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郭钟岳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采茶灯是长期流行在当涂城乡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文艺形式,它有别于福建等地的采茶灯多在庙会和节假日搭台演唱,演出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群众喜爱的歌舞,情节动人的戏曲其演出场面十分壮观。台上载歌载舞,古乐喧天,台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跑马灯”是当涂采茶灯传统的开场节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出之始锣鼓先要“闹台”接着是几名男女青年身穿彩缎(民族服装)男演员手持“祥云”(绘制的云片道具),女演员手持马鞭腰系马灯,前后构成马的形状演出时摆动灵活,形象栩栩如生,男女间隙排成一字长蛇阵,先绕台数圈吆喝中好谓之“串场,其目的是活跃演出气氛”告知观众正式演出即将开始。串场头十分钟后男女演员随即退场,主持人(司仪)开始在一张案桌上奉上供品点香祭祀按传统方式拜请神明祖宗祷告平安预祝来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仪式结束后,传统的“跑马舞”正式开场,男演员手持祥云先出场,在锣鼓及“尖”等民间吹打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在台上排成字形,叠罗汉、利用手中祥云道具不断变化画面,时而变成祥云一朵朵,时而排成“福禄寿”等字型,每变化一次画面和字型后接唱一段“十字歌”内容大多是颂扬历代英雄人物。当最后排成“天下太平”字状时,女演员在后台,一声吆喝手持马鞭一字长蛇阵作跑马状出场表演马灯舞,在锣鼓的欢快节奏中,扬鞭跃马穿插于“天下太平”四字形之间时歌时舞演唱反映四季采茶劳动及爱情生活等内容(后台有众多男女伴唱,乡土气息浓厚,音色嘹亮,声震数里方圆)当演唱到男女青年贩茶后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时,演出达到高潮,锣鼓喧天,尖声笃笃、祥云满台翻滚,骏马嘶鸣跳跃,一派跑马的欢腾景象。结束段是通往后台的方向两排祥云排成吉祥之神,骏马在锣鼓、尖的伴奏下先后绕台一圈伴随朵朵祥云渐渐远去。至此跑马的演出正式谢幕。
在跑马的演出过程中,锣鼓和尖是武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锣堂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组成。锣鼓起着加强节奏伴歌伴舞的重要作用,变换舞台画面、变换字型等过程中,尤其需要锣鼓的点缀与引导。
尖是跑马中唯一的吹奏乐器,是当涂民间一种用白铁皮制成的类似唢呐的吹奏乐器,也有铜皮制作的长度有四尺和六尺两种,因吹起来声音尖锐故叫尖。吹奏时,一手托尖身,喇叭口上扬,一手以中、食指夹铜嘴噙于一侧的两唇之间,以气流冲震嘴唇而发出声音。尖虽无音孔但能吹奏5、3、1三个音,它通常夹在锣鼓点中吹奏发出53 1—53 1—53 53—53 1—声音(即鹅嘟嘟、鹅嘟嘟 、鹅嘟鹅嘟 鹅嘟嘟)的谐音,有时也能模仿马的嘶鸣声借此烘托伴奏气氛。尖一般不作单独演奏,是加在打击乐中,在不同的锣鼓点中都可吹奏,演出时一般配置2到3把尖,以壮声色。“跑马”的演出始终保持着靠锣鼓及尖作为伴奏的传统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这种伴奏形式,开始出现锣鼓、尖加笛子弦乐器想糅合的伴奏形式。
“跑马灯” 又叫走马灯、串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在过去,跑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马灯是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据当涂县志艺文志部分记载,松塘采茶灯始于清代,乾隆16年的元宵节就有唱“采茶灯”的活动。据老一辈唱灯的陶家兴、夏其凤(已故)等健在时介绍,清末明初当涂松塘一带唱灯的风俗就十分盛行,演出排场就相当讲究,那时的演员们就是跟父辈学的了。据此推算,当涂松塘马灯至少也有200余年了,松塘据当涂距县城6公里,东北与藏汉村山水相连,西与白竹村、五星村毗邻,南与寺山村一水之隔。 全村总面积为1.84平方公里,总人口1210人,有耕地面积1427亩,山林面积为185亩,有可养水面820亩,劳动力687人,共辖11个自然村,依山傍水,半山半圩,过去,农民以从事农业为主兼以采摘野茶和卖茶为副业。采茶和赶毛驴贩茶等,民歌就是人们在长期的采茶贩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产生的。“采茶灯“最初演出的形式是演员手提点着蜡烛的纸扎花篮演唱“十二月采茶”背布袋贩茶等内容和表现其他一些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后来为增加演出时间和节目内容“马灯”、“狮子灯”等民间杂耍也相继被搬上舞台,由于舞台上“灯”的出现,原有节目渐被观众称为“唱灯”,又因演唱内容大多是反映人们采茶生活的故又叫“唱采茶灯”。随着玩“马灯”、“狮子灯”配锣鼓成为全国性的固定程式,松塘人也将锣鼓移植到了表演“贩茶”的节目中,如此一来,竟然发现更能将骑着毛驴贩茶归来的喜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是也就有了“跑马的雏形”。为模拟毛驴的嘶鸣声又仿制了类似唢呐的尖,锣鼓中因为尖的融入,烘托的演出气氛更为浓烈。就这样“跑马”愈演愈火红愈演愈完善,这就是为什么要将“跑马”放在“采茶灯”的前面表演,作为开台节目的原因。
采茶灯”是盛行于南方诸省的一种民间歌舞。据考证,“采茶灯”的曲调最早是以江西于都的《采茶瑶》为母曲,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形成“采茶家族”,随着各个地区的采茶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区别,在不同的地区就冠以不同的称呼,如广西称“唱采茶”“采茶歌”“壮采茶”,江西称“茶篮灯”“灯歌”,湖南、湖北称“采茶”“茶歌”,福建、安徽称“采茶灯”。 “跑马”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经过了由简单到复合,继承与创新的演变过程,以致才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文化馆)
“跑马灯”是当涂采茶灯传统的开场节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出之始锣鼓先要“闹台”接着是几名男女青年身穿彩缎(民族服装)男演员手持“祥云”(绘制的云片道具),女演员手持马鞭腰系马灯,前后构成马的形状演出时摆动灵活,形象栩栩如生,男女间隙排成一字长蛇阵,先绕台数圈吆喝中好谓之“串场,其目的是活跃演出气氛”告知观众正式演出即将开始。串场头十分钟后男女演员随即退场,主持人(司仪)开始在一张案桌上奉上供品点香祭祀按传统方式拜请神明祖宗祷告平安预祝来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仪式结束后,传统的“跑马舞”正式开场,男演员手持祥云先出场,在锣鼓及“尖”等民间吹打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在台上排成字形,叠罗汉、利用手中祥云道具不断变化画面,时而变成祥云一朵朵,时而排成“福禄寿”等字型,每变化一次画面和字型后接唱一段“十字歌”内容大多是颂扬历代英雄人物。当最后排成“天下太平”字状时,女演员在后台,一声吆喝手持马鞭一字长蛇阵作跑马状出场表演马灯舞,在锣鼓的欢快节奏中,扬鞭跃马穿插于“天下太平”四字形之间时歌时舞演唱反映四季采茶劳动及爱情生活等内容(后台有众多男女伴唱,乡土气息浓厚,音色嘹亮,声震数里方圆)当演唱到男女青年贩茶后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时,演出达到高潮,锣鼓喧天,尖声笃笃、祥云满台翻滚,骏马嘶鸣跳跃,一派跑马的欢腾景象。结束段是通往后台的方向两排祥云排成吉祥之神,骏马在锣鼓、尖的伴奏下先后绕台一圈伴随朵朵祥云渐渐远去。至此跑马的演出正式谢幕。
在跑马的演出过程中,锣鼓和尖是武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锣堂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组成。锣鼓起着加强节奏伴歌伴舞的重要作用,变换舞台画面、变换字型等过程中,尤其需要锣鼓的点缀与引导。
尖是跑马中唯一的吹奏乐器,是当涂民间一种用白铁皮制成的类似唢呐的吹奏乐器,也有铜皮制作的长度有四尺和六尺两种,因吹起来声音尖锐故叫尖。吹奏时,一手托尖身,喇叭口上扬,一手以中、食指夹铜嘴噙于一侧的两唇之间,以气流冲震嘴唇而发出声音。尖虽无音孔但能吹奏5、3、1三个音,它通常夹在锣鼓点中吹奏发出53 1—53 1—53 53—53 1—声音(即鹅嘟嘟、鹅嘟嘟 、鹅嘟鹅嘟 鹅嘟嘟)的谐音,有时也能模仿马的嘶鸣声借此烘托伴奏气氛。尖一般不作单独演奏,是加在打击乐中,在不同的锣鼓点中都可吹奏,演出时一般配置2到3把尖,以壮声色。“跑马”的演出始终保持着靠锣鼓及尖作为伴奏的传统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这种伴奏形式,开始出现锣鼓、尖加笛子弦乐器想糅合的伴奏形式。
“跑马灯” 又叫走马灯、串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在过去,跑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马灯是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据当涂县志艺文志部分记载,松塘采茶灯始于清代,乾隆16年的元宵节就有唱“采茶灯”的活动。据老一辈唱灯的陶家兴、夏其凤(已故)等健在时介绍,清末明初当涂松塘一带唱灯的风俗就十分盛行,演出排场就相当讲究,那时的演员们就是跟父辈学的了。据此推算,当涂松塘马灯至少也有200余年了,松塘据当涂距县城6公里,东北与藏汉村山水相连,西与白竹村、五星村毗邻,南与寺山村一水之隔。 全村总面积为1.84平方公里,总人口1210人,有耕地面积1427亩,山林面积为185亩,有可养水面820亩,劳动力687人,共辖11个自然村,依山傍水,半山半圩,过去,农民以从事农业为主兼以采摘野茶和卖茶为副业。采茶和赶毛驴贩茶等,民歌就是人们在长期的采茶贩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产生的。“采茶灯“最初演出的形式是演员手提点着蜡烛的纸扎花篮演唱“十二月采茶”背布袋贩茶等内容和表现其他一些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后来为增加演出时间和节目内容“马灯”、“狮子灯”等民间杂耍也相继被搬上舞台,由于舞台上“灯”的出现,原有节目渐被观众称为“唱灯”,又因演唱内容大多是反映人们采茶生活的故又叫“唱采茶灯”。随着玩“马灯”、“狮子灯”配锣鼓成为全国性的固定程式,松塘人也将锣鼓移植到了表演“贩茶”的节目中,如此一来,竟然发现更能将骑着毛驴贩茶归来的喜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于是也就有了“跑马的雏形”。为模拟毛驴的嘶鸣声又仿制了类似唢呐的尖,锣鼓中因为尖的融入,烘托的演出气氛更为浓烈。就这样“跑马”愈演愈火红愈演愈完善,这就是为什么要将“跑马”放在“采茶灯”的前面表演,作为开台节目的原因。
采茶灯”是盛行于南方诸省的一种民间歌舞。据考证,“采茶灯”的曲调最早是以江西于都的《采茶瑶》为母曲,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形成“采茶家族”,随着各个地区的采茶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区别,在不同的地区就冠以不同的称呼,如广西称“唱采茶”“采茶歌”“壮采茶”,江西称“茶篮灯”“灯歌”,湖南、湖北称“采茶”“茶歌”,福建、安徽称“采茶灯”。 “跑马”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经过了由简单到复合,继承与创新的演变过程,以致才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