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子的名字叫“闻道园”。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不少外国人在此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认识王卫有好几年了。大块头,爱吃肥肉、喝浓茶,性格豪爽,爱恨分明,说话大嗓门,佐以大幅度动作。过去只知道他爱石头,后来听说他在宝山区造了一个很大的园林,而且从石头玩到了老房子。
园子的名字叫“闻道园”,听上去很有学问。园林占地1000亩,园内有徽派古建筑、明清牌坊、古桥、奇石博物馆等,经几年打造,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生态绿化、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景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不少外国人在此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园区的中心,应该是园区的核心部分——“徽派建筑俱乐部”,由十几幢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构成,最最核心部分则设在一幢修复的清代老房子里,这幢房子的主人想必是做大官的,房子建得相当轩敞明亮,梁架结构高大而实足,门庭周边的石刻也异常精美。进门一看,果然看到正厅上方还悬挂着金字匾额,官邸无疑,不是宰相便是大夫吧。两边还排列着九只石狮子,相当气派。偏厅虽嫌狭窄,但稍经改造后成了休闲的好去处,可以品茗聊天。建筑周边延伸处原本没有墙体,现在安装了宽大的玻璃进行保护,坐在回廊里可以眺望湖光水色和湖对岸的老房子。
登上二楼,是一圈回廊式的厢房,现在做了餐厅包房或酒吧,中式建筑的结构基本没变,只是做了一些更符合空间艺术的处理,而且有中国书画艺术精心装点其间,一派素雅的情调。
王卫肯定地对我说:“这幢房子是宰相府。门前石碑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几个字,便是证明。入园处竖立的牌坊还是清道光六年皇帝敕建的呢。”
这些老房子是王卫从安徽买来的,确切地说是一个村、一个村寻访来的。在那些还没有开发为旅游景点的乡村,看到摇摇欲坠的老房子,结构没太大破坏,木雕一定要精美,就跟房东谈价钱。谈得拢,就整体购下,拆散后编号,运回上海后修复还原。有时候,为谈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王卫还须在镇上住下来,慢慢磨,敬酒递烟地唠家常,最后以诚意打动对方,方能如愿以偿。“那是好几年前的事啦,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老房子值钱,价格涨了好几倍。”他说。
现在,十几幢明清建筑被修复后矗立在绿树丛中,它们分别来自休宁、歙县、黟县等,这批历经数百年而濒临倒塌的徽派古建筑,在异乡获得了重生。
寻访老房子的同时,王卫还买下几座石牌坊和十八座石桥,还有大量石质雕刻部件,雕花门窗也不少。这些古牌坊和古石桥一度被当地村民当作垃圾堆在小路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它们显得相当软弱。
被质疑的美好动机
王卫在打造园林的过程中,其动机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质疑。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当徽派古建筑被迁移到上海这个大城市时,它们的末日就到了。古宅与古村落的地理、人文原是连为一体的,在异地搬迁保护的过程中,环境中所含有的社会、人文价值不可能随着建筑一起搬迁。所以古宅的价值从搬迁的那一刻起已经贬值。
还有人断定王卫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商业开发带来的利益,徽派建筑的原地保护不是他关心的事,这种所谓的保护,本质上是资本对人文资源的掠夺。
滔滔舆论对王卫形成了不小压力。一度,大块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准备放弃这项愚公移山式的项目了。这时候,宝山区的领导给了有力支持。再后来,市政府的领导也来考察,拍拍他的肩膀,希望他接着干,大胆干。
“其实我心里有谱,古建筑的异地保护在中国是有先例的,在上海就有成功的案例。上海有两个古戏台,一个在豫园,一个在三山会馆,就是移建的。在国外也有先例。这些建筑放在原地,事实上已经被破坏许多,我们不必说得太远,就说在近三十年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民进城打工,老房子就没人住了。房子是要有人住的,否则就会加速它们的死亡。一天天过去了,它们倒了,烧了,拆了,那些激进人士却视而不见,或许真的不知道。现在我抢救出来,放在有条件保护的上海,在这个园林里,让它们新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难道不好吗?难道就要被怀疑吗?”王卫说。
其实,像王卫这样的人这几年在国内涌现出很多,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明清老建筑延长了寿命,在第二个故乡体现新的价值,并且唤醒了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
芳草萋萋,似可闻道
王卫把自己精心打造的园林叫做闻道园,用意希望人们在以读书会友的形式闻道、悟道、讲道,宣扬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园内有一个会议厅,可容纳200人,还有一个农家乐餐厅,另一幢老房子里还有30张床位可供住宿。园区内有葡萄园、柿子园、枣园等绿色果园采摘区,可供游客体验一下乡村劳作的乐趣。还有一个奇石文化展示馆,馆内收藏了各种奇石、观赏石600多方,包括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等中国四大名石,还有竹化石、木化石、菊花石等,为研究中国观赏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还有一个巴蜀古石刻博物馆,陈列着古巴蜀地区以及宋代石刻100多块。而名人字画馆则展示着近现代名人字画几百幅。
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得益于绿化与水面的经营。园内种植各种古树名木8000多棵,还有柿子园、枣子园、葡萄园、绿色蔬菜园等……漫步其间,恍若来到人间仙境。
在湖边,我又看到了一幢正在修复的清代民居,它静静地伫立在湖边。支撑着横梁四只角的粗壮牛腿上,分别刻着琴棋书画:一把琴,斜势下来,琴弦清晰;两只棋子,本方一马已经越过楚河,对方一卒也悄然跨过汉界;一本书,竹简弯曲,多少尘封的故事在里面;一卷画,掩盖严实,一经打开便有满山烟霞。从中可见数百年来儒家文化对安徽山区的不断渗透,也可推想历代徽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认识王卫有好几年了。大块头,爱吃肥肉、喝浓茶,性格豪爽,爱恨分明,说话大嗓门,佐以大幅度动作。过去只知道他爱石头,后来听说他在宝山区造了一个很大的园林,而且从石头玩到了老房子。
园子的名字叫“闻道园”,听上去很有学问。园林占地1000亩,园内有徽派古建筑、明清牌坊、古桥、奇石博物馆等,经几年打造,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生态绿化、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景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不少外国人在此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园区的中心,应该是园区的核心部分——“徽派建筑俱乐部”,由十几幢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构成,最最核心部分则设在一幢修复的清代老房子里,这幢房子的主人想必是做大官的,房子建得相当轩敞明亮,梁架结构高大而实足,门庭周边的石刻也异常精美。进门一看,果然看到正厅上方还悬挂着金字匾额,官邸无疑,不是宰相便是大夫吧。两边还排列着九只石狮子,相当气派。偏厅虽嫌狭窄,但稍经改造后成了休闲的好去处,可以品茗聊天。建筑周边延伸处原本没有墙体,现在安装了宽大的玻璃进行保护,坐在回廊里可以眺望湖光水色和湖对岸的老房子。
登上二楼,是一圈回廊式的厢房,现在做了餐厅包房或酒吧,中式建筑的结构基本没变,只是做了一些更符合空间艺术的处理,而且有中国书画艺术精心装点其间,一派素雅的情调。
王卫肯定地对我说:“这幢房子是宰相府。门前石碑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几个字,便是证明。入园处竖立的牌坊还是清道光六年皇帝敕建的呢。”
这些老房子是王卫从安徽买来的,确切地说是一个村、一个村寻访来的。在那些还没有开发为旅游景点的乡村,看到摇摇欲坠的老房子,结构没太大破坏,木雕一定要精美,就跟房东谈价钱。谈得拢,就整体购下,拆散后编号,运回上海后修复还原。有时候,为谈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王卫还须在镇上住下来,慢慢磨,敬酒递烟地唠家常,最后以诚意打动对方,方能如愿以偿。“那是好几年前的事啦,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老房子值钱,价格涨了好几倍。”他说。
现在,十几幢明清建筑被修复后矗立在绿树丛中,它们分别来自休宁、歙县、黟县等,这批历经数百年而濒临倒塌的徽派古建筑,在异乡获得了重生。
寻访老房子的同时,王卫还买下几座石牌坊和十八座石桥,还有大量石质雕刻部件,雕花门窗也不少。这些古牌坊和古石桥一度被当地村民当作垃圾堆在小路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它们显得相当软弱。
被质疑的美好动机
王卫在打造园林的过程中,其动机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质疑。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当徽派古建筑被迁移到上海这个大城市时,它们的末日就到了。古宅与古村落的地理、人文原是连为一体的,在异地搬迁保护的过程中,环境中所含有的社会、人文价值不可能随着建筑一起搬迁。所以古宅的价值从搬迁的那一刻起已经贬值。
还有人断定王卫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商业开发带来的利益,徽派建筑的原地保护不是他关心的事,这种所谓的保护,本质上是资本对人文资源的掠夺。
滔滔舆论对王卫形成了不小压力。一度,大块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准备放弃这项愚公移山式的项目了。这时候,宝山区的领导给了有力支持。再后来,市政府的领导也来考察,拍拍他的肩膀,希望他接着干,大胆干。
“其实我心里有谱,古建筑的异地保护在中国是有先例的,在上海就有成功的案例。上海有两个古戏台,一个在豫园,一个在三山会馆,就是移建的。在国外也有先例。这些建筑放在原地,事实上已经被破坏许多,我们不必说得太远,就说在近三十年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民进城打工,老房子就没人住了。房子是要有人住的,否则就会加速它们的死亡。一天天过去了,它们倒了,烧了,拆了,那些激进人士却视而不见,或许真的不知道。现在我抢救出来,放在有条件保护的上海,在这个园林里,让它们新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难道不好吗?难道就要被怀疑吗?”王卫说。
其实,像王卫这样的人这几年在国内涌现出很多,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明清老建筑延长了寿命,在第二个故乡体现新的价值,并且唤醒了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
芳草萋萋,似可闻道
王卫把自己精心打造的园林叫做闻道园,用意希望人们在以读书会友的形式闻道、悟道、讲道,宣扬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园内有一个会议厅,可容纳200人,还有一个农家乐餐厅,另一幢老房子里还有30张床位可供住宿。园区内有葡萄园、柿子园、枣园等绿色果园采摘区,可供游客体验一下乡村劳作的乐趣。还有一个奇石文化展示馆,馆内收藏了各种奇石、观赏石600多方,包括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等中国四大名石,还有竹化石、木化石、菊花石等,为研究中国观赏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还有一个巴蜀古石刻博物馆,陈列着古巴蜀地区以及宋代石刻100多块。而名人字画馆则展示着近现代名人字画几百幅。
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得益于绿化与水面的经营。园内种植各种古树名木8000多棵,还有柿子园、枣子园、葡萄园、绿色蔬菜园等……漫步其间,恍若来到人间仙境。
在湖边,我又看到了一幢正在修复的清代民居,它静静地伫立在湖边。支撑着横梁四只角的粗壮牛腿上,分别刻着琴棋书画:一把琴,斜势下来,琴弦清晰;两只棋子,本方一马已经越过楚河,对方一卒也悄然跨过汉界;一本书,竹简弯曲,多少尘封的故事在里面;一卷画,掩盖严实,一经打开便有满山烟霞。从中可见数百年来儒家文化对安徽山区的不断渗透,也可推想历代徽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