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结论教学”现象。只重视知识传授,“缺失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不会阅读。
  在运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回车二中“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段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再运用探究的成果,结合生活实际,解答初读时尚未解决的疑问和学习过程中新生成的疑问。这一方法体现在“三疑三探”教学流程的各环节。
  一、设疑自探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自学探究,尝试解答问题,充分享受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阅读过程要靠“问题”来引领。我们让学生自己设疑,师生共同梳理为“自学提纲”,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内容,自主阅读感悟,自主选择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学习。目的在于实现叶圣陶所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愿望。那么,怎样让“自学提纲”能够带动全文的解读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内容、思路、起承转合、语言形式等方面去发现问题。解读一篇课文的思路是:局部——整体——局部。老师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基础上,通过分析题目、开头、结尾以及关键性句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线索、主旨、结构、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利用对文章整体解读的成果去深入理解局部问题,或者难点问题。不同体裁的课文,提出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老师首先应该向学生明确各类课文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准确质疑。如记叙文要突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主要突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弄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小说主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语文规律,善于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来自主解读课文。
  二、解疑合探
  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方式展示和评价自主学习情况和解决疑难问题。首先让学生就不会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从各学习小组指定学困生到黑板上“展示”探究结果。“展示”完毕,指定各学习小组的中等生、优等生走上讲台,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评价就是让学生就各自的学习结果说出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其他学生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判断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找到学习结果错误的根源。学生充分探究之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来讲。这里说的“讲”,不能单纯理解为讲授,还应包括点拨和指导。指导学生会读抓关键性语句,并学会综合分析,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篇章结构。
  三、质疑再探
  这一环节是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再次进行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一般是学生质疑,师生互动解答。我认为,质疑再探是把学生再次引向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深思把认识引向深层的必要步骤。深思和质疑互为因果关系:唯深思才能提出问题,唯善于质疑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层。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深思质疑就是让学生经过这样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读书长进过程。
  在“三疑三探”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篇的感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在整体理解主旨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再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回味咀嚼、细心揣摩,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从浅层次达到了较深的层次。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总是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多次反复,理解逐渐深化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在这个表里反复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其他文献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2004年版的教材中,两篇文章是以一文两则的形式出现的,后分成两课。《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文精炼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
期刊
一、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  纵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父母之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
期刊
一位教育家曾如此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
期刊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
期刊
一、 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热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自然会淡泊名利,正确对待教学中的苦与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深情地面对教学任务。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投以亲切鼓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教师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教师语言的
期刊
众所周知,构成语言的两大要素是词汇和语法。最新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就已经大致会运用本国的基本语法了。这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母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放在词汇上,然而,长期以来,错别字多,汉字书写潦草难看,词汇贫乏却一直是广大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通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母语教学的根本规律: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没有把词语教学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
期刊
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基石,也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试想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
期刊
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吸纳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处于纯被动接受状态,但如果不强化其参与意识,不能将主体自身与对象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那么主体就不可能积极调动其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者则对学习对象产生厌倦、排斥,最终放弃学习。  如何才能使学生增强
期刊
语文教学如何来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方名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真正思考,付出行动,进行高效语文教学的却为数不多。再加上,如今减负行动如春风化雨,四处开花。减负不减质口号的提出,让许多语文老师无所遁行,不得不面临减少作业,同时又担心提高不了课堂质量的矛盾心理。于是就出现了语文教学如何来教与学生作业如何来减的纠结与困惑。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减负,其实不仅仅是减少学生作业数量的负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