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闲舞人”《肥唐瘦宋——西游》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n85281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传统舞蹈的大量缺失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侵染。在这样严峻的文化背景之下,社会的市场化、审美的泛俗化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也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千年前中西融合的举措来缓和如今日渐尖锐的文化问题?《肥唐瘦宋——西游》似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人们要用中国的眼光去看世界,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但也要具备开放的胸怀,直面现实问题,真正了解当代世界的舞蹈价值需求。鲁迅曾说:“外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不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正当如此。
  【关键词】 赵小刚;西游;古典舞;民族舞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59-02
  “闲舞人”是由赵小刚和张云峰二人合力创办的舞蹈工作室,从《肥唐瘦宋》鲜明夸张的色彩对比,到《莲花》的清雅精致,再到《西游》的洒脱留白,一部部作品看下来,编导的审美和用意似乎也初现端倪。已不能单纯地凭借个人喜好,用好与坏去评判这样一部立意较为玄幻深远的作品,所谓“存在即有意义”,那么就来谈谈《西游》的意义之所在。
  整部作品以画外音的形式向人们娓娓道来玄奘的一生。开场时女子慢慢铺开了一卷画轴,似乎预示着玄奘洁白神圣的朝圣之路,背起行囊的玄奘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之后顿悟,毅然踏上了取经之路。
  在大漠之中,他陷入了无边的干渴和疲惫之中,眼前似是出现了一片幻象。在幻象里他遇到了一个吹箫老者,笛声的悠扬让玄奘顿觉受到了佛陀的指引,如坐莲花中潜心修行。
  然而现实的风暴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几棵胡杨林幻化成妖魔鬼怪将他和老者包围,舞台的顺时针旋转与玄奘的逆时针旋转形成鲜明反差,让观众鲜明地感受到外部自然的强大不可逆转以及玄奘内心的痛苦挣扎。最终,西游取经的信念战胜了它的心魔: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行而归!
  风暴过去,夜已深。胡杨林打出星光点点,似是被玄奘的精神所感动,在为他照亮前行的路。远方传来女子的歌声,丝丝缕缕情深意长。终于,在穿越了一片片漫无边际的大漠之后,一身红衣的玄奘仿若脱胎换骨,以最不容置疑的姿态站在了舞台之上。他张扬而恣意,浑然又洒脱,似是《莲花》中的红莲,却又比那多了一份广博的胸怀。玄奘取得真经返回长安,迎接他的是无数等待着被普度的百姓,也预示着他一生的圆满。
  《西游》打破了以往师徒四人共同取经的思维定式,让这苦旅变成了玄奘一个人的事。踏上这片焦土,才知路远道长。编导试图将这场修行的苦旅代入到每个人心中,让观众都能从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人生的影子:自己克服磨难与痛苦去成全自己的梦想,就是一种修行,就与当时的玄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在这场西游里,没有沿路喊打喊杀的妖魔鬼怪,也没有理想化的英雄美人、七彩祥云。“这是我的舆图,也是我的心路;这是我的裟衣,也是我的经卷;这是我的长歌行,也是我的山河志。”如此广博的胸怀之下,隐藏的是一种现代化的视角,去探索一种对待历史不同的感悟:所谓苦旅,最苦不过探索自身以明理。大多数人的人生路都是一个人的行走,能够坚持不回头的一条路走到黑,又何尝不是一场“西游”?
  作品在音乐上采用了歌、萧、词、乐四个部分。女子的歌凄婉中透着坚定,虽不能听懂歌词,却浑然带有《北方有佳人》般的遗世独立;箫声则贯穿了玄奘历经磨难的整个过程,是大漠中的一缕清音;伴随整部作品的画外音似乎用一个小时为我们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将两种艺术结合虽然增强了观众的理解能力,但也降低了舞蹈本体的表现力,转移了观众的审美关注点;音乐则伴随剧情的起伏稍显冗长拖沓了些。所有激烈的暴烈的元素在编排里退场,编导放弃原始的交响乐,减少了配乐声部,单一乐器滤去汹涌的情绪,让音乐自身的构造与肌理清晰浮现。更放弃了宏大的史诗叙事,甘心把格局做得很小,让舞者的运动和音乐的结构方式找到共鸣波段。而极简的舞美设计突出了人物与动作关系,让观众的视线不得不始终伴随着舞者的动作。也正是由于这些极简,让人产生了理解与审美接受上的无力感:舞蹈开始时半空中层层叠叠的架子代表的是取经路上的阻碍重重?还是世人混沌不堪的精神世界?胡杨林手中的手电又究竟代表些什么呢?
  最后上场的群演,也许编导想表达的是玄奘普度众生的光辉场景,但带给观众的却是人海战术带来的繁杂不堪,毕竟他们来得突兀,又以过于生活化的身体语言出现在舞台,似乎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舞台之所以要设得高,正是象征着一个门槛,一个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界限。
  “舞蹈剧场”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舞蹈家库特 · 尤斯,后由其学生皮娜·包希将其赋予内容。在发展中,舞蹈剧场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皮娜 · 包希为代表,强调舞台乃至生活的戲剧性,追求用舞蹈去表现真实的人生。具有浓重的“表现论”和“模仿论”的美学意味。而另一派是以苏珊娜 · 林克为代表人物,对“纯舞蹈”的探索,带有鲜明的“形式论”的美学印记,即使带有表现性的意味,也不主张过于煽情。“闲舞人”的《肥唐瘦宋》系列将其吸纳进中国古典舞的领域,进而对其进行发展。
  在作品中,没有明显的生活化动作,完全由古典舞纯动作元素构成,但是却又在零乱中贯穿着精神上的一条主线,使其在表面凌乱中有独特的意味存在。整部作品由一个现代人对历史的审视将一个个片段串联,跟随着他对于历史碎片的理解,幻化出眼前一段段的舞蹈作品,看似并不相关,但却在眼前的呈现之外感受到深藏在岁月浮沙下不易察觉的记忆。跟随着“他”的思绪徜徉在唐诗宋词的字里行间,将一段段错过的、忽略的历史记起,拼贴成一幅唐朝的美丽画卷。
  在当代世界,西方舞蹈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的产物,而中国舞蹈则似乎仍旧停留在农耕文明的遗存。那么是否中国舞蹈也要像文明的发展一样走西方走过的路?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甚至将中国元素应用到自己的文化和产业之中,又让人们开始期待,中国舞蹈中的太极阴阳、易经禅宗等素材是否可以救赎自己甚至反哺西方?应当从传统舞蹈中获取现代化的理论根基,又不能受制于其故步自封的思想局限。“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精神理想作为其创造源泉,文化的进化不可能不是传统的绵延”,传统舞蹈中仍有许多值得保留并发扬的精华,虽然随着时的变迁和西方文明的入侵,新一代的中国人有着越来越淡薄的传统观念,对传统舞蹈的兴趣也大幅降低,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更加致力于对传统舞蹈的推陈出新,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道路。   所幸的是,中国文明历来讲包容、求共存。不需要排斥对西方舞蹈的借鉴,舞者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基因自然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使其创作相对于西方舞蹈发生根本性变异,从而逐渐演变成为当代中国人的舞蹈价值追求。
  在借鉴西方文化及舞蹈时,往往更认同那些在本质上与本土文化呈现一致性的东西。这也就不难解释芭蕾为什么在中国舞蹈市场成为最卖座的类型之一。近年来,中国古典舞正在努力抹去戏曲艺术的痕迹,逐步改变专属形象的动作语言,使其具有独立的舞蹈语言。
  《西游》的“极简”处理看下来并不轻松,毕竟以“一人之力”独撑下来的舞剧终究显得艰涩。不得不承认的是演员的功底,我们能清楚感觉到他动作之间的美,但那种美却是一种可怕的美感,像是梦魇,似乎遥远处有巨大的吸力,吸附着舞者的身躯和灵魂,也吸附了舞台下观者的呼吸,难以名状。但这种美放在宏大的历史题材面前却又稍显空洞了。虽然编导力图以尽量小的格局和视角来解读经典,希望把“西游”阐释为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在追逐梦想过程中必经的磨难,但畫外音所讲述的却仍是我们心中原原本本的玄奘传记,使得观众在想要跳脱经典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束缚于框架之中,也许就丧失编导创作时原本的目的了,不免成为舞剧的一大遗憾。也许正是由于“现代化”的不断冲击,使得当今的许多舞蹈迷失在经济利益、道德宣扬和文化的过度卖弄之中,反而失去了舞蹈的本体价值。
  以舞蹈学院的学院派民间舞为例,相较于其他创作的优势恰恰在于对动作中“纯粹风格”这种本体价值的表现和占有,也正是通过“纯粹风格”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有效地与观众进行情感沟通。因此作品的价值不仅存在于技术和艺术层面,更应重视文化层面,甚至是生命层面。
  或许可以说,当今中国世界是一个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世界,传统舞蹈在摸着石头过河,所谓“摸着石头”,正是在一步步的探寻各种可能性。河里有一块根基稳固的石头,它会告诉人们中西舞蹈的融合之路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守住民族传统的底线和原则,更守住舞蹈的本体价值,在这条河里,人们终将到达彼岸。
  正如编导赵小刚所说的:“我们的舞蹈剧场并不是每一部都为赏心悦目而存在的。”
  也许每一位创作者心中都有自己的艺术理想,却不一定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想要实现起来也就变得格外艰难一些;也许编导创作的立意从一开始就在于让艺术走近大众,以更人性化的方式重走西游路;也许这部作品只是想讲述一场内心真正的修行,而不是追求外在的修饰与繁华……但若想成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西游”之路注定道阻且长,我们仍然可以期待它的改变,它的未来。
  作者简介:
  潘力维,女,山东济南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舞蹈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怒江流域的傈僳族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息、发展,不仅造就了刚毅的民族性格,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他们对生命的来源和价值也做出思考,本文从傈僳族的神话传说中入手,去探寻傈僳族的生命伦理观。  【关键词】 创始神话;万物有灵;生命平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26-02.  一、怒江流域傈僳族创世神话  
期刊
【摘要】日本现代文学大师大江健三郎是以写反战作品而闻名于世的,其中 《个人的体验》是他最杰出的反战作品,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不仅充分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和“反对战争”的文学创作理念,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反战作品的独特写作技巧——以小见大。此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和论述这部反战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写作艺术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 本文按照主要食材、造型、时令和季节、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对古风菜分为四类研究。在这四类古风菜中,结合菜品提供了起名方法,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古风菜名的灵动性,同时体验了古风菜名蕴含的情感,体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关键词】 古风菜名;分类;起名方法;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51-02  基
期刊
【摘要】 眉山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具有未来视角的、具有活力的城市,城市品牌形象亟待重塑。本文通过分析眉山城市标志存在的问题,简述当下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的设计发展动态,探索眉山市在城市品牌形象的设计方向,通过整合眉山市的资源要素,解读城市底蕴,从而为眉山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眉山市;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重塑;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斯蒂芬·克莱恩《快马骑士》和《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冲突》两首战争主题诗歌为例,旨在探究克莱恩的诗歌主题表现形式所包含的文学特征。他的诗借意象描述,运用印象主义图像塑造手段勾勒诗境,并结合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主题。未呈现的描述留给读者思考空间,让读者最终领会到诗歌的引申含义。  【关键词】战争诗歌;印象主义;象征手法;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萨特强调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自由选择就是存在,这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自我主观上的自由选择、设计与规划。因为他的哲学更多是关心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选择,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萨特的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自由性的同时却脱离了社会团体和社会现实,所以他的存在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较大不同,而且也并没
期刊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创意的时代悄然来临,文化创意产业化随之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大范围的扩展,数字创意技术优势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并且还可以通过集成创新推進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结合。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文创产业化进程当中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很多思想先进的爱国人士深感肩负的民族责任重大,萌发了创业救国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彩的一笔。本文针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阐述了近代创业救国思想的萌芽和诞生,以及创业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实施行动,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和反思。
期刊
【摘要】 从《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入手,解析“道”的哲学架构以及现实意义。并且就“自然”、“小国寡民”等论点与孟子及卢梭等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发现《老子》一书虽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在对于世界认知、社会思考等方面具有不可置疑的先进性。  【关键词】 《老子》;道;比较;孟子;卢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36-
期刊
【摘要】 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是一则关于儿童成长的伦理教诲的寓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从小受母亲的非道德伦理引导,在畸形的伦理环境中被社会伦理秩序所排斥和践踏,构建起来的脆弱的理性意志终被非理性意志所吞噬,最后做出成为“橱中人”的非理性伦理选择。小说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伦理身份确认、伦理意识构建和伦理选择的困难,揭示了道德伦理教诲之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蕴含了麦克尤恩对儿童成长伦理的省思,并藉此向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