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为例,论述教出神话故事的“神话味”的策略:借助想象,描绘“神态”;把握语言,体会“神韵”;纵观全文,把握“神魂”,目的是提升神话故事文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神话故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74-02
神话故事是小学中段之后语文课程常出现的内容,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夸张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喜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采用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难以充分发挥神话文体的特殊价值的。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优秀的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笔触大胆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笔者以该课为例,从人物刻画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神话特殊的语言表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以突出神话故事特有的“神話味”。
一、借助想象,描绘“神态”
神话故事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是其内容表现出异于现实生活的奇幻色彩,有一个拥有“超能力”的神奇主人公,开展了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采用了夸张而肆意的写作手法。学生之所以喜欢读神话故事,正是着迷于故事的主人公有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妙经历和强大力量。例如《盘古开天地》课文描写盘古一睡一万八千年,醒后一斧劈开天地,他的身体随着天地的分离不断长高,死后又化作世间万物,这些神奇的人物和情节设定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从“想象”入手分析,以突出人物的“神态”,帮助学生看到“神”、走近“神”、了解“神”。
由于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夸张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尤为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学习到课文第3自然段的“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内容时,笔者与学生展开了详细的想象交流活动。首先提问学生:“此时如果盘古在我们面前,他还在不停地长高,我们会看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人说:“盘古的头慢慢地伸到云彩里去了,然后肩膀也看不见了,接着是腰,最后我们可能只能看到他的两条腿,像两根大柱子一样立在地上。”一名曾参观过乐山大佛的学生说:“他的脚一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室搬到他的一个脚趾甲上。”他的发言引得大家笑了起来,同时也让大家对盘古的巨人形象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但这些回答还不足以让学生对盘古的形象形成完整的认识,于是笔者追问:“盘古为什么要越长越高呢?”学生回答:“因为要撑开天地。”循着这一答案,笔者建议学生:“盘古是如何撑开天地的,谁来展示一下?”许多学生举起双臂做出“撑”的动作,笔者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并且一直保持用力,因为如果松懈,“天地就会重新合拢”。很快就有学生露出吃力的表情,有的学生开始逐渐放低胳膊,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了。笔者见状立刻请学生谈一谈感想,有的学生说:“才举了一会儿,我的胳膊就已经酸了,盘古居然一个人撑了一万八千年,了不起!”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们只是空着手举而已,盘古还要托着天空,太不容易了!”还有的学生感慨:“盘古独自一个人顶天立地这么久,多孤单呀!”通过一场亲身体验,学生展开想象之旅,充分体会盘古虽孤军奋战却毫不动摇、虽身心俱疲却从不松懈、虽旷日持久却永不气馁的坚强意志,不仅明确了“神”的形象,也体验了“神”的力量和精神,使盘古的形象更加清晰而立体。
想象丰富是神话故事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富于想象力是小学生最突出的思维特点,因此,故事神话是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体,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神话故事文本时,用想象带领学生展开神话之旅,还原故事中的“神态”,体验神话故事的瑰丽和豪迈。
二、把握语言,体会“神韵”
语文课程的根本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神话故事的语言精炼、生动,主要是采用对偶、排比、铺陈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行动场景。因此,要充分体会文本语言,才能体会神话的“神韵”。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挑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喜欢“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话。
师:为什么呢?
生1:首先它很整齐,其次它的前后两个半句不仅相互对应,而且包含了很多反义词,如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其他同学来说说。
生2:让语言有对称的美感。
生3:读了这句话,我们就能想象出天和地分开的画面。
生4:这句话不但包含反义词,还包含了近义词,比如“缓缓”和“慢慢”。
师:在这里使用两个近义词的意义何在呢?
生4:这样不重复,让句子显得有变化。
生5:它们都是用来形容慢的,例如第2自然段中还有一处使用了“渐渐”,也是它们的一个近义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盘古分开天地的不容易,同时告诉我们盘古的艰辛。
对学生的这些理解,笔者给予了肯定和赞许,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寻找。有学生选出“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等语句,认为这些句子很有画面感,体现了盘古的神力和行事的果断,更体现了盘古的勇气和韧性。此外,很多学生对盘古死后身体化为万物的描写非常神往,认为这些生动的句子,极其传神地描绘了盘古悲壮的行为和万物初始的神奇场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语言特色,笔者要求学生参考这段话的表现手法,续写盘古还化作其他什么事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写出了“他的头发变成了辽阔的大森林”“他的鼻孔变成了神秘的山洞”“他的皮肤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等生动的句子。这样的续写训练,不但能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加深对原文句式的印象,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可见,教学神话故事文本,采用反复阅读、对比赏析、前后关联等多种引导策略,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揣摩文本的表达形式、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由此发现神话故事特有的美感,体会神话故事的语言韵味。
三、纵观全文,把握“神魂”
神话是民族性的反映,我国的神话故事大多都能反映中华民族的固有特性,而神话故事中反映特性的东西可称为“神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盘古的精神,笔者在完成词句学习之后,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寻找故事背后蕴含的“神魂”。
师:盘古为什么要劈开天地呢?
生1:文中说了,一开始他生活的环境像个大鸡蛋,而且“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他不喜欢黑暗,也不喜欢闭塞,他想要光明和自由。
师:分析得很正确,正是因为盘古有追求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还有主动改造世界的勇气,才有了我们后世的大千世界。但是,天地分开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盘古劈开天地之后是怎么做的?
生2: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他头顶天、脚蹬地,一直支撑在天地之间,一直坚持到天地彻底成形。
师: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位托着天的巨人,名叫阿特拉斯,他是泰坦神,他把天空扛在肩上是反叛宙斯失败之后的惩罚,而我们的盘古是主动扛起顶天立地的重任。
生3:盘古撑开天地,一撑就是一万八千年,他实在是太厉害了!
师:在这一万八千年的漫漫岁月里,盘古是怎么度过的呢?
生4:他一定非常劳累,而且非常孤独。
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生5:经历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稳定下来,盘古也筋疲力尽、累得倒下了,但他没有直接消失,而是化作了世间万物,将自己变成了世界的一部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师: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支撑天地、创造世界,是他心甘情愿去做的,说明他有着不畏艰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师:人们敬仰盘古,继承他的精神,用不同的方式纪念他,例如沁阳有盘古山、桂林设盘古庙、壮族人民传唱《盘古开天辟地歌》等。总结而言,盘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这样一步步梳理全文,逐渐深入故事内核,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这篇神话故事的“神魂”——盘古伟大的斗争意志和牺牲精神,融入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坚韧顽强、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始終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永远值得后代子孙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神话故事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突出其“神话味”,通过发挥想象、把握语言、分析全文,以见文中的“神态”“神韵”和“神魂”,引导学生充分领略神话故事的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陈祖媚(1980—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东龙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
【关键词】小学语文 神话故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74-02
神话故事是小学中段之后语文课程常出现的内容,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夸张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喜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采用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难以充分发挥神话文体的特殊价值的。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优秀的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笔触大胆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笔者以该课为例,从人物刻画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神话特殊的语言表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以突出神话故事特有的“神話味”。
一、借助想象,描绘“神态”
神话故事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是其内容表现出异于现实生活的奇幻色彩,有一个拥有“超能力”的神奇主人公,开展了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采用了夸张而肆意的写作手法。学生之所以喜欢读神话故事,正是着迷于故事的主人公有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妙经历和强大力量。例如《盘古开天地》课文描写盘古一睡一万八千年,醒后一斧劈开天地,他的身体随着天地的分离不断长高,死后又化作世间万物,这些神奇的人物和情节设定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从“想象”入手分析,以突出人物的“神态”,帮助学生看到“神”、走近“神”、了解“神”。
由于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夸张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尤为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学习到课文第3自然段的“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内容时,笔者与学生展开了详细的想象交流活动。首先提问学生:“此时如果盘古在我们面前,他还在不停地长高,我们会看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人说:“盘古的头慢慢地伸到云彩里去了,然后肩膀也看不见了,接着是腰,最后我们可能只能看到他的两条腿,像两根大柱子一样立在地上。”一名曾参观过乐山大佛的学生说:“他的脚一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室搬到他的一个脚趾甲上。”他的发言引得大家笑了起来,同时也让大家对盘古的巨人形象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但这些回答还不足以让学生对盘古的形象形成完整的认识,于是笔者追问:“盘古为什么要越长越高呢?”学生回答:“因为要撑开天地。”循着这一答案,笔者建议学生:“盘古是如何撑开天地的,谁来展示一下?”许多学生举起双臂做出“撑”的动作,笔者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并且一直保持用力,因为如果松懈,“天地就会重新合拢”。很快就有学生露出吃力的表情,有的学生开始逐渐放低胳膊,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了。笔者见状立刻请学生谈一谈感想,有的学生说:“才举了一会儿,我的胳膊就已经酸了,盘古居然一个人撑了一万八千年,了不起!”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们只是空着手举而已,盘古还要托着天空,太不容易了!”还有的学生感慨:“盘古独自一个人顶天立地这么久,多孤单呀!”通过一场亲身体验,学生展开想象之旅,充分体会盘古虽孤军奋战却毫不动摇、虽身心俱疲却从不松懈、虽旷日持久却永不气馁的坚强意志,不仅明确了“神”的形象,也体验了“神”的力量和精神,使盘古的形象更加清晰而立体。
想象丰富是神话故事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富于想象力是小学生最突出的思维特点,因此,故事神话是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体,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神话故事文本时,用想象带领学生展开神话之旅,还原故事中的“神态”,体验神话故事的瑰丽和豪迈。
二、把握语言,体会“神韵”
语文课程的根本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神话故事的语言精炼、生动,主要是采用对偶、排比、铺陈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行动场景。因此,要充分体会文本语言,才能体会神话的“神韵”。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挑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喜欢“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话。
师:为什么呢?
生1:首先它很整齐,其次它的前后两个半句不仅相互对应,而且包含了很多反义词,如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其他同学来说说。
生2:让语言有对称的美感。
生3:读了这句话,我们就能想象出天和地分开的画面。
生4:这句话不但包含反义词,还包含了近义词,比如“缓缓”和“慢慢”。
师:在这里使用两个近义词的意义何在呢?
生4:这样不重复,让句子显得有变化。
生5:它们都是用来形容慢的,例如第2自然段中还有一处使用了“渐渐”,也是它们的一个近义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盘古分开天地的不容易,同时告诉我们盘古的艰辛。
对学生的这些理解,笔者给予了肯定和赞许,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寻找。有学生选出“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等语句,认为这些句子很有画面感,体现了盘古的神力和行事的果断,更体现了盘古的勇气和韧性。此外,很多学生对盘古死后身体化为万物的描写非常神往,认为这些生动的句子,极其传神地描绘了盘古悲壮的行为和万物初始的神奇场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语言特色,笔者要求学生参考这段话的表现手法,续写盘古还化作其他什么事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写出了“他的头发变成了辽阔的大森林”“他的鼻孔变成了神秘的山洞”“他的皮肤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等生动的句子。这样的续写训练,不但能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加深对原文句式的印象,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可见,教学神话故事文本,采用反复阅读、对比赏析、前后关联等多种引导策略,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揣摩文本的表达形式、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由此发现神话故事特有的美感,体会神话故事的语言韵味。
三、纵观全文,把握“神魂”
神话是民族性的反映,我国的神话故事大多都能反映中华民族的固有特性,而神话故事中反映特性的东西可称为“神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盘古的精神,笔者在完成词句学习之后,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寻找故事背后蕴含的“神魂”。
师:盘古为什么要劈开天地呢?
生1:文中说了,一开始他生活的环境像个大鸡蛋,而且“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他不喜欢黑暗,也不喜欢闭塞,他想要光明和自由。
师:分析得很正确,正是因为盘古有追求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还有主动改造世界的勇气,才有了我们后世的大千世界。但是,天地分开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盘古劈开天地之后是怎么做的?
生2: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他头顶天、脚蹬地,一直支撑在天地之间,一直坚持到天地彻底成形。
师: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位托着天的巨人,名叫阿特拉斯,他是泰坦神,他把天空扛在肩上是反叛宙斯失败之后的惩罚,而我们的盘古是主动扛起顶天立地的重任。
生3:盘古撑开天地,一撑就是一万八千年,他实在是太厉害了!
师:在这一万八千年的漫漫岁月里,盘古是怎么度过的呢?
生4:他一定非常劳累,而且非常孤独。
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生5:经历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稳定下来,盘古也筋疲力尽、累得倒下了,但他没有直接消失,而是化作了世间万物,将自己变成了世界的一部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师: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支撑天地、创造世界,是他心甘情愿去做的,说明他有着不畏艰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师:人们敬仰盘古,继承他的精神,用不同的方式纪念他,例如沁阳有盘古山、桂林设盘古庙、壮族人民传唱《盘古开天辟地歌》等。总结而言,盘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这样一步步梳理全文,逐渐深入故事内核,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这篇神话故事的“神魂”——盘古伟大的斗争意志和牺牲精神,融入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坚韧顽强、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始終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永远值得后代子孙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神话故事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突出其“神话味”,通过发挥想象、把握语言、分析全文,以见文中的“神态”“神韵”和“神魂”,引导学生充分领略神话故事的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陈祖媚(1980—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东龙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