,后又有“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抒也。将自身情绪以字写下,泻于纸上。蔡中郎云:“欲书先适意任情,然后书之。”意思是,书法,须先发于情。唐代大家韩愈也曾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草书“喜怒窘穷”“可喜可愕”,凡是有动于心,皆寓与书,其草书“变动如鬼神”,名传后世。足以看出“情感”在书法中的作用。书法说到底,先写的是字,“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参见唐·蔡希综《书法论》),先作其“形”;后添的是情,才会融会成活灵活现的生命。然而,有形的生命即“有骨有肉,有筋有血”。间架结构、粗细浓淡、笔势章法、气息连贯,浑然一体,则成就书法的“形象”,再抒之以情感,便成了有生命的艺术。
  (二)意象之美——音乐与钢琴演奏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所表现的与书法中“抽象的形”不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脑中形成的“意象”之美。作为钢琴演奏者,能在心中形成这千变万化“意象”,而后让听众感受到这种“意象”,则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声情并茂”这个词,经常用于表达演唱、朗诵中表达的感情动人。音乐其实就是以声音表达感情,从而塑造音乐形象。《乐记》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带着感情,有规则的发出来的声,是“音”。《 礼记·乐记》又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随着音的变化(即旋律、节奏、和声等变化),用乐器演奏,再加上用干戚羽旄舞蹈,就形成了“乐”。经常能见到两三岁的稚童,跟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手舞足蹈,这是人的天性,也是音乐的力量——以声传情,感情使音乐活起来,仿佛潜意识中浮现出一连串动作,要手脚并用的去表达。这便是在脑中有了模糊“意象”,有了意象就能跟音乐有共鸣,进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种“意象”的联想会越来越清晰和艺术化。钢琴演奏,是以乐器钢琴为媒介,表演弹奏音乐的一门艺术。中国的钢琴演奏(以下简称“钢琴演奏”),最早可追至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的“七十二弦琴”(古钢琴的一种),当时的四名太监奉命学习了一个月的弹奏之法,这应该是第一批钢琴演奏者。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钢琴演奏才逐渐被社会重视。1927年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将钢琴演奏教育推入到专业化的水平,直到现在。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钢琴演奏风格和欧美国家的钢琴演奏风格有所区别,不仅体现在独有的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中,更体现对钢琴曲、对音乐的理解上。在这种区别可以说是融发于基因中,流淌在血脉里。既然是演奏音乐,那么上文提到的“音乐”之定义,在此亦适用。唯有心生情,才能借鋼琴的琴键表达出想要的琴声,再经过高度艺术化处理和技巧的运用,将旋律、节奏、和声等用有规律的琴声表现出来,形成真正的音乐艺术。感情到位的感琴演奏是一种享受,在听大师级别的音乐会时,常会被其琴声吸引,脑中浮想联翩,不仅能共鸣出钢琴家的情绪,更能感受到因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即“意象”之美。
  (三)相通之处:抽象之“形”与意象之“形”
  书法的抽象美与钢琴演奏的意象美,都是发于情,成于“形”,而“形”又因情而更加生气勃勃。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不论现在的书法还是音乐,更或是当代的国内钢琴演奏,都逃不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上面曾在书法之“形”中提到,一个有“形”的生命体——“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抽象之“形”是如何构成的,那么我想,钢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也是可以从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钢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骨肉筋血”
  钢琴演奏中“形”的组成,也可象书法之道那样,将字的抽象之“形”,理解为有形生命体,四大构成要素为“骨”“肉”“筋”“血”。
  经过二十多年的钢琴演奏实践和思考,常觉得,人去弹琴,就是要将人融入到钢琴中,甚至成为钢琴的一部分,或者说钢琴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一点,确是和上述的书法之道类似。比如在弹《二泉映月》时,时常将自己和钢琴想象成一个整体——二胡,身体想象成一把弓,通过手臂手指带动琴键去“拉”琴弦,事实证明这个方法还算好用。
  故以下所述意象之“形”的“骨肉筋血”便将人和琴作为整体,浅析钢琴演奏之法。
  (一)由“骨肉筋血”所构的意象之“形”
  1.“骨”——人之力道:“骨”是生命体结构最基本的框架,有了“骨”,生命体才得以立、站、行走。骨生于肩、撑于掌、实于指尖,指尖落键实沉,则力不虚。而力决定着音象的起承转合,粗细浓淡。一个音乐片段听起来有“骨骼”,就是声音的力道在脑海中出现的“形象”。在钢琴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一个学生弹琴的声音“软塌塌的像没有骨头”,就是弹琴没有用在恰当的节奏点上用到合适的力道。于人,腰背挺直,核心腹部收紧,肩上骨骼自然下垂,就是将上半身力量落了下来,所谓一张一弛。力量落到手掌支撑住,分配到每个手指的指尖,这就是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人之力。骨立起了人,力撑起了音乐。
  2.“肉”——琴之声音;长在骨上的是“肉”,包裹着骨和筋,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以人之骨所得力道触键,即得琴之声音,是使钢琴演奏的意象之“形”清晰饱满的“肉”。骨肉相连,有了力度不同的声音,深浅远近浓淡的不同,让所演奏的钢琴曲有了动静之态的可能。在这一点上,钢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筋”——人之连贯:附在骨上的是“筋”,是一切动作的连接者,是运动感的源泉。对于弹琴的人来说,筋生于腕,手腕可灵活转动。筋骨相适,可塑造音乐之势,可以将人之力道灵活的传递给钢琴,又使琴之声音灵活的连接在一起,就和人的动作一样自然。因为钢琴的琴键在客观事实上就是相互独立,敲击琴弦的声音也是间隔开的,与小提琴、二胡那种弓弦类的拉奏乐器相比,常给人一种“不连贯、断开”的错觉。所以钢琴演奏中注重“筋”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人——演奏者弹琴的方法。
  4.“血”——人之情感:流淌在筋肉中的是“血”,血液的流淌滋润着整个生命体,让其可以生长、变化,尽善尽美。对于钢琴演奏来说,能让音乐生长变化的就是由心而生的情感,能使“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4],让其每个部分可以传递内心的想法而富于变化,表现钢琴曲的不同个性。在这一点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演奏者的情感是否到位。
  (二)三分在琴,七分在人
  “骨肉筋血”相互连接,相辅相成,少了一个都不能成意象之“形”。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意象之“形”——“骨肉筋血”的塑造,三分在琴,七分在人。一架好钢琴,能让音乐形象更加清新可爱,而演奏者若把握不好,则音乐“形神俱灭”。
  巧合的是,在实际学习与演奏中,老师教学生演奏一首钢琴曲,也确是大致按照“骨肉筋血”这几部分去进行指导、要求:拿到一首钢琴曲,先将力量贯通,沉下去,即为“骨”;如此,得到饱满的音色,为“肉”;再将音与音之间进行连贯,小句子、大乐句,甚至将整个乐曲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整体,便是练其“筋”;最后以情动之,让这个整体活灵活现起来,真正的变成一个意象之“形”,其中每一步都不容易。
  骨立之,声盈之,筋连之,情贯之。
  如此,则可使清风入怀、珠落玉盘,又可让人感受空山凝云,又瞬间云蒸霞蔚,随心所欲的表现,如鳞之得水,羽之乘风,快哉于心。
  三、总结
  不论书法和钢琴演奏,都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具体的塑造形象,但书法的抽象之“形”和钢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都可以是充满活力的生命體。内涵虽有差异,但本质是相通的。就这些相通之处,不仅可以启发演奏的表现力,也可以引导人们对青少年艺术文化素养的教育有一些新的看法,从一些新角度去思考,或许灵光一现,明白了很多道理,让学习变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01重印).
  [2]管建华.中国音乐的审美文华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10).
  作者简介:秦莉萍(1990—),女,汉族,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导师:侯蕾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各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流行音乐因其具有时尚性、娱乐性功能备受人们的喜爱。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单一的音乐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听觉需要,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成为主导。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流行与古典的融合在横向和纵向上加深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多维度地诠释了当今流行音乐的发展动向,音乐风格大融合的时代即将到来。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风格;传统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音乐风格流派之一,表现主义音乐抛弃了过去存在的种种音乐准则,崇尚用声音直接体现人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充分展示个性与自由。而这一切,产生于20世纪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又深深地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理查·施特劳斯作为一位横跨19世纪与20世纪的作曲家,作品风格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歌剧方面造诣非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就是这样一部充满20
期刊
【摘要】自西方现代舞被“拿来”至中国,不管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的发展,从开始的“居无定所”到现在的“登堂入室”,众多中国现当代舞编导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这里定少不了“那个跳《扇舞丹青》的王亚彬”。从古典走向当代,从舞者走向编导,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勇于尝试着舞者的多种不可能性。首先,她在身体表达上的“吸纳”与“沟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同时,亚彬舞影工作室举办的“亚彬和她的朋友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希望听到令人舒适的音乐。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笔者通过对作品《黄浦江深》的具体分析以来表达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是具有必然性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流行音乐;《黄浦江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与发展历程  1.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声乐教学与台词教学共性与个性,探索高职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工作的有效策略,寻求声乐训练与台词训练相结合的有效训练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改变自身的原始发声状态,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融会贯通;声乐教学;台词教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纵观目前高职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的
期刊
【摘要】作为在高师音乐学院中深造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合唱钢琴伴奏水平。在进行合唱伴奏的学习中不仅要将钢琴伴奏、和声编配以及伴奏音型的设计这些打好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能够从整体来控制伴奏的能力,也就是本文所要讲到的合唱钢琴伴奏的教学重点——交响音乐思维。这个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是一旦找到了窍门、明白了这种感觉,对我们今后的合唱伴奏以及独唱伴奏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高师音乐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多重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普遍做法
期刊
【摘要】巴洛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作品以《十二平均律》为代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巴赫的音乐中充斥着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的思想,他的《十二平均律》被称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本文以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一首(BWV846)前奏曲和赋格为例,分析前奏曲给人感情上的交流和赋格的理性思维的碰撞,使大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巴赫。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十二平均律》
期刊
【摘要】“兰州鼓子”,是流行于甘肃省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清民时期茶馆酒肆演唱鼓子蔚然成风,更有“到处弦歌”的盛况。在历经184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活动场所和生存机制的转变;艺人“老龄化”的突出特征;唱词不清、拖腔较长、“以慢为美”的审美倾向;自视清雅,仅限自娱雅集的活动方式等诸多因素都使得这些好家的守望,不断遇冷。新鲜“老龄”血液、演唱形式的变革以及女性
期刊
【摘要】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曾在抗战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新四军抗战歌曲,这些战歌具有独特的创作特征,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36-02  【本文著录格式】雍凌凌.流动的音符,无形的丰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