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生物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该实验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生物类专业 教学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生物类专业大一学生从高中向大学转型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其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是各后续课程的基础。传统实验内容单一,多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体现应用型办学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较少,距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理论难于理解,学习枯燥等[1]。为适应学校本科高校转型的需要,我系教研组一直在探讨《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的改革,教学效果显著。
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认为生物才是他们的所学专业,化学不重要,学不学化学都无所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实验前的预习不认真,实验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按步骤操作,只满足看到实验现象或得到实验结果,试验结束后并不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1.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由于受中学实验条件的制约,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甚至眼高手低,对实验操作抱有想当然的态度,以致操作有误。比如滴定实验,老师反复强调滴定操作的注意事项、滴定管的读数、滴定终点的判断等,有的学生还是存在操作不正确、不会判断滴定终点、滴定过量等问题,以及定容、取液、称量等实验操作有误。
1.3实验内容陈旧
现行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的关联性不大,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例如分析化学实验中某些金属离子的鉴定方法、分析天平的使用和一些滴定操作技术的实验内容与无机化学实验重复,这样既浪费实验时间,又浪费实验药品,降低实验课的开出效率。因此,优化整合化学实验内容势在必行[2]。
2.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改革实验内容,增加与生物专业的联系
在实验内容中增加生物专业的部分内容,紧扣生物专业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选用蔬菜、水果进行测定;利用氨基酸、醋酸、小苏打等的酸碱性进行酸碱滴定;选取附近水域的水样进行检测,测定其化学需氧量、钙镁离子、氯离子等,从而对该水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够举一反三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让学生领悟到生物与化学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2改革教法,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改变以往的教师准备实验,学生按步骤操作实验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讲解实验、实验结束的整理等过程,把学生分组(4到6人一组),通过预习、讨论等,每次实验课分别由不同的小组参与不同的实验过程。学生讲解完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再由教师作补充,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最后再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这种“分组合作、教师点评”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制作课件、动画等,补充当今与化学、生物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
2.3开展系列化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长期以来,化学实验课每次为三四学时,但每次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前后实验项目之间大多缺乏纵向联系,学生往往只用了两学时就完成实验,而学生每次实验课只能训练一两项单调的基本操作,得不到更多的操作练习机会。因此,加强各个实验之间的纵向联系变得很有必要。例如我们选做“高锰酸钾溶液的配置与标定”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作为系列化实验,让学生在“溶液配置”实验中配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实验中用该标准溶液进行测定,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实验结果直接关系到后面实验的成败,能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的操作包含天平的称量、溶液的配制、溶液的转移、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氧化还原滴定等。该实验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某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达到完整的、综合的实验目的。
这种系列化实验或连串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2.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为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考核中增加平时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比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操作占80%,期末占20%,实验课上对每个学生的操作给出相应的分数,期末再对每个学生进行操作的单独考核,根据完成的程度和质量给予分数,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平时操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3.结语
实践表明,要结合生物类专业的特点,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接触生物专业的实验打下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雪清,李小平,王超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
[2]涂逢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生物类专业 教学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生物类专业大一学生从高中向大学转型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其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是各后续课程的基础。传统实验内容单一,多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体现应用型办学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较少,距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理论难于理解,学习枯燥等[1]。为适应学校本科高校转型的需要,我系教研组一直在探讨《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的改革,教学效果显著。
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认为生物才是他们的所学专业,化学不重要,学不学化学都无所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实验前的预习不认真,实验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按步骤操作,只满足看到实验现象或得到实验结果,试验结束后并不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1.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由于受中学实验条件的制约,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甚至眼高手低,对实验操作抱有想当然的态度,以致操作有误。比如滴定实验,老师反复强调滴定操作的注意事项、滴定管的读数、滴定终点的判断等,有的学生还是存在操作不正确、不会判断滴定终点、滴定过量等问题,以及定容、取液、称量等实验操作有误。
1.3实验内容陈旧
现行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的关联性不大,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例如分析化学实验中某些金属离子的鉴定方法、分析天平的使用和一些滴定操作技术的实验内容与无机化学实验重复,这样既浪费实验时间,又浪费实验药品,降低实验课的开出效率。因此,优化整合化学实验内容势在必行[2]。
2.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改革实验内容,增加与生物专业的联系
在实验内容中增加生物专业的部分内容,紧扣生物专业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选用蔬菜、水果进行测定;利用氨基酸、醋酸、小苏打等的酸碱性进行酸碱滴定;选取附近水域的水样进行检测,测定其化学需氧量、钙镁离子、氯离子等,从而对该水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够举一反三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让学生领悟到生物与化学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2改革教法,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改变以往的教师准备实验,学生按步骤操作实验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讲解实验、实验结束的整理等过程,把学生分组(4到6人一组),通过预习、讨论等,每次实验课分别由不同的小组参与不同的实验过程。学生讲解完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再由教师作补充,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最后再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这种“分组合作、教师点评”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制作课件、动画等,补充当今与化学、生物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
2.3开展系列化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长期以来,化学实验课每次为三四学时,但每次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前后实验项目之间大多缺乏纵向联系,学生往往只用了两学时就完成实验,而学生每次实验课只能训练一两项单调的基本操作,得不到更多的操作练习机会。因此,加强各个实验之间的纵向联系变得很有必要。例如我们选做“高锰酸钾溶液的配置与标定”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作为系列化实验,让学生在“溶液配置”实验中配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实验中用该标准溶液进行测定,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实验结果直接关系到后面实验的成败,能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的操作包含天平的称量、溶液的配制、溶液的转移、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氧化还原滴定等。该实验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某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达到完整的、综合的实验目的。
这种系列化实验或连串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2.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为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考核中增加平时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比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操作占80%,期末占20%,实验课上对每个学生的操作给出相应的分数,期末再对每个学生进行操作的单独考核,根据完成的程度和质量给予分数,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平时操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3.结语
实践表明,要结合生物类专业的特点,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接触生物专业的实验打下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雪清,李小平,王超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
[2]涂逢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