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楹:37年步履不停的新闻老兵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na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7岁的共产党员杨明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锦绣学校的教师。2009年,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从浙江省杭州市来到黔西县支教,一干就是十多年。2021年4月15日,杨明回访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杨楹摄

作者手记:


  初次见到杨楹老师,是2018年的一天,我刚加入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队伍不久。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穿着干练。50多岁的他已满头白发,每一根白发背后,似乎都能感受到这位新闻老兵的坚守与付出。当天,我们拍摄的是一组护林员题材的图片故事。将近八个小时的拍摄,让我看到了一位新闻老兵对新闻业务严谨、认真的态度,杨楹老师过硬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下定了做新闻摄影的决心,也是从那时起,我时刻保持着对新闻摄影的谦恭和敬畏之心。而后,又与杨楹老师一起参加过数次采访或者活动。拿起相机时的他,总是有着许多刁钻的拍摄角度;审核稿件时的他,總是兢兢业业、字斟句酌;卸下工作包袱的他,幽默、风趣、善良、正直,让从事新闻行业的我,看到了媒体人应有的样子。
  37年,能让一片荒山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37年,能让一个城市从破旧落后嬗变成为现代化都市;37年,能让一个新生的婴儿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而37年,对杨楹来说,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诠释责任与担当的悠悠岁月。
  光影书写故事,影像记录生活。这是对杨楹新闻职业生涯的一种诗意写照。
  杨楹1982年入伍,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85年退伍后,先后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和云岩区的宣传部门工作。由于业务突出,1993年被选调到新华社贵州分社担任摄影记者。他两次在部队荣立三等功,是1997年贵州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新华社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抗凝冻先进个人……37年间,从专职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到兼管新华社贵州分社签约摄影师管理工作,杨楹步履不停,脚印遍布贵州各地,书写了一名新闻记者的担当,展现了一名退伍老兵的本色。
2020年5月2日,暮春时节,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山杜鹃花景区的杜鹃花争相怒放,游客合影留念。杨楹摄

拿起相机,我就是战士


  “高中时期,我的物理老师很喜欢摄影,也懂照片的冲印技术,在他的感染下,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杨楹回忆道。进入部队后,杨楹最开始从事文字宣传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新闻摄影结缘,从此,用影像记录历史、以新闻传播正能量便成了他一生的坚持与梦想。
  军旅生涯是杨楹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虽然脱下戎装,离开部队,但部队的锤炼,“责任与担当”似乎早已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骨子里。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写有温度的文字,拍有情怀的图片,直抵受众内心,成了杨楹秉承的执念之一。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当晚,我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到,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伤亡惨重,一片片房屋成了废墟,当时心情十分沉重。”杨楹说。5月15日一大早,经请示分社领导后,杨楹准备了必要的器材,带了些简单的食品和水,便独自驾车开赴四川灾区,开始了8天的艰辛采访。8天时间,杨楹从灾区发回了《搜救不言弃》《特殊搜救员》《抗震父子兵》《汉旺的24名好汉》等二十多组图片,让更多人在第一时间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了解到灾区的情况。
  参加过两山侦察轮训战斗、汶川抗震救灾、雅安抗震救灾、贵州瓮安事件等大型采访,杨楹用手中的笔头和镜头,诠释着一名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既要记录历史,更要有所担当


  在杨楹看来,社会责任感是自己骨子里的本能,面对风险,往往来不及多想就冲上去了。
2020年6月13日,贵州坝区产业发展如火如票。杨楹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再过几年就要退休的杨楹果断扛起责任,奔赴一线采访。从2月开始,他深入贵州50余个县,拍摄了大量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题材的图片新闻。“有一天我看了看车的仪表盘,累计六万多公里,没想到3个多月时间竟跑了这么多地方。”杨楹说。
  从业至今,杨楹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遇到不公平现象,他总会“死磕”到底。“记者不仅要做好主题宣传报道,更要做好舆论监督。”杨楹说。2003年,遵义市绥阳县100多户农民买到了假种子,导致当年农民绝收。杨楹了解情况后,深入当地农户家中、种苗市场、种苗公司,采写了一条图文并茂的内参稿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对该稿件作出批示,责令有关部门严查此事。最终,绥阳县100多户农户均获得了应有赔偿。
2005年8月16日上午,在气势雄伟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下,一些年轻人在“唱山祭水大典”仪式中敬水果和酒。杨楹摄

孜孜不倦传帮带


  2015年,杨楹开始分管新华社贵州分社签约摄影师的管理工作,负责发展签约摄影师及摄影师稿件的预审和培训。“我自己出差采访时,每到一处都会带着当地摄影师一起拍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交流和培训方式。”杨楹说。
  2015年以前,由于缺乏系统管理和培训,新华社贵州分社签约摄影师队伍面临青黄不接、发稿数量少、队伍松散等诸多问题。“我一直认为,签约摄影师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是新华社记者的有益补充。”接手签约摄影师管理工作后,杨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支队伍带好。
  杨楹说,“贵州的签约摄影师大多不是专职记者,又供职于不同行业,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有时间,他们会外出寻找题材,一拍就是一整天,有的甚至一天拍两三组图片,稿件一经采用,他们会在群里相互加油、鼓劲、交流。”杨楹常告诫签约摄影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差错是稿件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他还将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业务知识、差错防范等汇编成小册子,分发给全省的签约摄影师,目的是希望这支队伍更为严谨、专业。在杨楹的影响下,近年来贵州签约摄影师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
2005年9月6日,在贵阳机场,整队上机的南航贵州航空有限公司客舱部“党员示范乘务组”的乘务员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杨楹摄
2005年11月1日晚,在贵阳市花溪文化宫,由四川省舞蹈学校选送的藏族舞蹈“弦歌悠悠”正在展演。杨楹摄

  近年来,新华社贵州分社签约摄影师被总社采用的图片通稿,从2015年的650幅,上升到2020年的1875幅,发稿量居全国31个分社第二名。这组数据的背后,除了签约摄影师们的努力外,离不开杨楹的辛勤付出。
  “初识杨楹老师是2020年初在黔西的一次共同采访中,印象中的他专注、敬业、不怕苦,如一束光,令人敬佩。他还送了我8个字:‘手不忘熟、心不厌精’。从那之后,自己也买了单反、无人机,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拿起相机去拍新闻,多看、多练、多拍、多学习,希望早日赶上其他签约摄影师的脚步。”来自百里杜鹃管委会的签约摄影师李华说。
  “杨楹老师工作态度特别严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作为新闻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开始我不懂摄影,他就从拍摄技巧、构图到文字全程指导,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手把手教我。”来自玉屏的签约摄影师胡攀学说。
  “贵州有200多名签约摄影师。这些年来,我多次目睹了杨楹老师在饭桌上、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为签约摄影师们审稿,无论是周末或节假日,从不间断,我见过最多的一次是一天签发了56组稿件。特别珍惜每次与杨楹老师一起采访,看他选片、写稿的过程,很享受,也很受益。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影响和激励着我们这些摄影师。”来自丹寨县的签约摄影师杨武魁说。
  来自凯里供电局的签约摄影师蔡兴文特别感触,“如果不是签约摄影师这个平台,我做梦都想不到我拍的图片能上人民日报、新华社这样的媒体。如果说签约摄影师平台是我们到达新闻梦想彼岸的航船的话,杨楹老师就是一直为我们摆渡的船夫”。
  “一丝不苟、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这是我的职业信条。”杨楹说。37年间,这位年近花甲的新闻老兵始终初心不忘,激情不减,步履不停。
  (责任编辑:高益涵)
2003年1月10日,家住貴阳市大营坡的城市“双困户”、71岁的李宁信,拿到贵阳市政府发给他的廉租房金钥匙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李宁信家3口人,原来一直居住在13平方米的黑房子里。杨楹摄
2021年4月25日,苗族群众在参加“2021中国台江苗族姊妹节”盛装巡游。杨楹摄
2001年8月12日,“甲秀杯”全国龙舟邀请赛在风光秀丽的贵阳市南明河上开赛。这是湖北荆州农民龙舟队正在比赛时的情景。杨楹摄
2020年,6月13日,贵州坝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民在地里劳作。杨楹摄
2017年8月25日,在贵州省独山县影山镇茶天堂茶园,布依族茶农在采摘秋茶。杨楹摄
2017年8月25日,“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少日照”是贵州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赋予了贵州茶“香高鲜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特质。杨楹摄
其他文献
何谓见识?  行脚天下,之谓见;穷识学理,谓之识。  黑格尔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心灵自由的需要。”1839年诞生的摄影术,为人类的见识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摄影之真实,瞬间即永恒,让“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成为可能。  全民摄影的今天,踏上摄影之旅程,诸君无一例外得面临这些问题:买什么摄影器材?怎么用摄影器材?拍什么?怎么拍?去哪拍?拍成什么?《摄影世界》与诸君一起,孜孜以求其解决之道。
期刊
期刊
01:小孔成像原理示意版画小孔成像  在世界摄影史上,中国古代先哲墨翟(墨子,约公元前480~389)被公认为摄影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子,最早通过光学实验发现光线通过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的小孔成像原理,即人类历史上有记载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墨子观察到一个明亮的景物可以通过光束,穿过一个小孔从另一端射出,会在黑暗房间内的对面墙壁上形成倒置的影像。西方人形
期刊
01:f/4.8,1/1250秒,ISO 64002:f/11,1/50秒,ISO 16003:f/11,0.6秒,ISO 160  乌兰布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坛形山”,指的是这里的大、小红山。乌兰布统拥有草原、湖泊、湿地、山峦等多种自然景观。  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秋意渐浓,这里也散发出独特的魔力,蓝天白云、草地桦林、遥远的村落、奔跑的马群等,让人们心生向往,望一
期刊
四川贡嘎山,2020年。罗红摄  2020年末,罗红历经3个月、150多个小时的飞行,“国之美”航拍计划第一阶段如期完成,记录了他心中最美的三座雪山——贡嘎、梅里和南迦巴瓦的壮美群峰。罗红说:“家乡的美,祖国山河之魂,让我感到格外亲切,震撼不已。”对罗红而言,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用镜头向世界展示祖国山河之大美,是他作为一名中国摄影师对祖国的表白。贡嘎:静谧之巅,日月同辉  贡嘎山是横断
期刊
一个人需要特别热爱生活,才会爱上摄影。而藏在一台相机背后的那个人需要具备能够跟世界共情的能力,才能捕捉并呈现出藏在微尘中的大干之美。迟迅就是这样一位摄影人。  从小对生物感兴趣的他,大学选择了学医。然而现在的迟迅,却是一位在美国加州拉古纳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视觉传达的副教授。摄影是他人生最大的兴趣爱好。当被问起学医的经历对他现在所从事工作的影响时,他说“其实学医的时候也拍照,拍的是能够将人体穿透的X光
期刊
[内容提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详细地刻画了习近平的成长道路,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启示。当代大学生应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积极借鉴习近平的成长经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观,艰苦奋斗,追求真知,立志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习近平;成长道路;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简介]陈明凡,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邹洋,清华
期刊
西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以下简称“西澳”)是澳大利亚联邦最大的行政州,占国土面积的1/3,幅员252万平方公里,人口262万。地广人稀的西澳被印度洋温暖的“大手”半握其中,南回归线贯穿东西,2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含岛屿)串起了阳光大海和星辰沙漠。这里不仅是览胜探幽的旅游打卡地,更是风光摄影师此生不可错过的圣殿。希腊传说中的大洋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有三个孙女,她们是激
期刊
01:早期的照片匣没有什么装饰,以皮革蒙面,也没有印花照片匣的出现02:这张拍摄于1840年代的照片经手工上色,照片的内框十分简单,没有任何图案03:使用原玻璃在2019年重新密封的照片匣。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照片都经过重新封存  1839年法兰西科学院公布达盖尔法摄影术后,人们亲眼目睹了能够真实记录影像的照片,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摄影热潮。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Daguerretype)照片
期刊
本期训练主题:如何拍好一张肖像照片  本期指导老师:王攀  本期学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本期训练主题:如何拍好一张肖像照片本期训练要点  拍摄肖像照片前,必须做好前期工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要有足够的自信,制造出良好的拍摄氛围。  每个媒体属性不同,对肖像照片的要求也都不同。我有17年的媒体经历,从纸媒报刊到互联网、移动端,工作岗位也从一线摄影到图片编辑,一直以职务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