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为例,阐述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即“忆一忆——复习提问,温故孕新”“试一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动领悟”“变一变——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比一比——尝试练习,巩固提高”“想一想——适时小结,兴趣延伸”科学课堂教学六步骤。
【关键词】四度六步教学法 小学科学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56-02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戴启猛总结并提出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即教师以追求“四度”(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和有宽度)课堂为教学主张,依照“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六个环节精准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方法。四度六步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尝试将之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忆一忆——复习提问,温故孕新”“试一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动领悟”“变一变——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比一比——尝试练习,巩固提高”“想一想——适时小结,兴趣延伸”科学课堂教学六步骤。
本文将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为例,以学生“温故(忆一忆)”“引新(试一试)”切入,以平铺物体设计“探究(做一做)”活动,产生“变式(变一变)”问题,分组“尝试(比一比)”,适时“提升(想一想)”。
一、忆一忆——复习提问,温故孕新
古语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古人看来,既要“学”(即接受新知识),更要“习”(即复习旧知)。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温故”即复习提问,温故孕新。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建立相关科学概念。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该单元共有7课,前4课认识对象为有固定形状的常见物体,即固体,后3课将运用所学探究水和空气。
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懂得一个物体有许多可观察的特征,并尝试用感官、对比等方法进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笔者结合上节课《谁轻谁重》初步体会到的物体“质量”这一基本而具象的特征,将“轻重”作为物体质量的具体特征,对物体质量进行复习。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物体除了轻重,还有哪些特征?”前者指向前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物体轻重,后者基于学生一年级上册数学学过的“形状”,指向与本课关联的“形状”。这样既了解了学生前概念,又为孕育“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新知识做铺垫。
二、试一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教师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正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能引起学生情感反应。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引新”即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大小、重量相同的橡皮,并将快递盒送给小伙伴,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橡皮装进快递盒,那么怎样装得更多?”指向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目的——研究物体的形状及其占据的空间的影响因素。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设将橡皮装进快递盒的情境,帮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将“空间”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搭建学生已有经验与所学新知的桥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这一具有思考与探索价值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三、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动领悟
爱因斯坦曾说:“我从事科学研究是出于一种不可遏止的想要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别无其他动机。”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像科学家一样认识世界、看待自然。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探究”倡导的是合作探究,活动领悟。
在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四种有结构的材料,分别代表球形、方形、条形和其他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上述物体的形状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各个面的形状都相同”的是乒乓球、木块,“有不同形状的面”的是橡皮,“各个面的形状都不相同”的是螺母。以此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这一观点: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观察物体的形状有可能相应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参与游戏化探究活动,聚焦“摆放”主题,布置挑战任务:把上述物体分别平铺放在快递盒里,探究“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探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形状是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紧扣“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这一教学主题,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更能展开学生的思维,尝试探究不同的平铺方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形状是物体的固定属性,它会影响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迁移到生活中,学生会意识到形状会影响物体的摆放、空间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生活整理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将平铺放入快递盒的物体数量记录如下:
探究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6个教学班72个小组270名学生中,学生不但能做到人人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而且能做到操作有序、记录完整、言而有据,充分彰显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四、变一变——师生互动,变式深化 从心理学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可知,当学生用已有知识轻易获得答案时,思维并不活跃;当提出的问题需要借助尚未掌握的知识方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一定活跃;最优化的办法是,提出接近或略高于学生智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才能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与四度六步教学法倡导的“变式”“师生互动,变式深化”不谋而合。
在此环节,基于大多数小组让螺母“躺着”进行平铺,参考数学课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全班考虑更多的平铺方法,从而尝试适度的挖掘、引申和拓展:“立着”进行平铺。通过数据比对,学生自主发现不同的平铺方式装满快递盒的数量不同。通过从“立”到“躺”的变式训练和“比较”方法的运用,展示平铺变化的艺术和迁移的巧妙,逐步将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引向深入,让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多向思维能力在变式中达到新高度。
从“躺着”平铺到“立着”平铺的变式深化,是一种逐渐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前概念,从初步感知到熟练摆放,直至灵活运用,把握了教学的梯度,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比一比——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学无止境,教学的知识点虽单一,运用情况却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到“运用”,从“运用”到“活用”,适度改进、灵活多变、合理升级不可或缺。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尝试”指的是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延伸到长方体的橡皮平铺装满整个快递盒,会有三种不同的平铺摆放方式,结果自然差别比较大。而乒乓球和立方体,无论如何摆放,装满快递盒的数量总是不变的,如表2所示。
这种由浅入深、难易适度的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再认识,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六、想一想——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一节精彩的课堂,不仅有小结,更有延伸。在科学课堂,需要通过适时的小结和兴趣的延伸等,让学生课外进行进一步探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或其他情境中,甚至与其他学科领域相联系、互补充。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提升”倡导的是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在最后环节,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物体有不同形状,而且关注到在同一个空间(盘子)物体摆放、拼接或堆放方式不同装下的數量可能也不同。以“用螺母将快递盒填满后,快递盒真的被填满了吗”为拓展问题,恰时点拨学生关注螺母这类物体特殊的中空形状,甚至可以基于此进一步注意螺母与快递盒高度的差异,即盒子的“空间”问题。
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纪伯伦在《先知》中提到:“走在圣殿的阴影下,行在其追随者中的教师,传授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爱。”暖人心扉的,是有温度的话语;拾级而上的,是有梯度的推进;激活生命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持续精进的,是有宽度的延伸。这样有温度、梯度、深度与宽度的“四度六步”精彩课堂,亦是小学科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戴启猛.基于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架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陈立光.新课标基础上小学科学课程的概念构建及其教学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2).
[4]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11).
[5]黄贤群.七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部分学科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为例”(编号2021C530)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惠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全国实验教学能手、广西“十佳”科技辅导员、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科学教育。
(责编 李 唐)
【关键词】四度六步教学法 小学科学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56-02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戴启猛总结并提出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即教师以追求“四度”(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和有宽度)课堂为教学主张,依照“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六个环节精准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方法。四度六步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尝试将之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忆一忆——复习提问,温故孕新”“试一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动领悟”“变一变——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比一比——尝试练习,巩固提高”“想一想——适时小结,兴趣延伸”科学课堂教学六步骤。
本文将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为例,以学生“温故(忆一忆)”“引新(试一试)”切入,以平铺物体设计“探究(做一做)”活动,产生“变式(变一变)”问题,分组“尝试(比一比)”,适时“提升(想一想)”。
一、忆一忆——复习提问,温故孕新
古语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古人看来,既要“学”(即接受新知识),更要“习”(即复习旧知)。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温故”即复习提问,温故孕新。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建立相关科学概念。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该单元共有7课,前4课认识对象为有固定形状的常见物体,即固体,后3课将运用所学探究水和空气。
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懂得一个物体有许多可观察的特征,并尝试用感官、对比等方法进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笔者结合上节课《谁轻谁重》初步体会到的物体“质量”这一基本而具象的特征,将“轻重”作为物体质量的具体特征,对物体质量进行复习。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物体除了轻重,还有哪些特征?”前者指向前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物体轻重,后者基于学生一年级上册数学学过的“形状”,指向与本课关联的“形状”。这样既了解了学生前概念,又为孕育“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新知识做铺垫。
二、试一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教师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正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能引起学生情感反应。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引新”即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大小、重量相同的橡皮,并将快递盒送给小伙伴,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橡皮装进快递盒,那么怎样装得更多?”指向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目的——研究物体的形状及其占据的空间的影响因素。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设将橡皮装进快递盒的情境,帮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将“空间”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搭建学生已有经验与所学新知的桥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这一具有思考与探索价值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三、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动领悟
爱因斯坦曾说:“我从事科学研究是出于一种不可遏止的想要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别无其他动机。”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像科学家一样认识世界、看待自然。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探究”倡导的是合作探究,活动领悟。
在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四种有结构的材料,分别代表球形、方形、条形和其他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上述物体的形状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各个面的形状都相同”的是乒乓球、木块,“有不同形状的面”的是橡皮,“各个面的形状都不相同”的是螺母。以此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这一观点: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观察物体的形状有可能相应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参与游戏化探究活动,聚焦“摆放”主题,布置挑战任务:把上述物体分别平铺放在快递盒里,探究“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探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形状是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紧扣“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这一教学主题,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更能展开学生的思维,尝试探究不同的平铺方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形状是物体的固定属性,它会影响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迁移到生活中,学生会意识到形状会影响物体的摆放、空间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生活整理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将平铺放入快递盒的物体数量记录如下:
探究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6个教学班72个小组270名学生中,学生不但能做到人人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而且能做到操作有序、记录完整、言而有据,充分彰显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四、变一变——师生互动,变式深化 从心理学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可知,当学生用已有知识轻易获得答案时,思维并不活跃;当提出的问题需要借助尚未掌握的知识方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一定活跃;最优化的办法是,提出接近或略高于学生智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才能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与四度六步教学法倡导的“变式”“师生互动,变式深化”不谋而合。
在此环节,基于大多数小组让螺母“躺着”进行平铺,参考数学课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全班考虑更多的平铺方法,从而尝试适度的挖掘、引申和拓展:“立着”进行平铺。通过数据比对,学生自主发现不同的平铺方式装满快递盒的数量不同。通过从“立”到“躺”的变式训练和“比较”方法的运用,展示平铺变化的艺术和迁移的巧妙,逐步将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引向深入,让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多向思维能力在变式中达到新高度。
从“躺着”平铺到“立着”平铺的变式深化,是一种逐渐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前概念,从初步感知到熟练摆放,直至灵活运用,把握了教学的梯度,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比一比——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学无止境,教学的知识点虽单一,运用情况却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到“运用”,从“运用”到“活用”,适度改进、灵活多变、合理升级不可或缺。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尝试”指的是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延伸到长方体的橡皮平铺装满整个快递盒,会有三种不同的平铺摆放方式,结果自然差别比较大。而乒乓球和立方体,无论如何摆放,装满快递盒的数量总是不变的,如表2所示。
这种由浅入深、难易适度的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再认识,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六、想一想——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一节精彩的课堂,不仅有小结,更有延伸。在科学课堂,需要通过适时的小结和兴趣的延伸等,让学生课外进行进一步探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或其他情境中,甚至与其他学科领域相联系、互补充。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学法中,“提升”倡导的是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在最后环节,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物体有不同形状,而且关注到在同一个空间(盘子)物体摆放、拼接或堆放方式不同装下的數量可能也不同。以“用螺母将快递盒填满后,快递盒真的被填满了吗”为拓展问题,恰时点拨学生关注螺母这类物体特殊的中空形状,甚至可以基于此进一步注意螺母与快递盒高度的差异,即盒子的“空间”问题。
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纪伯伦在《先知》中提到:“走在圣殿的阴影下,行在其追随者中的教师,传授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爱。”暖人心扉的,是有温度的话语;拾级而上的,是有梯度的推进;激活生命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持续精进的,是有宽度的延伸。这样有温度、梯度、深度与宽度的“四度六步”精彩课堂,亦是小学科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戴启猛.基于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架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陈立光.新课标基础上小学科学课程的概念构建及其教学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2).
[4]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11).
[5]黄贤群.七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部分学科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为例”(编号2021C530)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惠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全国实验教学能手、广西“十佳”科技辅导员、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科学教育。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