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现从几个方面谈谈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体育教学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教学,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教学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己对自我应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活动,创造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老师,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学困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冷却与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地分析和理智地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相反任何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7,(3).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体育教学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教学,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教学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己对自我应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活动,创造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老师,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学困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冷却与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地分析和理智地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相反任何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