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人听闻的真相颠覆三观的历史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ing198198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753年(乾隆十八年),苏禄(菲律宾)“老苏丹”上《请奉纳版图表文》,请求将本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图,这是因为苏禄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强弱不敌,希望依托中国,寻求庇护。但此时乾隆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岸线以外并无兴趣,甚至认为华侨都是“汉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杀死华侨对中国有利。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他显然不会对纯属“外人”的苏禄请求有丝毫积极回应。苏禄希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请求最终被婉言谢绝,但双方的“藩属”关系依旧维持。
   2.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娶,女子十三岁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
   3.齐白石27岁那年正式从师,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据记载,他一生只间断过三次:第一次是他6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七天七夜昏迷不醒;第二次是他64岁那年,他的母亲辞世,由于过分悲恸,几天不能画画;第三次是他95岁时,也是因生病而辍笔。而这三次加起来也仅仅一个月。
   4.西安事变开始之后,张学良见蒋介石表示抗日了,就以为目的达到,其他的并没有多想,所以准备放了老蒋。而杨虎城则深谋远虑,他深知蒋介石对此事决不会善罢甘休,如放蒋介石回去,以后自身恐怕难保,所以杨虎城主张杀蒋介石。据说当时杨虎城已经把枪口顶到蒋介石的头上了,但张学良从中阻拦,使杨虎城没能如愿,这也是蒋介石后来为什么要杀杨虎城的原因之一。
   5.魏晋时期,男人必须长得像美女才会被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是美男标准。因此,大家拼命向“伪娘”线路上走。贵族士子们,几乎人人镜子不离身,每天打粉,涂口红、喷香水,到了不化妆就不见人的地步。当时著名的伪娘有:玄学大师何晏、文学家曹植、潘安、书法家王羲之!
   6.韩复榘喜欢出巡,美其名曰“视察民间疾苦”,却是走到哪里杀到哪里。有一次,他到临沂县视察,碰到一件两姓相互仇杀的案子:唐姓一家在1925年时被王姓杀死六口人,五年之后唐家复仇,杀死王家七口人。一了解才知道,鲁南民风强悍,打官司又要花费许多钱,所以有事通常都是自家采取直接行动,并不报官。韩复榘得知后大为震怒,随即下令传来王、唐两家人,然后问姓唐的全家还有多少人。
   唐家人回答说:“家里有十一口人,年纪最大的84岁,最小的12岁。”韩复榘听完毫不思索地命令道:“把唐姓全家十一口人全部抓起来,一律枪毙!”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临沂县长便提醒韩复榘说:“王家也杀了人。”韩复榘说:“民国十四年我没有来山东做主席,当时的事我不管;民国十九年我做了山东省主席,姓唐的还敢乱杀人,那怎么成!你不要多说话!”吓得县长不敢作声了。
   韩复榘的顾问张联升看不下去,就在一旁劝韩复榘说:“请主席把那个84岁的老头子放了吧。”韩复榘摇头表示:“留着他一个也会哭死的,还是一齐杀掉了好。”于是唐姓一家老小十一口人全部被杀光。
   7.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前兆:“1.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2.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3.问题到了严重的程度之后,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曾国藩死后40年,大清朝终于灰飞烟灭。
   8.明末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进京后向他们追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搜出来7000万两。
   9.三菱集团的前身——龟山社,其最初的创始资金是坂本龙马靠把小弟丢给女富豪当男宠借来的,那个小弟就是后来打败清国废除日本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名臣陆奥宗光。
   10.吴佩孚自负风流,认为自己和其他大老粗军阀颇有不同。他打仗讲究奇门遁甲之术,花大力气研究术数和阴阳造化的学问。因此他打仗时,一定要择良辰吉日才行事。
   吴佩孚有一套理论,就是云在何处,雾生何方,敌人就在哪里,便在哪一方位布置重兵。此事在军中广为流传,有人不无戏谑地说:“吴佩孚用兵——看天!”
   吴佩孚不只看天,还信神。他极为崇拜关羽、岳飞等将领,军中常年供着关羽的像,遇到事情不能决断之时,就磕头请关帝爷给他出主意。他自负儒将风流,不喜欢穿军服,经常穿着袍服,戴着冠带,左右各立一个童子,一人捧剑,一人捧琴,大有诸葛亮再世的风采。
   11.魏晋风范,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迷人。这帮文人不穿衣服,是因为他们天天炼丹药,吃丹药,体温比常人高、皮肤比常人敏感,当时的纺织物容易磨破皮肤……
   魏晋上层人物都不爱洗澡,在自己身上养虱子,然后捉来吃……
   这是当时非常时髦的做法。那个时候的丹药富含各种有毒物质,所以大多文人长期处在迷幻状态中。所谓魏晋风范,什么裸奔、喝酒、大哭……就是一帮古人,天天嗑药磕H了头,跟现在的瘾君子没两样。
   12.“五石散”是何晏开始吃的。五石散影响了魏晋的衣食住行乃至社会风气。吃了五石散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因为皮肉发烧,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因皮肤容易磨破。穿鞋不方便,所以不穿鞋袜而穿屐。更因皮肤容易破,不适穿新衣而宜于穿旧衣,衣服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有虱子。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其他文献
《媭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
期刊
一、法在日常生活中   1962年,一位名叫Sybille Vander Sprenkel的英国人类学家出版了一本关于清代法律的书,这部书虽然也谈到地方衙门,谈到大清律例,但是更多的篇幅被用来描述和讨论普通的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场景:村社、亲族、家户、市镇、会社、行帮、士绅、农民、商贾、僧道、婚姻、收养、继承、交易、节日、娱乐、纠纷及其解决,等等。如此处理法律史,显然是假定,法律并不只是写在国家制
期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晏殊的词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他所写
期刊
提及老子,稍有点儿国学基础的人都会自然地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以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和社会名流一度将“无为”视为圭臬,将老子和“无为”划上等号。而事实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人们误读了老子。  《道德经》对《老子》更改了几百处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50多部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帛书,在其中两张不同形制、不同年代的帛上,用不同的字体抄有《道》和《德》这两篇文章,学者们根据这两部帛
期刊
粗细搭配 膳食平衡  清宫御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高层次的饮食,膳食品种不乏厚味膏粱,但是杂粮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每年春季榆树发芽的时候,清宫都要烹制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乾隆皇帝不仅自己爱吃,还将这些粗粮糕点分送后妃、皇子们,并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   粗细搭配、粮菜互补更体现了清宫御膳的特点,如二月二的杂面煎饼、初夏嫩麦压的
期刊
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
期刊
说相声,逗人乐。祖师爷,东方朔。  相声是起源于北京,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产生,逐渐形成了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相声在早期主要用北京话,20世纪80年代后期演员们开始有意摆脱北京方言的影响,用普通话表演。现在,相声已经流行于全国各个省市,可以说,相声是中国影响最大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   相
期刊
英剧《神探夏洛克》在中国大受欢迎时,党报刊文称“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错的。”但狄仁杰的“神探”形象,本身就先出现在英文世界,然后才为“我们”所知。“我们”的公案文学中,只能出“青天”,出不了“神探”。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神探狄仁杰”形象,主要源于高罗佩创作的文学形象,与清代公案小说《狄公案》基本无关系   高罗佩1949年将清代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
期刊
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作为著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三国演义》中的奸臣形象影响深远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拥刘反曹”的整体
期刊
【在上一期中,我们做了甲午战争的专题,相信许多读者对那场两甲子以前,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日两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运的战争感慨良多。历史自然是没有如果的,但这次让我们大胆地假设一下:假如中国打赢了甲午战争会如何?本文的作者提出了自己不甚乐观的看法,您的看法又如何呢?】  虽然中国的教科书历来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进入近代史的分水岭,但真正让中国人普遍感受到震动的,其实是五十年后的甲午战争。这场一百二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