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效课堂之强化主体意识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吸纳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处于纯被动接受状态,但如果不强化其参与意识,不能将主体自身与对象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那么主体就不可能积极调动其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者则对学习对象产生厌倦、排斥,最终放弃学习。
  如何才能使学生增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呢?首先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课堂上,学生一切都得听从教师,许多教师至今仍坚持这一点。这正是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明显差异。鉴于此,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提出一个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教师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总要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而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者教师来回答呢?这实际上就是呼吁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呼唤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对试探性的参与行为要及时而充分地给予鼓励,使行为的积极作用得到确定性认同,使之成为经常性的自觉行为。
  二、主体的自主调控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调控者,学生是被调控的对象。这是学生主体意识丧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怎么强化学生主体的调控意识呢?
  调控意识得以强化的第一点是学会选择。选择并不是盲目的,根据什么来选择学习对象、学习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授之以渔。只有学会了正确的选择,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只有学会了积极的选择,才会有满腔热情去对自己的选择进行理解、把握,并且使这种选择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结果,从而也养成了对选择负责的责任感。学会选择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减少学生智力上的重复投资。譬如同一类文体的文章总有许多相同的知识点,教师讲课时往往担心漏掉这漏掉那,于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进行重复劳动。实践表明,学生对已经熟悉的知识缺乏再投入的兴趣,其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新的内容上。所以让学生主动选择便大大减少重复性智力投资,语文课堂的高效才有可能。
  调控意识强化的另一点就是学会科学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程序的安排都依赖于教师。每一步干什么,下一步将会干什么,学生完全处于无知状态,换言之学生对其学习步骤缺乏前瞻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走一步进一步,而是走一步等一步: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等待老师提出下一个问题;听老师对课文分析了这一步,再等老师分析下一步。这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在当今课堂上大量存在,甚至被许多教师视为理所当然。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以为下列做法比较有效:一是教师先提出自己的课堂安排设想,让学生提出意见,做出修改,学生认可后实施;二是由学生先设计出一套程序,提交全班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安排,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实施。这一环节可在预习阶段交由学生完成。
  三、主体的深入钻研意识
  学生只有主动“钻”入到对象中,才有可能主动接受学习内容所带来的刺激,也才有可能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习。这种研习过程就是有意识地将对象同化于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对作品的认同,毫无疑问地带有其自身认知结构的种种因素,而这正是阅读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个正常现象。不同的是,主体认知意识愈强,对作品的理解就愈深切,主体认知结构的扩大和改变愈明显,这也正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语文课堂的高效就在于此。
  从上述三个方面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语文课堂无力、无序、无趣、低效乃至无效的被动局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其他文献
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需要在这个阶段夯实,信心需要在这个阶段树立,第一轮复习直接面向的是第一次模拟考试,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学生基本定型,所以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做的:第一,整块复习与常规复习相结合。第二,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第三,让学生明白复习任务,树立学生信心,争取更上一层楼。  第
期刊
对一个班级来说,学困生的存在并不奇怪,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在智商、学习环境、勤奋学习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在学习成绩上出现了差异。学困生往往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下课爱打闹,作业马虎,学生成绩提不上去,是班里的“老大难”。如何提高学困生生的成绩,使他们迎头赶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就自己曾尝试过的转化学困生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
期刊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2004年版的教材中,两篇文章是以一文两则的形式出现的,后分成两课。《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文精炼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
期刊
一、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  纵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父母之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
期刊
一位教育家曾如此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
期刊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
期刊
一、 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热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自然会淡泊名利,正确对待教学中的苦与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深情地面对教学任务。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投以亲切鼓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教师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教师语言的
期刊
众所周知,构成语言的两大要素是词汇和语法。最新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就已经大致会运用本国的基本语法了。这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母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放在词汇上,然而,长期以来,错别字多,汉字书写潦草难看,词汇贫乏却一直是广大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通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母语教学的根本规律: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没有把词语教学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
期刊
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基石,也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试想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