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有意义与有活力的管理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与工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占据了我们大部分可支配的时间,而且在工作之余还牵动着我们的心绪。“偷得浮生半日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憧憬与渴望。忙与累,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但忙得高兴和忙得悲哀、累得愉悦和累得郁闷,则有天壤之别。若工作是单调而重复的、无意义的、瞎折腾的、压迫人的,那它就会危害我们的身心与生活,甚至使人类成为它的牺牲品。本尼斯在他的著作中,特别关注人类在现代组织生活中的疏离感与无意义。他以他独特的思考与方式,寻找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时代的烙印
  本尼斯在他的自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希特勒式的极权主义有着高度的警惕。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人的主体性获得极大的张扬,自由和人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纳粹主义的出现,使民主暴露出它的脆弱和无能。人类在战争的硝烟和灰烬中开始了反思。本尼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谈到二战的时代影响。他的民主理念、人文关怀是与此分不开的,并体现在他的新型组织理论和新型领导理论中。
  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官僚体系,在现实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有效性,使各类组织不得不采用它,使所有个人不得不适应它。但是,官僚制结构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今日的环境中更加显示出它的粗钝和呆板。它如同一片汪洋,个人的小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找不到存在的理由,找不到行驶的动力。个人如何同组织相融合,使人生与组织不再冲突,是当代社会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事关人类发展的大问题。本尼斯的新型组织理论和新型领导理论,就是在对旧有的官僚制结构及其领导范式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的理论是对旧有理论与管理模式的纠偏和改造,更加重视个人的成长,更加注重组织的活力。
  专制型的领导、英雄式的主宰,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人们下意识认可的社会治理方式。然而在告别英雄时代的今天,个人自主和组织支配的矛盾,自我实现和他人控制的矛盾,成为管理学必须正视的问题。本尼斯的领导学说,立足于对这种矛盾的破解,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他的具体观点或许可以商榷,而他的思路却体现了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个人与组织:如何平衡
  本尼斯的论述没有把组织与个人分裂开来。而是处处把组织与个人融为一体。“领导也是人”这句俗语,在本尼斯那里得到了反复透彻的论证。本尼斯有时候说得很绝对:领导力就是人格,成为一个领导者的过程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完整的人的过程。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信念、诚信、乐观、坚韧、勇气、宽容等品质,也是做人需要具备的品格。由此,他反驳了领袖是天生的天才论观点,强调领导人的后天习得性。
  本尼斯特别反对精英主义,他处处否认高高在上的领导观,多次强调领导力要遍及组织的各个层级。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领导者”,所以,领导的基本方式是授权。这并不否定领导人的主导作用,而是强调领导人的服务本质。领导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潜在的领导力,激发和锻炼组织成员的领导力,使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砺,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由此出发,本尼斯强调的组织是人的组织,从而彻底摧毁了把人当作组织工具的机械组织观。他主张的有机组织观,寻求的是以人为本的组织与个性独立的员工之双赢之道。
  本尼斯谈到了“组织人”这个概念。组织人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组织会抹杀人的个性,所谓组织人会失去自我。本尼斯认为,组织造成了人类在组织中的疏离感和无意义,然而组织也可以形成人类在组织中的活力和意义。二者的差别,全在于不同的管理和领导。如果说创意、创新、创造力乃至组织的发展是潺流的“清渠”,那么信任、协作、激励、授权、愿景就是源头的“活水”。“清渠”反映了组织的成就,而“活水”来自于个人的解放。发掘出“活水”源头离不开领导者。组织人的命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领导力的有无、强弱,也就是掌握在组织人自己手里。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逃避自由》一书中,曾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一种“个体化”过程,能够给现代社会带来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人类感到孤立、焦虑和无助。要使人实现自由但并不孤立,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则需一种积极自由。积极自由是一种“群体化”过程,是一种全面完整的人格的社会活动。本尼斯尽管不是心理学家,但他的新型组织理论与新型领导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同弗洛姆的积极自由相吻合。弗洛姆说:“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说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本尼斯对领导者的内心声音、个人标志的强调,正与弗罗姆异曲同工。但弗罗姆主张以计划经济来实现积极自由,反映出他的理论具有某些缺陷。本尼斯试图以区分管理和领导的方式来区分组织的规范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有意无意地“贬低”管理而“抬高”领导,可以看作是尝试走出弗罗姆缺陷的一种努力。但是,本尼斯对通过领导力的提升融合组织与个人论证较多,而对于如何融合管理与领导则论证不够。管理与领导如果不能很好融合,组织与个人的融合就依然存在某种障碍。
  人们加入组织并不是为了消灭自己,而是为了发展和成就自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尼斯的高明之处和深刻之处。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尼斯只是滥觞之一,还留下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讨。这不光是本尼斯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应予以考虑的现实问题,因为它事关现代人的命运与前景。
  
  内心羡慕刺猬的狐狸
  本尼斯在书中自称他是“一只内心羡慕狐狸的刺猬”。这个比喻来自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有一次伯林与朋友交谈,他的朋友给他讲了古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的一句诗: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于是,伯林在评价托尔斯泰的思想特征时,用此作喻,说刺猬式人物只在一个方面有深厚的知识,而狐狸式人物则兴趣广泛四面出击。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的、普遍的原则体系是刺猬;追逐互不关联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采纳了杂家式的多样化知识则是狐狸。本尼斯以此自喻,说明他虽然一直不懈地研究领导力,而兴趣与关注点是广泛多变的。他实际上对许多领域都感兴趣,如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正因为如此,使他能在著作中和课堂上广征博引,以生动、活泼、优美、形象的方式传达他的理论与观点。
  值得强调的是,本尼斯当教务长、当校长的经历,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把这一阶段看作学术事业的损失。如果没有切身经历,他就不可能对领导问题理解得那么透彻。正如他在二战中的战斗经历给他的研究留下了深深烙印一样,从事行政工作的实践,积累了他对组织和领导行为的感知。没有感知的理性会显得苍白,正如没有理性的感知会显得浅薄一样。如何把管理实践与理论研讨结合起来,本尼斯是一个出色的范例。
其他文献
12月18日,星期五,初冬的太阳懒懒地照在华北大平原上。位处河北徐水的大午农牧集团因为四年一届的董事会换届选举正陷入紧张而有序地忙碌。集团创始人、现任集团监事长一职的孙大午先生和他的妻子刘慧茹一道,坐在徐水中学二楼拐角阶梯教室的主席台上,详细见证了此次选举的全过程。当然,作为大午集团的拥有者,他的举手投足皆给了台下参加此次选举的661名职工代表以无尽的遐想。在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邻里相见、如桃花源
期刊
适当的激励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管理人员更是将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来使员工完成任务。然而,每一次的激励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怎样的激励最为有效?赫茨伯格在他的《再论如何激励员工》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证。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有效激励的线索。     “踢一脚”式的“激励”    现实中的管理者,往往不耐烦从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敲中寻找激励方式。对于如何使员工干活,也许有人会琢磨其中的道理,但
期刊
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一样”。一个企业能发展成为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一定是有它的成功之处,本案例中的博识通公司也不例外。为应对金融危机,博识通的解决之道是正确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博识通的全球组织体系是跨国公司的正常组织体系,无可厚非。纽约的全球总部—东京的亚洲区总部—上海的中国区总公司—北京的北方区公司—北方区临海分公司,看起来层级比较多,但并不能说是违背了组织
期刊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非常入境,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个典型跨国公司非常典型的执行力剥离的案例。  也许很多人会非常同情许晴,许晴确实有值得同情之处。但是,如果从职场原则的角度分析,许晴所遇一系列遭遇有是可以避免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吧。  职场原则一: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  负责任这里是指能够量化自己的工作。HR的工作是非常难量化的。  如果许晴作为一个招聘专员能够用量化的指标说明招
期刊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以下困境:金融风暴之下,招人出现困难,公司损失严重;HR部门肩扛重任,却不仅不合业务部门心意,无人喝彩;招聘专员地位低下,晋升期望成泡影。  稍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组织原则之“一层对一层负责”完全被漠视  案例没有写出这个故事的组织架构与业务特点,但是可以看到组织原则“一层对一层负责”在这个组织中完全被漠视了。案例里出现了十来个人物,而究竟是哪一层领导
期刊
本案例描述的实例,反映了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企业对人员晋升的管理;集团人力资源部对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管控管理;在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下,招聘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公司人才招聘渠道的选择与管理。  结合目前的经济环境,我们重点来谈谈案例中所反映的招聘渠道的问题。  在经济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招聘工作基本上都处于冻结状态,尽管也有一些企业仍在继续,但也会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大
期刊
本尼斯在管理学界久负盛名。他经历过二战战火的考验,从事过多年高校管理,在组织理论和领导理论方面有着丰富成果。他通过对官僚组织的批判,提出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临时组织,很早就引领着组织理论向有机模式转变。他对管理与领导的区分,已经成为学界的经典。他所说的“管理者正确的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几乎人人皆知。他对领导力的探讨,被人称为“开创了领导学这一学科”。领导活动中的愿景、沟通、定位和自我调整四大
期刊
资源基础观认为同时具备“有价值、稀有、无法模仿、不可替代”四个特征的资源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不凡业绩的源泉。动态能力(Helfat对动态能力的定义是“企业有目的地创造、拓展、变更它的资源基础的能力”)补充发展了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将竞争优势置于动态的环境背景下讨论。  Ambrosini、Brwman 和Collier在前人对动态能力构成及能力层级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能
期刊
栏目主编王圆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只要有管理的地方,就需要激励。激励,是管理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传统的激励理论一般针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需要较大的花费、偏重于对员工进行“道德苛责”。本期的三篇文章则提出了一些新思维:激励员工,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不起眼的员工可能引发巨大的问题;不花钱或少花钱也可以激励员工,而不是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激励员工的本钱;员工与组织之间是双向需要与双向忠诚
期刊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预言21世纪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激励问题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应当引起各界管理人士的特别关注。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因为知识工作者直接参与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对那些不直接参与创造企业核心价值的员工,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当今的学术界、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