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瓦尔登湖》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思想。从梭罗创作的视角出发,分析艾默生和中国哲学思想对于梭罗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解读,探讨《瓦尔登湖》中生态系统的循环自洽、“个人主义”和“以自然为本”的冲突、人类的价值观对自然生态的审判等问题,从而从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价值归属和科技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人类生态环保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 自然生态循环;中国哲学 梭罗;全球变暖;生态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57-02
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富足让人类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万事万物都是为人类而出现的,人类并不尊重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草率地评判自然界中的一切,社会繁荣的背后体现了人性的堕落,而这样只会禁锢人类进步的脚步。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着重渲染出了人类正在丧失的那种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提倡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应当维护自然生态本身所具有得更为宏观的价值。
一、《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一)梭罗与艾默生的自然观对照
梭罗认为,所有生命的发源地都是海洋,海洋当中承载着最旺盛的生命力,相比于海洋,人类对自然的主宰能力十分微弱。梭罗的作品当中充满了丰富的生态内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包容心态。古拉这样评价梭罗:“梭罗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的复杂的相互影响,他在科德角半岛之行后,对此有了更深远的见识。”梭罗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尊重万物客观变化规律的基礎上的,从而能跳跃出人主观思维的局限性,用包罗万象的视角去解读生态的循环自洽。梭罗用作品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非人类的完整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运行法则都不是以人类为标准,而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参与角色。
艾默生是梭罗的导师,他对梭罗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艾默生主张超验主义学说,他对于自然中的美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解读。在艾默生看来,自然是人的内在精神或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体现,自然当中的现象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思想的需求。以人为主体来评价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这也是艾默生与梭罗自然观最明显的分别。超验主义将人类的感官作为评价一切自然秩序的准则,强调人类的精神是万物之本,是超越经验和科学的精神实体,赞美人的主动力量和人心的直觉,并且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到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渗透
梭罗作品当中所呈现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当中的一些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因为梭罗在《瓦尔登湖》创作之前就曾阅读过很多中国的哲学著作,关于中国儒道两派的思想文化也十分熟悉,比如儒家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和道家庄子“万物与我唯一”的境界都在梭罗的作品当中有所体现。体现中国传统自然观最多的是道家思想,其也是对《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庄子敬重自然的规律,强调知足常乐,不必以小范围的功利为生命的追求,生命应该建立在更宏观、更广泛的视野之上。而梭罗喜爱自然万物,抵触人为的破坏,在《瓦尔登湖》中所寄托的自然理念里将这种意识加以贯彻,体现了梭罗对于中国哲学思想自然观的充分认可。
二、《瓦尔登湖》生态伦理的现实思想解读
(一)生态系统的循环自洽
在梭罗的笔下,自然是有灵的,天地万物休戚与共,无论是森林、陆地、海洋,都是庞大的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认为人类出于利己贪婪的目的而对自然造成损害的行为也迟早会伤害到人类自己。“我不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亩土地都被耕作,同样,我也不希望,每个人或者说一个人的每一部分都被教化掉。”万物应有属于自己的循环,而不应全部被消耗殆尽,人也是如此。梭罗坦言自己喜欢大自然中的循环规律,鲈鱼吃了螬蛴,梭鱼吃了鲈鱼,渔夫猎捕梭鱼,生物等级所有空位就是这样相互填满,从而保持自洽。生物圈的平衡往往掺杂着生命的诞生与死亡,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恒久存在,在走向自洽的平衡当中,无法避免某些个体的损伤,也不能扰乱生命诞生的秩序,不能超过腹饱地屠杀动物,不能超越居住地去滥伐树木,不能超越自身所需去追求虚荣利益,在梭罗眼中,人类需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运行而生存。梭罗笔下的宇宙没有私心,对于自然万物都是同等的珍视和眷顾,然而人类作为生态中的一环有着绝对的主动优势,梭罗的自然观带领被生活局限的人们跳出自身利益去展望生物整体循环链条,升高维度去思考人类在自然中应做的贡献和应节制的欲念。
(二)“个人主义”与“以自然为本”的冲突
当人类自我意识无限膨胀后,便已经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试图征服自然,更是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到紧张、对峙的极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了20世纪末,西方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流行以“控制自然”“战天斗地”的思想指导社会生产活动,工业的便利承载了人类社会过分的欲望,自然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池,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对自然进行掠夺、毁坏,迫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以人类的利益为万物的尺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已经对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提出过质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也一直在寻找“完美”的所在,发掘“神力”在人类中的作用;孔子承认宇宙中存在着自然对人类主宰的力量,儒家思想中人与天共同处在宇宙这个大的循环体之中,人性与天性具有同一性;基督教中人与上帝是一对客体关系,人需要服从上帝的安排,需要揣摩上帝的意志;在工业生产给自然造成危机的情况下,一些觉悟的科学家、哲学家提出了新的看法,牛顿在他的宇宙自然哲学观中指出自然具有支配其他自然事物的行动力,而人被动地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而梭罗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是平等的兄弟关系,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自然的智慧永远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变幻莫测。 (三)人类的价值观念对自然生态的审判
从人类的角度看世界,“是否能迎合人类的利益”是人类评价万事万物的标准,比如人类认为可以用来做栋梁、制书桌、造乐器等物品的木材就是好木材,而没有办法利用的木材则为坏木材,又如能够为人类消除害虫、能够被人类所食用、能够被人类所驯服、能够给人类提供帮助的动物就是“善良”的动物,而那些不能对人类产生有益作用的动物就是“邪恶”的,是人类的对手。人生只活一世,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享尽一切物质资源的丰盈被当作是一种价值,很多人迷失在社会利益的追逐中,不会关注历史和未来世界发展的联系,即使资源在自己生活的年代被损耗,这个恶果也不会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发酵,所以不愿顾及长远视角中人类的发展状况。
三、《瓦尔登湖》对人类生态环保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价值归属
面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梭罗一再强调人类不能够自以为掌控一切,利用自然对于人类的宽容而对自然滥用索取,人类应当保持有限的欲望,对于喜爱的事物,不能通过占有来得到,而是应当尊重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美好。虽然在人类社会群体的框架之中,私有制和货币决定着人类视角中的事物价值,但是人类本身无法脱离于自然的整体环境中,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场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的价值归属才是人类究其一生真正应当关注的问题。梭罗带领读者在《瓦尔登湖》中沉静下来,倾听自然当中那些不由人类主宰的表达,观察自然当中那些不由人类左右的规则,“我在这样的季节里生长,好像玉米生长在夜间一样,这比手上的任何劳动好的不知多少了。”
(二)审视科技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的影响
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在商业文明的统治下正试图占领自然,改造自然,这样的行为正在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到极端的对峙上来。“科学并没有包含人们所知道的一切,它只不过是为搞科学的人而存在的东西”,人们对于科技的滥用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更造就了人自身的利益价值矛盾,将自己也作为了统治自己的工具。索罗表达了在人类社会长期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抑:“我们只有认清,当我们一点点地卸去自身的污垢,直到完全洁净时,包裹着我们的人性法则将会焕然一新,而我们只有依靠内心赐予我们的直觉,才有可能学习真理。”《瓦尔登湖》的自然生态观点鼓励我们应当重视人在整个自然当中的作为,对当前科技渗透下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以审视,应当在谋取利益的同时保持内心对自然的敬畏,要意识到爱护自然与爱护人类的行为是同步进行、相互呼应的。
自然并非无穷无尽,用之不竭,失去人类的自然会恢复活力,而失去自然的人类将无能为力,万劫不复。在当前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应当跳脱出小范围的社会层面,而放眼更广阔的生命,认识到人在自然当中的位置,唤醒人类对将自然的责任,将自身对利益的追求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利益的基础之上,不利用一时的优势而侵略自然,从而缓解人类的利益与自然规律的冲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屈盼盼. 《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2]韩婕.梭罗《瓦尔登湖》生态自然观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3]陈艳君.绿色的呼唤:索罗生态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赵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梭罗散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5]章琪.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感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態视角的内容和边界[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39(2):44-48.
作者简介:
赵丹丹,女,汉族,河南鹤壁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关键词】 自然生态循环;中国哲学 梭罗;全球变暖;生态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57-02
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富足让人类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万事万物都是为人类而出现的,人类并不尊重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草率地评判自然界中的一切,社会繁荣的背后体现了人性的堕落,而这样只会禁锢人类进步的脚步。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着重渲染出了人类正在丧失的那种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提倡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应当维护自然生态本身所具有得更为宏观的价值。
一、《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一)梭罗与艾默生的自然观对照
梭罗认为,所有生命的发源地都是海洋,海洋当中承载着最旺盛的生命力,相比于海洋,人类对自然的主宰能力十分微弱。梭罗的作品当中充满了丰富的生态内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包容心态。古拉这样评价梭罗:“梭罗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的复杂的相互影响,他在科德角半岛之行后,对此有了更深远的见识。”梭罗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尊重万物客观变化规律的基礎上的,从而能跳跃出人主观思维的局限性,用包罗万象的视角去解读生态的循环自洽。梭罗用作品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非人类的完整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运行法则都不是以人类为标准,而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参与角色。
艾默生是梭罗的导师,他对梭罗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艾默生主张超验主义学说,他对于自然中的美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解读。在艾默生看来,自然是人的内在精神或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体现,自然当中的现象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思想的需求。以人为主体来评价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这也是艾默生与梭罗自然观最明显的分别。超验主义将人类的感官作为评价一切自然秩序的准则,强调人类的精神是万物之本,是超越经验和科学的精神实体,赞美人的主动力量和人心的直觉,并且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到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渗透
梭罗作品当中所呈现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当中的一些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因为梭罗在《瓦尔登湖》创作之前就曾阅读过很多中国的哲学著作,关于中国儒道两派的思想文化也十分熟悉,比如儒家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和道家庄子“万物与我唯一”的境界都在梭罗的作品当中有所体现。体现中国传统自然观最多的是道家思想,其也是对《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庄子敬重自然的规律,强调知足常乐,不必以小范围的功利为生命的追求,生命应该建立在更宏观、更广泛的视野之上。而梭罗喜爱自然万物,抵触人为的破坏,在《瓦尔登湖》中所寄托的自然理念里将这种意识加以贯彻,体现了梭罗对于中国哲学思想自然观的充分认可。
二、《瓦尔登湖》生态伦理的现实思想解读
(一)生态系统的循环自洽
在梭罗的笔下,自然是有灵的,天地万物休戚与共,无论是森林、陆地、海洋,都是庞大的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认为人类出于利己贪婪的目的而对自然造成损害的行为也迟早会伤害到人类自己。“我不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亩土地都被耕作,同样,我也不希望,每个人或者说一个人的每一部分都被教化掉。”万物应有属于自己的循环,而不应全部被消耗殆尽,人也是如此。梭罗坦言自己喜欢大自然中的循环规律,鲈鱼吃了螬蛴,梭鱼吃了鲈鱼,渔夫猎捕梭鱼,生物等级所有空位就是这样相互填满,从而保持自洽。生物圈的平衡往往掺杂着生命的诞生与死亡,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恒久存在,在走向自洽的平衡当中,无法避免某些个体的损伤,也不能扰乱生命诞生的秩序,不能超过腹饱地屠杀动物,不能超越居住地去滥伐树木,不能超越自身所需去追求虚荣利益,在梭罗眼中,人类需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运行而生存。梭罗笔下的宇宙没有私心,对于自然万物都是同等的珍视和眷顾,然而人类作为生态中的一环有着绝对的主动优势,梭罗的自然观带领被生活局限的人们跳出自身利益去展望生物整体循环链条,升高维度去思考人类在自然中应做的贡献和应节制的欲念。
(二)“个人主义”与“以自然为本”的冲突
当人类自我意识无限膨胀后,便已经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试图征服自然,更是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到紧张、对峙的极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了20世纪末,西方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流行以“控制自然”“战天斗地”的思想指导社会生产活动,工业的便利承载了人类社会过分的欲望,自然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池,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对自然进行掠夺、毁坏,迫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以人类的利益为万物的尺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已经对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提出过质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也一直在寻找“完美”的所在,发掘“神力”在人类中的作用;孔子承认宇宙中存在着自然对人类主宰的力量,儒家思想中人与天共同处在宇宙这个大的循环体之中,人性与天性具有同一性;基督教中人与上帝是一对客体关系,人需要服从上帝的安排,需要揣摩上帝的意志;在工业生产给自然造成危机的情况下,一些觉悟的科学家、哲学家提出了新的看法,牛顿在他的宇宙自然哲学观中指出自然具有支配其他自然事物的行动力,而人被动地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而梭罗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是平等的兄弟关系,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自然的智慧永远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变幻莫测。 (三)人类的价值观念对自然生态的审判
从人类的角度看世界,“是否能迎合人类的利益”是人类评价万事万物的标准,比如人类认为可以用来做栋梁、制书桌、造乐器等物品的木材就是好木材,而没有办法利用的木材则为坏木材,又如能够为人类消除害虫、能够被人类所食用、能够被人类所驯服、能够给人类提供帮助的动物就是“善良”的动物,而那些不能对人类产生有益作用的动物就是“邪恶”的,是人类的对手。人生只活一世,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享尽一切物质资源的丰盈被当作是一种价值,很多人迷失在社会利益的追逐中,不会关注历史和未来世界发展的联系,即使资源在自己生活的年代被损耗,这个恶果也不会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发酵,所以不愿顾及长远视角中人类的发展状况。
三、《瓦尔登湖》对人类生态环保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价值归属
面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梭罗一再强调人类不能够自以为掌控一切,利用自然对于人类的宽容而对自然滥用索取,人类应当保持有限的欲望,对于喜爱的事物,不能通过占有来得到,而是应当尊重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美好。虽然在人类社会群体的框架之中,私有制和货币决定着人类视角中的事物价值,但是人类本身无法脱离于自然的整体环境中,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场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的价值归属才是人类究其一生真正应当关注的问题。梭罗带领读者在《瓦尔登湖》中沉静下来,倾听自然当中那些不由人类主宰的表达,观察自然当中那些不由人类左右的规则,“我在这样的季节里生长,好像玉米生长在夜间一样,这比手上的任何劳动好的不知多少了。”
(二)审视科技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的影响
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在商业文明的统治下正试图占领自然,改造自然,这样的行为正在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到极端的对峙上来。“科学并没有包含人们所知道的一切,它只不过是为搞科学的人而存在的东西”,人们对于科技的滥用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更造就了人自身的利益价值矛盾,将自己也作为了统治自己的工具。索罗表达了在人类社会长期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抑:“我们只有认清,当我们一点点地卸去自身的污垢,直到完全洁净时,包裹着我们的人性法则将会焕然一新,而我们只有依靠内心赐予我们的直觉,才有可能学习真理。”《瓦尔登湖》的自然生态观点鼓励我们应当重视人在整个自然当中的作为,对当前科技渗透下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以审视,应当在谋取利益的同时保持内心对自然的敬畏,要意识到爱护自然与爱护人类的行为是同步进行、相互呼应的。
自然并非无穷无尽,用之不竭,失去人类的自然会恢复活力,而失去自然的人类将无能为力,万劫不复。在当前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应当跳脱出小范围的社会层面,而放眼更广阔的生命,认识到人在自然当中的位置,唤醒人类对将自然的责任,将自身对利益的追求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利益的基础之上,不利用一时的优势而侵略自然,从而缓解人类的利益与自然规律的冲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屈盼盼. 《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2]韩婕.梭罗《瓦尔登湖》生态自然观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3]陈艳君.绿色的呼唤:索罗生态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赵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梭罗散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5]章琪.从“绿色阅读”到“绿色感受”——以《瓦尔登湖》为例探析生態视角的内容和边界[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39(2):44-48.
作者简介:
赵丹丹,女,汉族,河南鹤壁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