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家校合作的多维合作模式。
关键词:中学导师制;多维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导师制,《辞海》上解释为“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14世纪开始采用。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亦有兼顾学生的一般福利和生活行为方面的指导,每一导师指导学生四至十人”[1]。《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是这样定义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2]”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我国在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是在20世纪末开始的。目前, 这种尝试已在全国的许多重点中学展开。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家校合作的多维合作模式。
班级授课有利于集体教学, 却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难以落到实处。中学导师制 “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3],“使得生生 、师生 、师师甚至其他教学因素在更丰富 、更灵活的课程资源中进行多维的合作与互动”[4],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
一、师师合作
导师制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5]。班主任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深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导师制减轻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有利于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对学生进行更细致更体贴入微的关心和指导。另外,导师制能够让各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德育和实践中的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担当幸福快乐成长的导师。
导师制工作小组以学校制定的中学导师工作手册为蓝本,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有目的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辅导教育。
通过师师合作,集思广益,学生的成长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由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得到创新,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导师制因为师师合作也成为了一个亮点。
二、师生合作
导师制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6]。导师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学生的朋友,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关爱。导师们实事求是,每周至少与学生探讨交流一次,进而仔细分析孩子的情况,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学”与导“育”并重,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活动与新课程改革完美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教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通过导师制师生合作,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导师与学生深度交流,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文明,学习方法得到更为有效的指导,改善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育人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三、生生合作
生生合作是中学导师制中的多维合作中特殊的合作方式。师师合作有利于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生生合作则有利于减轻任课教师及导师的负担。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见面和交流的次数很多,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相互辅导,相互鼓励,进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既收获了成长,也获得了珍贵的友谊,学会了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四、家校合作
按照学校导师制的要求,导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每月与家长电话、微信联系或家访一次以上,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家校密切合作与沟通,导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进而对学生进行更贴切的指导。同时也能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其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導师的不懈努力收获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支持和理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198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第2823页.
[2]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3.
[3] 龚丽琴.中学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J] .湖南教育, 2001,( 18) :49 .
[4] 王坦,宋宝和,刘吉林.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 革解读[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50.
[5]龚丽琴.中学导师制的现实意义[J].湖南教育, 2001,(18):49.
[6]王玉兵,赵在民.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小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及组织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6,(5):25.
作者简介:梁丹霞,女,汉族,籍贯广西,1993年12月10日出生,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二级教师,现交流到西北师大北海附中。
关键词:中学导师制;多维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导师制,《辞海》上解释为“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14世纪开始采用。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亦有兼顾学生的一般福利和生活行为方面的指导,每一导师指导学生四至十人”[1]。《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是这样定义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2]”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我国在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是在20世纪末开始的。目前, 这种尝试已在全国的许多重点中学展开。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家校合作的多维合作模式。
班级授课有利于集体教学, 却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难以落到实处。中学导师制 “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3],“使得生生 、师生 、师师甚至其他教学因素在更丰富 、更灵活的课程资源中进行多维的合作与互动”[4],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
一、师师合作
导师制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5]。班主任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深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导师制减轻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有利于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对学生进行更细致更体贴入微的关心和指导。另外,导师制能够让各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德育和实践中的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担当幸福快乐成长的导师。
导师制工作小组以学校制定的中学导师工作手册为蓝本,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有目的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辅导教育。
通过师师合作,集思广益,学生的成长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由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得到创新,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导师制因为师师合作也成为了一个亮点。
二、师生合作
导师制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6]。导师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学生的朋友,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关爱。导师们实事求是,每周至少与学生探讨交流一次,进而仔细分析孩子的情况,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学”与导“育”并重,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活动与新课程改革完美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教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通过导师制师生合作,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导师与学生深度交流,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文明,学习方法得到更为有效的指导,改善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育人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三、生生合作
生生合作是中学导师制中的多维合作中特殊的合作方式。师师合作有利于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生生合作则有利于减轻任课教师及导师的负担。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见面和交流的次数很多,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相互辅导,相互鼓励,进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既收获了成长,也获得了珍贵的友谊,学会了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四、家校合作
按照学校导师制的要求,导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每月与家长电话、微信联系或家访一次以上,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家校密切合作与沟通,导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进而对学生进行更贴切的指导。同时也能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其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導师的不懈努力收获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支持和理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198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第2823页.
[2]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3.
[3] 龚丽琴.中学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J] .湖南教育, 2001,( 18) :49 .
[4] 王坦,宋宝和,刘吉林.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 革解读[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50.
[5]龚丽琴.中学导师制的现实意义[J].湖南教育, 2001,(18):49.
[6]王玉兵,赵在民.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小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及组织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6,(5):25.
作者简介:梁丹霞,女,汉族,籍贯广西,1993年12月10日出生,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二级教师,现交流到西北师大北海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