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理发师这门手艺并不局限于理发,它是多种卑下的职业的缩影。只是时过境迁,快乐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费加罗现在再也不能一个人干几家的事了,工匠需要专业,也造成了分工,这样,更多的工匠才有出头之日。
匠,《说文解字》:“匠,木工也。”从字形上来看,边旁部首是“匚”,指的是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指的就是斧子。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谁是木工的老祖宗呢?《搜神记》里讲的是“赤将子舆”,是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至尧时,为木工,还能随风雨上天入地,后来有人看到他经常在市场上贩卖系箭的丝绳,所以人们也称他为“缴父”。《搜神记》后一篇讲的是“宁封子”,传说他是黄帝手下专事陶器制作的官员,有神仙教给他自由出入窑场的方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却给烧死了。
这些,都可以算是工匠的老祖宗。只是,远古神话虚无缥缈,几段文字记载寥寥几笔,无从考证,不知真假,所以给收在《搜神记》中,只能作为神话来看。要说起靠谱一点的,还得说是木匠门现在拜的这位祖师爷。
你听说过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吗?没错,班门,指的就是鲁班门前。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现在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之后,鲁班在民用工业方面就开始了发明创造的大神历程。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那是木工及钳工常用的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也叫矩或鲁班尺。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木工师傅要画方画圆,丈量门、窗的尺寸,都要借助于工具,这个工具,在古代,就是鲁班发明的直尺曲尺。直尺,出现较晚,是在曲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鲁班尺构造简单的、功用多样,有了这种得心应手的工具,木匠乃如虎添翼,可以打造各种各样漂亮的家具。你想想,生活中,没有尺子,特别对于设计师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特别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都要感谢鲁班这位祖师爷赏饭吃,也就有了中国建筑业协会的“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奖励中国建筑中的优秀工程,以鲁班的名义。
还有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发明家一栏,也填着鲁班的名字,现在看来,可能更多是传说,把众多发明都安到鲁班这样一个符号化的半神话人物身上了。《七十二朝人物演义》这样写他:“称他为鲁班,呼他一声公输子。只因他技艺出神,故此尊称他的。幼时颇曾读书,为人最孝,技艺精通,机关具备。大则殿阁楼台桥梁,小则船车器皿,一经其手无不出妙入神,至今数千百年之后,天下木匠皆奉他为先师。凡有大兴工作,其精灵无不来降焉。后人有诗赞道:雕镂虽末技,还逐锦心生。制作千秋在,从来谁与京。”
这样,到了明代,就有了《鲁班经》,称经,那就是这个行业的标准。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等等,实际的编者是明代人午荣,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的《鲁班营造法式》,实际上是木工行当的历史总结,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融汇贯通于此,就是在现在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手工业门类甚多,鲁班偏重于木工,不可能把所有的手艺活都包圆了。
比如铁匠的祖师爷就不是鲁班,而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老子李耳。很奇怪,老君什么时候打过铁呢?莫非和他的炼丹炉有关?
一般是这样认为的,老君炼丹的同时,把铁顺手也给打了,连带着还把补锅匠、窑匠、金银业的祖师头衔全都拿下。只是后来又敷衍出一些具体的传说,比如说老君骑青牛出游,路经“伏牛山”,见这里风光秀丽,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就在这里隐居下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附近野人峰上的野人常常过来侵扰他修道,青牛就在高一点的地方为他放哨,这个地方就叫“青牛洞”。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完全彻底解决野人的侵扰,老君想出一招:冶炼铁器。而他所在洞穴,就叫“打铁洞”。想来,老君帮助二郎真君打败孙悟空的“金刚琢”就是这么来的吧?那老君不仅仙风道骨,还能甩开膀子挥汗如雨,果然是能文能武,全才。
打败那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都不费吹灰之力,小小的野人,也敢来侵扰老君,岂非太自不量力了?传说就是传说,看来八成是瞎掰的。
可是,没成想,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地考古部门在打铁洞里发现了残余的铁渣铁屑!老百姓说那就是老子当年打铁的遗物。这就奇了,怎么是传说还有实证的吗?你考证一个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试试?这样的话,说明传说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还是有点蛛丝马迹,只是这蛛丝马迹,和太上老君恐怕关系不大,这是中国远古时期铁器时代的先民在这里冶炼铁器的一点点遗存,说起来,还是要感谢这样口口相传的传说,没有它们,怎么会牵扯出一段小小洞穴中的历史过往呢?
战国时的孙膑被奉为皮匠的祖师,鞭炮业的祖师是唐代的李畋、制笔祖师蒙恬……还有裁缝业的祖师黄帝、酿酒业的祖师杜康、印刷业的祖师仓颉、中医的祖师扁鹊、梨园行的祖师唐玄宗李隆基……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部分,都是从传说演变而来。是不是都是无稽之谈?是不是和伏牛山打铁洞一样无风不起浪?《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可能还真有这么个人。 如果没有酒,我们的日子会多么乏味?可是有了酒,又会闹出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武松三碗不过冈、宋江酒后浔阳楼题反诗、高晓松酒驾入狱6个月……都是酒的魔力在作怪。所以《尚书·周书》中就有一篇《酒诰》,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
在“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一句之后,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民间奉杜康为制酒业的祖师爷,还是有所依据。传说杜康又名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说文解字》还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 ”按照许慎的说法,那么杜康不仅造了酒,还发明了扫帚和簸箕,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发明家啊。
现在各大秀场上的fashion造型师,动不动就要以大师相称,个个都是呼风唤雨的大拿,以前,可有这么风光?捯饬头发的,以前也就是个手艺人,朴素的叫法叫理发师,或者叫剃头匠。
理发这门手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令人心醉神迷。
中国人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吕洞宾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是唐代人。那是相当晚近的事,人类真的到公元796年之后才知道理发?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是个瘌痢头,他登基之后,凡有剃头匠被召进宫去,就没有活着从宫里出来的。剃头时一痛,朱元璋一怒就把剃头匠给杀了,这事被吕洞宾知道后。他就变为剃头匠,应诏进宫。说来也奇怪,吕洞宾用那宝剑变的剃刀给朱元璋剃头,即使碰著他头上的瘌痢疮也不感到痛,反而凉嗖嗖地,感到快活。从此以后凡有剃头匠给他剃头,他的瘌痢疮就不再感到痛了。这样本来没有人敢学剃头的,后来学的人就多起来了,剃头业也便一日日兴旺发达。
一个唐代的道士给明代开国皇帝去剃头,你觉得靠谱吗?明显属于神话传说了,不足为据。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全球,就会发现,西方人对于理发有更明确的记载。我们读《圣经》,在《圣经》时代,就有理发师,只是那时候,理发时脸和胡子都要刮。《旧约·以西结书》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导,显然与时代一致:“人子啊,你要拿一把快刀,当作剃头刀,用这刀剃你的头发和你的胡须,用天平将须发平分。”当然,现代社会剃胡子的要求已有所不同,这表明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
公元前454年左右,理发已经传到了罗马。那时,理发师首要的任务是闯出名声,在此之前,挑剔的顾客总是吹毛求疵。而在当时,理发师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新闻的传播媒介。因此,理发师还被视为原始的“报纸”。是现在所有传媒业的老祖宗,以此来看,现在所有的记者都应该对他们尊称一声祖师爷呢。
理发师被贺拉斯称之为“对那些历史细节(包括家庭和国家)了解得最为准确、最为见多识广的人。”《美国百科全书》这样写:“当外地的理发师进入罗马,他们很快就声名狼藉,他们的店铺成为了懒汉和饶舌者的乐园。”《钱伯斯百科全书》则说,理发师“因他们的多嘴多舌和热情的服务而出名,凡是顾客都必须把自己交到他们的手上”,这本书说雅典和罗马的理发店是懒汉和嚼舌头的人的聚集地。
这些手艺人的消息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从一位顾客那儿听到的事,他就会向下一位顾客吐露,从而保持话题的源源不绝。虽然这还要取决于他的个人爱好,文学、艺术、音乐还是科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对世界大事非常熟悉的人。无论谁想要听小道消息,他们只要去理发店就可以了。现在我们不知道,这种服务是否得到了酬劳,可能它只是职业的附属品,理发师从各种各样的顾客那儿收集信息,然后又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传播出去。
而我们发现:这门手艺中收集信息的职责仅仅是它纷繁芜杂的义务中的一小部分。《美国百科全书》还说,在过去,理发师还是一位略通医术的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当时的作家是这么定义理发师的:“他们是外科医生的双胞胎兄弟,内科医生的堂兄弟姐妹,忏悔者的教区牧师,大臣的代言人”,这就是说,“外科手术和刮胡子有关”,理发师给伤者敷药、放血,也做其他的外科手术。他们常常被称之为“理发师医生”,爱德华四世甚至在1461年将它们合并成了一种职业,成为当时能做外科手术的唯一人选。
我们现在去理发店,都会看到门口一个旋转的三色柱。你知道那是做什么的?
现代理发店的标志就源于外科手术,螺旋形的飘带或“窄饰带”绕着一根杆子旋转,这象征着手上止血的绷带。以前挂在杆子上的盆子是接血的容器,此外我们也知道,它们是为做手术或把水蛭放到感染的部位去而准备的。
除此之外,《大英百科全书》还说理发师有时候还精通乐器:“除了作为新闻集散地的吸引力,鲁特琴、维奥尔六弦提琴以及其他的乐器也被用来娱乐等待的顾客。”你想想看,在你理发的同时,居然还有人拉着小提琴,现在在高级餐厅都未必能享受到的,当年在理发店居然有这样的服务!他们认为这种风俗习惯当然是有益的,因为音乐无疑能使那位勇敢的顾客或“患者”放松紧张的神经,从而采取一种“椅子中的消费者”的态度,把身体控制权拱手交给那位手艺人。
历史上,理发师这门手艺并不局限于理发,它是多种卑下的职业的缩影。只是时过境迁,快乐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费加罗现在再也不能一个人干几家的事了,工匠需要专业,也造成了分工,这样,更多的工匠才有出头之日。
匠,《说文解字》:“匠,木工也。”从字形上来看,边旁部首是“匚”,指的是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指的就是斧子。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谁是木工的老祖宗呢?《搜神记》里讲的是“赤将子舆”,是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至尧时,为木工,还能随风雨上天入地,后来有人看到他经常在市场上贩卖系箭的丝绳,所以人们也称他为“缴父”。《搜神记》后一篇讲的是“宁封子”,传说他是黄帝手下专事陶器制作的官员,有神仙教给他自由出入窑场的方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却给烧死了。
这些,都可以算是工匠的老祖宗。只是,远古神话虚无缥缈,几段文字记载寥寥几笔,无从考证,不知真假,所以给收在《搜神记》中,只能作为神话来看。要说起靠谱一点的,还得说是木匠门现在拜的这位祖师爷。
你听说过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吗?没错,班门,指的就是鲁班门前。
鲁班与《鲁班经》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现在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之后,鲁班在民用工业方面就开始了发明创造的大神历程。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那是木工及钳工常用的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也叫矩或鲁班尺。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木工师傅要画方画圆,丈量门、窗的尺寸,都要借助于工具,这个工具,在古代,就是鲁班发明的直尺曲尺。直尺,出现较晚,是在曲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鲁班尺构造简单的、功用多样,有了这种得心应手的工具,木匠乃如虎添翼,可以打造各种各样漂亮的家具。你想想,生活中,没有尺子,特别对于设计师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特别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都要感谢鲁班这位祖师爷赏饭吃,也就有了中国建筑业协会的“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奖励中国建筑中的优秀工程,以鲁班的名义。
还有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发明家一栏,也填着鲁班的名字,现在看来,可能更多是传说,把众多发明都安到鲁班这样一个符号化的半神话人物身上了。《七十二朝人物演义》这样写他:“称他为鲁班,呼他一声公输子。只因他技艺出神,故此尊称他的。幼时颇曾读书,为人最孝,技艺精通,机关具备。大则殿阁楼台桥梁,小则船车器皿,一经其手无不出妙入神,至今数千百年之后,天下木匠皆奉他为先师。凡有大兴工作,其精灵无不来降焉。后人有诗赞道:雕镂虽末技,还逐锦心生。制作千秋在,从来谁与京。”
这样,到了明代,就有了《鲁班经》,称经,那就是这个行业的标准。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等等,实际的编者是明代人午荣,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的《鲁班营造法式》,实际上是木工行当的历史总结,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融汇贯通于此,就是在现在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各行各业的祖师爷
手工业门类甚多,鲁班偏重于木工,不可能把所有的手艺活都包圆了。
比如铁匠的祖师爷就不是鲁班,而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老子李耳。很奇怪,老君什么时候打过铁呢?莫非和他的炼丹炉有关?
一般是这样认为的,老君炼丹的同时,把铁顺手也给打了,连带着还把补锅匠、窑匠、金银业的祖师头衔全都拿下。只是后来又敷衍出一些具体的传说,比如说老君骑青牛出游,路经“伏牛山”,见这里风光秀丽,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就在这里隐居下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附近野人峰上的野人常常过来侵扰他修道,青牛就在高一点的地方为他放哨,这个地方就叫“青牛洞”。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完全彻底解决野人的侵扰,老君想出一招:冶炼铁器。而他所在洞穴,就叫“打铁洞”。想来,老君帮助二郎真君打败孙悟空的“金刚琢”就是这么来的吧?那老君不仅仙风道骨,还能甩开膀子挥汗如雨,果然是能文能武,全才。
打败那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都不费吹灰之力,小小的野人,也敢来侵扰老君,岂非太自不量力了?传说就是传说,看来八成是瞎掰的。
可是,没成想,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地考古部门在打铁洞里发现了残余的铁渣铁屑!老百姓说那就是老子当年打铁的遗物。这就奇了,怎么是传说还有实证的吗?你考证一个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试试?这样的话,说明传说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还是有点蛛丝马迹,只是这蛛丝马迹,和太上老君恐怕关系不大,这是中国远古时期铁器时代的先民在这里冶炼铁器的一点点遗存,说起来,还是要感谢这样口口相传的传说,没有它们,怎么会牵扯出一段小小洞穴中的历史过往呢?
战国时的孙膑被奉为皮匠的祖师,鞭炮业的祖师是唐代的李畋、制笔祖师蒙恬……还有裁缝业的祖师黄帝、酿酒业的祖师杜康、印刷业的祖师仓颉、中医的祖师扁鹊、梨园行的祖师唐玄宗李隆基……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部分,都是从传说演变而来。是不是都是无稽之谈?是不是和伏牛山打铁洞一样无风不起浪?《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可能还真有这么个人。 如果没有酒,我们的日子会多么乏味?可是有了酒,又会闹出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武松三碗不过冈、宋江酒后浔阳楼题反诗、高晓松酒驾入狱6个月……都是酒的魔力在作怪。所以《尚书·周书》中就有一篇《酒诰》,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
在“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一句之后,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民间奉杜康为制酒业的祖师爷,还是有所依据。传说杜康又名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说文解字》还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 ”按照许慎的说法,那么杜康不仅造了酒,还发明了扫帚和簸箕,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发明家啊。
多才多艺的理发师
现在各大秀场上的fashion造型师,动不动就要以大师相称,个个都是呼风唤雨的大拿,以前,可有这么风光?捯饬头发的,以前也就是个手艺人,朴素的叫法叫理发师,或者叫剃头匠。
理发这门手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令人心醉神迷。
中国人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吕洞宾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是唐代人。那是相当晚近的事,人类真的到公元796年之后才知道理发?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是个瘌痢头,他登基之后,凡有剃头匠被召进宫去,就没有活着从宫里出来的。剃头时一痛,朱元璋一怒就把剃头匠给杀了,这事被吕洞宾知道后。他就变为剃头匠,应诏进宫。说来也奇怪,吕洞宾用那宝剑变的剃刀给朱元璋剃头,即使碰著他头上的瘌痢疮也不感到痛,反而凉嗖嗖地,感到快活。从此以后凡有剃头匠给他剃头,他的瘌痢疮就不再感到痛了。这样本来没有人敢学剃头的,后来学的人就多起来了,剃头业也便一日日兴旺发达。
一个唐代的道士给明代开国皇帝去剃头,你觉得靠谱吗?明显属于神话传说了,不足为据。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全球,就会发现,西方人对于理发有更明确的记载。我们读《圣经》,在《圣经》时代,就有理发师,只是那时候,理发时脸和胡子都要刮。《旧约·以西结书》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导,显然与时代一致:“人子啊,你要拿一把快刀,当作剃头刀,用这刀剃你的头发和你的胡须,用天平将须发平分。”当然,现代社会剃胡子的要求已有所不同,这表明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
公元前454年左右,理发已经传到了罗马。那时,理发师首要的任务是闯出名声,在此之前,挑剔的顾客总是吹毛求疵。而在当时,理发师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新闻的传播媒介。因此,理发师还被视为原始的“报纸”。是现在所有传媒业的老祖宗,以此来看,现在所有的记者都应该对他们尊称一声祖师爷呢。
理发师被贺拉斯称之为“对那些历史细节(包括家庭和国家)了解得最为准确、最为见多识广的人。”《美国百科全书》这样写:“当外地的理发师进入罗马,他们很快就声名狼藉,他们的店铺成为了懒汉和饶舌者的乐园。”《钱伯斯百科全书》则说,理发师“因他们的多嘴多舌和热情的服务而出名,凡是顾客都必须把自己交到他们的手上”,这本书说雅典和罗马的理发店是懒汉和嚼舌头的人的聚集地。
这些手艺人的消息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从一位顾客那儿听到的事,他就会向下一位顾客吐露,从而保持话题的源源不绝。虽然这还要取决于他的个人爱好,文学、艺术、音乐还是科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对世界大事非常熟悉的人。无论谁想要听小道消息,他们只要去理发店就可以了。现在我们不知道,这种服务是否得到了酬劳,可能它只是职业的附属品,理发师从各种各样的顾客那儿收集信息,然后又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传播出去。
而我们发现:这门手艺中收集信息的职责仅仅是它纷繁芜杂的义务中的一小部分。《美国百科全书》还说,在过去,理发师还是一位略通医术的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当时的作家是这么定义理发师的:“他们是外科医生的双胞胎兄弟,内科医生的堂兄弟姐妹,忏悔者的教区牧师,大臣的代言人”,这就是说,“外科手术和刮胡子有关”,理发师给伤者敷药、放血,也做其他的外科手术。他们常常被称之为“理发师医生”,爱德华四世甚至在1461年将它们合并成了一种职业,成为当时能做外科手术的唯一人选。
我们现在去理发店,都会看到门口一个旋转的三色柱。你知道那是做什么的?
现代理发店的标志就源于外科手术,螺旋形的飘带或“窄饰带”绕着一根杆子旋转,这象征着手上止血的绷带。以前挂在杆子上的盆子是接血的容器,此外我们也知道,它们是为做手术或把水蛭放到感染的部位去而准备的。
除此之外,《大英百科全书》还说理发师有时候还精通乐器:“除了作为新闻集散地的吸引力,鲁特琴、维奥尔六弦提琴以及其他的乐器也被用来娱乐等待的顾客。”你想想看,在你理发的同时,居然还有人拉着小提琴,现在在高级餐厅都未必能享受到的,当年在理发店居然有这样的服务!他们认为这种风俗习惯当然是有益的,因为音乐无疑能使那位勇敢的顾客或“患者”放松紧张的神经,从而采取一种“椅子中的消费者”的态度,把身体控制权拱手交给那位手艺人。
历史上,理发师这门手艺并不局限于理发,它是多种卑下的职业的缩影。只是时过境迁,快乐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费加罗现在再也不能一个人干几家的事了,工匠需要专业,也造成了分工,这样,更多的工匠才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