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炒面与一车美国兵的传奇故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期间,我志愿军某运输团汽车司机张华民奉命运送炒面。天刚黑他就出发了,没走多远,十多颗红色信号弹拖着长长的尾翼冲上漆黑的夜空,这是暗藏的特务向敌机报警,附近的敌机立即飞了过来,在他的头顶上投下一串串照明弹,白森森的亮光把公路照得亮如白昼。
  这时,张华民驾驶的汽车正在一片开阔的公路上行驶,无处躲藏。他只好开车狂奔,在一个岔路口,由于来不及辨别方向,竞走错了路!
  见前面几十辆汽车像一条黑色巨蟒盘踞在公路上,张华民才意识到自己已误入敌阵,身处险境。往前开,敌人的车队挡住了去路;往后退,路面狭窄,且峭壁深沟曲曲弯弯。“怎么办?”张华民曾想过弃车逃回,但又一想,那样做怎么向领导和祖国人民交代?岂不成了胆小鬼?他决心不能空手而归。张华民从北面传来激烈的枪炮声判断,这里离我军阵地也不过20多里路;敌人的汽车头朝北,肯定是往前线开,如果能把最前头的那辆车开走,一定能开到我军阵地。于是,他操起一根车把子,从容地向敌人的车队走去。
  此时,月色朦胧,几点寒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当张华民沉着地走到最前面那辆十轮卡车的车头时,发现车队东边不远处有灯光闪烁,灯光周围坐着很多人,而驾驶室则空无一人。事不宜迟,张华民拉开车门,跳进驾驶室,猛地一踩油门,十轮卡车就像离弦之箭,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一直往前冲去。当车上的敌人发现后面的车队原地不动,而自己乘坐的车不开灯,不鸣笛,疯狂独行而产生怀疑时,汽车已冲上半山腰。
  张华民听到车上的敌人乱喊乱叫,拼命用拳头和枪托捶打驾驶室的顶棚,知道已被敌人发觉。为了控制敌人,张华民打开车灯,使出特等驾驶员的功夫,顺着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公路,不断地左弯右拐。车身剧烈地摇摆颠簸,而车外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l万丈深渊,把车上的敌人吓死了,只好任凭张华民主宰。
  汽车盘过山腰一溜烟地冲下山脚。借助雪亮的汽车灯光,他看到前方公路上站着许多人。他看出一定是敌人得到车队的通报,企图堵截他。必须冲过去!张华民把变速器推到最高挡,猛踩油门,汽车如脱缰的野马,兜着狂风呼啸着向敌群冲去。敌人纷纷向两边躲闪,连滚带爬地滚下公路。
  进入平地后,张华民不但把汽车开得飞快,而且来回急速地扭动方向盘,车上的敌人像被筛糠似的。突然,张华民发现山口已被挖成大沟,两边埋伏着许多人。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战友,便来了个急刹车,汽车猛地跳了一下停住了。埋伏在附近的我军战士一跃而起,把汽车团团围住,数十只黑洞洞的枪口直指车上的敌人。见车上站着的都是大鼻子的美国兵,便不约而同地用英语高喊:“放下武器,举起手来,志愿军优待俘虏!”喊声震天。已经被吓破了胆的45个美国鬼子,一个个耷拉着脑袋,乖乖地缴械投降。
  当张华民兴高采烈地走出驾驶室时,连长和指导员同他热烈握手表示祝贺,战士们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高高地举起,仿佛举起胜利的旗帜。
  当后面敌人追击的车队像一条火龙在南面的半山腰出现,8架敌机往我军阵地上空投下无数照明弹时,我军指战员早已将全部俘虏安全转移。
  不费一枪一弹,一次俘虏这么多敌人,全连官兵欣喜若狂。而张华民却高兴不起来。他觉得虽然缴获了一辆十轮卡车,俘虏了一车敌人,但却失去了心爱的汽车,还有那满满的一车炒面。连长、指导员商量后,立即派一班班长带领4名战士和张华民一同前往,边找车边查明敌情。
  结果大喜过望,汽车和炒面都完好无损!不仅如此,还顺路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歼灭了30多个敌人!
  “一车炒面换来一车美国兵”的传奇,一时间在朝鲜前线和祖国大地成为美谈!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父亲去世早,母亲三十几岁就守了寡。虽然生下4个儿女,但活下来的就我一个,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我年纪小,干不动农活,母亲不得不为那些单身男人做双鞋子,缝件衣裳,请他们帮忙干点农活。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一生是在纺花车前、织布机上以及剪刀和针线中度过的。  上世纪50年代,我在云南边防部队工作。当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做了祖母的母亲,再也在老家呆不住了,千里迢迢,来到离国境线只有10公里的滇南金平小城。那
期刊
妈妈:您好!  我已顺利抵达纽约,一路安好,请勿惦念!  这次回国总的感觉很好,北京又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是令人兴奋。看到您和爸爸身体都很健康,也感到很欣慰。但是,有一种感觉,却让我的心里沉甸甸的。  看到咱家久未装修的房子,落伍的家具,尤其是看到咱家的18寸电视机,感觉你们好像还生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爸妈的衣服都是从早市买的,羽绒服也是在早市的小摊位改制的,早市的菜琳琅满目,可你们还是捡最
期刊
当我听到《美丽的梦》CD盘中的歌曲,不禁眼眶有些潮湿。这张CD是外交部老外交官合唱团为了纪念建团12周年特意录制的,2007年5月,我们全体团员在录音棚里足足呆了两天。团员们分声部像钉子一样“钉”在铁制的台架上,不敢挪动,不敢大声喘气,生怕录音时候出现杂音。录完一首,不少人瘫坐在地上,虽然累着却是快乐的。如今,这张cD成为老外交官合唱团给领导和朋友们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听着、唱着,想起多少难忘故
期刊
古人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不可少的雅举,孔子曾“鼓琴于师襄”,退休后的我便也学琴了。  琴为古雅之乐。  我之为琴,也不拟古之“七弦之琴”,买一架多功能的电子琴,便乐在其中矣。好在我还有一段学琴的经历,只是久违30余年了。始之,指法也不灵活,触键也不自如,记谱也不准确,和弦也不合拍,但情之所至,从师不倦,日夜兼程,下一段功夫便也入门了。  我从最喜爱的歌曲入手,在不甚和谐的韵律中,情思也融入了
期刊
老妈生性开朗,喜欢与人交往。我结婚买了新房后,他们老两口就开始“驻扎”在这里。美其名白帮忙带孩子,实际上看中了周围的环境。我家毗邻江滩,风景优美。每天清晨或傍晚,喜欢热闹的老妈和在江滩跳舞健身的老人凑在一起,结识了不少朋友。  有一天,老妈回来后,兴奋地说:“武子,我想开个杂货店呢!楼下正好有个铺位要转让。具体经营什么我还没想好,老人要啥就卖啥吧!”  后来我们打听到,老妈的“舞友”中,一些老人常
期刊
观点一:为(《农民工之歌》上春晚叫好    11月18日,重庆一建的1181名农民工给温家宝写信,告诉总理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农民工之歌》能上央视2008年的春晚,以鼓舞全国的农民工兄弟。温总理给农民工回了信,并将信抄送中央电视台。央视方面已确认,重庆农民工唱响的《农民工之歌》将上今年央视春晚。  曾几何时,农民工缺少文化代言人,也缺少自己的歌声。如今有了属于自己的歌,农民工给总理写信有胆量
期刊
这是一张原为粉底红字的入场券,由于数十年的岁月流淌,它已失去了昔日的颜色。但是,作为个人珍藏的一件“文物”,每观之,都会使我浮想联翩,思绪飞回43年前……  1960年至1964年,我在河北北京师院上大学。其间,经历过“暂时困难时期”,饱尝了“低指标、瓜菜代”生活之苦。尽管物质匮乏,但大学生们却大讲理想与信仰,高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歌曲,激情燃烧,斗志昂扬。那时学校的标语口号是:又红又专,红透
期刊
八旬翁的婚礼    “我们不再年轻,但我们一样能享受爱情。”2007年10月18日。武昌区社会福利院举办的夕阳婚典上,80岁的骆毓麟老人牵着他81岁的新娘童莉心,深情款款地表白。他们在老年,公寓内结识,一同上老年大学,感情日深,终结伉俪。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老股民    在福州,93岁的陈金波每天都在证券营业部内看股票。2007年,证券营业部的老年股民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图片来源
期刊
1977年秋,我从外交部美大司调往澳大利亚使馆任政务参赞,那时大使是周秋野同志。使馆内部虽有上下级之分,但充满着同志间的和谐关系。举例来说吧,那时每逢星期天,使馆有个规定,除大使外每个人均轮流值班帮助厨师干活。轮到我值班,我的任务是帮助厨师打扫食堂的卫生,先把食堂内的椅子搬到桌上,用墩布把地擦干净,然后把桌椅擦干净。再到菜园里摘些新鲜蔬菜给厨房,并在菜园拔草、浇水。  使馆内部有一活动室,内有乒乓
期刊
下乡北大荒时,我在一个农业连队的铁牛车组当驾驶员。那时年轻气盛,没少惹祸,还干过一件轰动全连的荒唐事哩。  那是1973年6月的一天,我与同车组的吴学炳一起出车去团部办事,搭车外出的还有连队材料员张胜泽、油料员董士森和机务的董广仁,这三位在连里各有所长。  这三大位加上老铁兵吴学炳都是连里的“人物”,平日里,领导对他们都比较尊重,连里出了什么问题,连长批张三骂李四,但很少说他们。  话说在团部办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