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情节手法带来的诗意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l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大多是对故事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的描写,很少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通过日常生活小细节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各种意象、意念、幻觉和下意识,却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充满感概,在她的小说中,让人感受到散文的随意、诗歌的空灵、寓言的哲理。本文将对凯瑟林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对其小说在淡化情节这一精湛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小说;情节淡化;写作手法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新西兰的女作家,她在14年的写作生涯中,写了88篇短篇小说,在她的笔下,有很多的写作技巧,经常通过象征、内心独白、视角转移等方法进行人物心理情感的描述。与普通的小说中由主人公的行为以及主人公周围人物发生的各种联系、行为、事件等来构成故事情节不同。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作品中,很少有日常生活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一些生活片段,而且这些片段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依托,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写一些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独有技巧的写作手法来打造一种独有的意境,使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独有的韵味和精致。
  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是真实生活情感的表现
  刚接触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不像传统短篇小说那样,有故事、有情节、有结局。以作品《在海湾》为例,《在海湾》由12个故事组成海湾清晨的种种景象,孩子们在海湾游戏、人们在海湾的场景......这些故事都是与生活相关,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故事也没有所谓的“结局”,但在阅读结束后,读者却会发现,作者描述的那些人、事、生活...都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渲染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在第5部中,则显现出生活的浪漫;第7部分则是让人感受着着亲情的温暖;而在12部分中,则是充满了化不开的忧伤......这正是这些对生活的描述,激发了读者内心的真实感情,让读者也从中以发现美的能力。《在海湾》中没有传统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结局,曼斯菲尔德非常反对那种只为了吸引读者而故意安排不合乎生活真实的所谓的情节,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对情节非常淡化,比如在《在海湾》整篇小说中对事件情节与行为情节都非常淡化;主要把笔放在了人物心理上。这也是20世纪小说的重要倾向:创作的主体由人物行为转向人物心理,行为和故事并非揭示人物心理与个性的唯一手段与途径,简单的行为表现出事情的表象,而内心活动和情感才是本质。在她的作品中,通过心理活动和情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人觉得自然而然,这就是生活,人们总认为她并非小说家,而是生活实情的讲述者(truth-teller)。对情节的淡化处理使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清新自然的颠覆传统情节处理手法的散文化笔法。
  二、作品中片段的叙述充满了意境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有着西方文坛上20世纪前半叶出现的“意图小说”的明显特征,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人物意念和境界的描写,淡化情节和对人物的描写,像诗歌或散文一样,有着多层意义,有着隐晦的象征和隐喻,这些象征和隐喻勾画出小说深远复杂的意境。如在《蒂勒尔街的春天》中,碧空如洗的早晨,紧紧关闭的百叶窗,摇篮中熟睡的婴儿,引吭高歌的金丝雀,招摇过市的马拉货车,进进出出的面包店小伙计,象个硕大贝壳一样的面包筐,夜里下过雨的街,路面的积水,干燥的人行道……这些场景周而复始,都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却构成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春天最为真实朴素的一面,让人真正从中体会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风轻云淡的片段描写是一种散文化的写作手法,从片段描述中营造了现实和非现实相混杂的境界,单独阅读,好像每一段都与主题无关,但去掉任何一段,作品都变得没有吸引力。又如,在《在海湾》中第6部分和第10部分来看,描述的是琳达在花园的一个片断,以散文笔法来叙述琳达浮般的心绪让人觉得每一瓣花的开落都融入琳达的心绪,用琳达对花园的叙述来表达琳达内心与自我,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朴素但不直白,清淡又别有深意,让人觉得虽然希望渺茫但却不会觉得绝望。
  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充满了联想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没有故事情节,推动着小说发展的则是给读者自由的联想,在她的作品中,一般会通过对记忆、感觉或者想象来引起读者联想,如:在《序曲》中琳达在起床后看到墙上的罂粟花的时候,她用手指顺着花的线条画着,觉得花好像活了一样,甚至觉得花梗变得像醋栗皮的花梗,花瓣变得滑粘粘的,也字也变得粗糙,而花蕾则变得“紧绷绷,光溜溜”,接下来她又继续想到,好多东西都会像这样变活的.......不难发现这一段通过琳达的记忆、感觉和想象对读者进行着意识活动的支配,通过想象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从她醒来,想象着丈夫拉起窗帘,然后感觉到光线刺眼,然后觉得罂粟花活了过来......通过琳达的直线联想,让人体会到她的飘忽不定,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对她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的情节和故事,就让人体会到琳达对生活的无奈。又如,在作品《起风了》一文中,作者用大段的文字对进行关于“风”引起的联想进行描述,让人物所有的联想都是因“风”而起,因“风”而止,让人觉得时刻与“风”同在,就如小说里面写的:她听到风声,觉得害怕,于是环顾屋内物品,觉得屋里的东西就像外面的天空一样吓人,然后又写道弟弟邀请她去海湾.....全文通过人物的图形记忆和想象,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忐忑的心理,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她的漂浮不定。时刻充满想象和联想,这也是曼斯菲尔德作品能抛开故事情节但故事内容一样可以水到渠成的发展的关键手笔。
  四、充满了幻想和梦幻,通过人物幻想,强化主题、设置悬念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在关键时刻都会产生幻觉,如《求职女》《在港湾》《幸福》《序曲》......通过幻觉,让人物达到顿悟,如在《时髦婚姻》中丈夫思妻心切,然后就感觉到天空、飞鸟、河水都在呼喊:“伊莎贝尔”,通过外部环境与心理塑造写出来的幻觉,让读者觉得这是必然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在这文中,伊莎贝尔的幻觉描写也非常精彩。伊莎贝尔在发现时髦朋友的自私无聊后,她觉得屋子里所有的家具都在冷冷看着她,好像看出了她是一个浅薄、招摇、虚荣的女人,这样的幻觉瞬间就让读者明白,其实伊莎贝尔她自己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她很清醒,她自己装成一个时髦、对家庭和丈夫漫不经心的人,在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读者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快感,这一幻想的加入,把伊莎贝尔的矛盾心理尽显,让人体会到当时的社会,少妇想要背叛传统家庭生活却又不敢走得太远的忐忑心情,在结尾部分加入幻觉部分,不仅仅成功引起了读者的悬念,还很好的强化了主题,使读者畅快淋漓。
  综上所述,曼斯菲尔德小说以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引发我们找到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如纳里曼·霍马斯基在谈到曼斯菲尔德小说时说道:“千家万户日复一日地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已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这些我们视而不见的事物,在我们的意识中就像浮尘在空气中漂动。只当从缝隙中射进一线阳光,照亮那薄薄的一片,我们才意识到浮尘的存在。”曼斯菲尔德通过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用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凸显出了一种生活的美,因此对20世纪的西方文坛来说,曼斯菲尔德开拓了经久不衰的小说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晗.凯瑟琳.曼斯菲尔短篇小说意识流技巧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3):80-83.
  [2]顾翼梅.隐在平淡下的浓烈—从《幸福》看曼斯菲尔德的写作手法[J].长治学院学报,2005,22(4):40-42.
  [3]徐晗.试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情节淡化特征[J].飞天,2012(2):32-33.
其他文献
“青砖黛瓦,故景如旧。草木无情,不解凡忧....”耳边又响起熟悉的音乐,含蓄深刻,恍若又看到記忆深处的梅郎踏雪而归。  霁月清风,琅琊榜首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得麒麟才子者得天下。”剧的开幕,即对主角梅长苏有了如此高的评价。梅长苏,江左盟宗主,琅琊十大公子榜榜首。一袭灰白长袍,长身玉立的清秀模样。却化名苏哲,以一介白衣的普通身份,进入帝都,故事便
期刊
秀逗情人 节求爱
期刊
当寝室来了一个美女    想象一下,恶狼们围着一头小绵羊时那是啥情形……  某日,C同学不知怎么躲过公寓门卫的法眼,竟然把他一美女同学带到寝室来玩了。在确认了C和该美女无啥暧昧关系后,众人都想得到该美女的联系方式,请看俺们室友们的众生相  A同学:平日里一脸正经的他立刻变得很猥亵,平日里见着女生说话都结巴的他这次见有这么多人撑着,立刻打开电脑开QQ,然后一脸期待地对着人家美女说:“请问美女有没QQ
期刊
摘要:《复活》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产生于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剧变,他的心灵辩证法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部小说里,托尔斯泰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19世纪末期俄国优秀贵族男子的形象,单纯——堕落——复苏,聂赫留朵夫的一生鲜活地为读者展示了“复活”这一主题。但在“复活”的过程中,却充满了矛盾。救赎亦或是自我救
期刊
与众不同的求爱和回复    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小伙子给他的一位同班女同学发了一封求爱信,这封信是用问答的方式写的。  亲爱的拉什米:  请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分值分别为(a)10分,(b)5分,(c)3分  1)无论我什么时候走进教室,你的眼光总是落在我的身上,这是因为:  (a)你一直暗自爱着我  (b)情不自禁想看我  (c)真的吗?是这样吗?  2)每当教授讲了一个笑话,你总是转过头来对我一笑,
期刊
17世纪,西方歌剧在意大利诞生;直到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背景下,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本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并逐渐产生了“中西合璧”式的中国新歌剧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大量不同种类的歌剧作品,如:《小二黑结婚》、《红珊瑚》、《刘三姐》,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他们都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加入西方歌剧元素,其中也有中国戏曲板腔
期刊
摘要:《太阳来的十秒钟》和《消失的爱人》分别是当代英美作家拉塞尔·塞林·琼斯和吉莉安·弗琳的代表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深度的社会现实关照。本文拟從伦理批判角度对这两部作品在“情”与“法”上的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揭示当下文学作品中“情”与“法”呈现的颠覆性表现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伦理批判,旨在引起文学伦理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情”与“法”; 颠覆;文学伦理;伦理批判  文学伦理作
期刊
寒冬过后,山上的檵藜漆花刚含苞,母亲挺不下来,病了,她在一个黎明前逝世了。父亲尚未平反,我也被地方造反派冠之以“具有纵火劣迹”而在部队汽车训练队中被迫退伍。第二年父亲官复原职,我也考上了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县城四五公里的嶂屏村当中学教师。嶂屏嶂屏,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三面峰峦叠翠,一面朝向楠溪江。嶂屏中学共五六个教师,一百来个农村学生。学生全部通学,教师也全不住校都步行上下班。中饭时
期刊
摘要:《沉沦》和《芝加哥之死》分别为郁达夫与白先勇的短篇小说。它们都是留学生文学的重要作品,都聚焦于留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同时呈现出相异的大环境特征和具体肌理。本文将从他者目光的冰冷、性与爱的无依、文化与价值的失根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论述,试图探究这两部作品中“零余”与“零落”之深层内核。  关键词:自我认同;留学生文学;零余者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曾出现五四时期新青年留学热潮以及五六十年代台
期刊
摘要:废名的《桥》其言语晦涩耐读,渲染故事的手法新奇——使得读者始终与书中人物情境始终保持着某种距离,本文旨从语言营造出的意念世界中的具象,陌生化语言带来新奇的美学感知以及断片化语言结构三个方面入手,展现其“废名私人化语言”所带来的雾里看花般的“距离美学”。  关键词:具象;陌生化语言;隐喻;私人化语言;断片化结构  “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废名自言如此,读过《桥》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