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预习,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我们都经常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我觉得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首先要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程度也该有所不同。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全体学生提出基础预习要求,同时给一部分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了深一层次的预习要求,教给他们预习方法。
  2、指导学生预习时写批注,如有感想还可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这样,融入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3、预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质疑,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预习课文时,提出的问题越多,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越深。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通过默读与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见解,而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当然,也应该注意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切忌随意发问。这样,由于上课前已经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虑”,带着兴趣和疑问走进课堂,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激情导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愉悦并存的境界。这样的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满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魅力和诗意。
  三、合作交流,共同分享
  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过程,新课改为课堂教学的本质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主动交往、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过程,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应该是一种“零”距离交往。这种“零”距离不是一般意义的“亲密无间”,其实质是,尽可能的消除过去师生交往中存在的各种观念上、行动上的阻隔因素,达成一种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和谐态势,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课堂应该是以学为主,导学结合。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围绕学生的“学”开展活动,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要把教师的指导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活动主要以展示材料和铺路架桥为主,学生的活动则是全方位的探究活动。
  四、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鱼”和“授渔”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天壤之别。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授渔”的过程中,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负,教的功能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就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运用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为人做事的境界。
  五、课堂反馈练习,扎实有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成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课堂练习的巧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学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基石,也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试想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
期刊
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吸纳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处于纯被动接受状态,但如果不强化其参与意识,不能将主体自身与对象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那么主体就不可能积极调动其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者则对学习对象产生厌倦、排斥,最终放弃学习。  如何才能使学生增强
期刊
语文教学如何来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方名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真正思考,付出行动,进行高效语文教学的却为数不多。再加上,如今减负行动如春风化雨,四处开花。减负不减质口号的提出,让许多语文老师无所遁行,不得不面临减少作业,同时又担心提高不了课堂质量的矛盾心理。于是就出现了语文教学如何来教与学生作业如何来减的纠结与困惑。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减负,其实不仅仅是减少学生作业数量的负担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结论教学”现象。只重视知识传授,“缺失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不会阅读。  在运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回车二中“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段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自主探究,合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结束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就这个问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是这样回答的:  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  此说游离于问题之外,语焉不详,过于笼统。  《漫谈〈孔乙己〉的语言》中这样写: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期刊
新课标确立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确立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在班级授课中就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方法,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罗列如下:  一、以情动人,重在引导。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学科要充分挖掘人文精神,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播,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
期刊
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这是为什么?因为艺术能引发趣味,而出色的课堂教学,也常常 能做到不加督促,引发趣味。在我国古代,早就注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了。《礼记·学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音乐呢?  一、 内容求美,知识求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
期刊
事事有目标,目标是我们进军的方向,目标是万里长征的终端,有目标的指引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目标明确尤为必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学目标不现实,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目标过高过低都不行,目标过高教师急于求成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与图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