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媭砧课诵图〉序》背后动人的故事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l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媭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奄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她绝对是个小人物,她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她本来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她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坚强而伟大的身影,因为她有一个懂得感恩,又长于文墨的好兄弟。
   公元18世纪后期的某一天,在广西柳州的柳江县(当时叫马平县),一户王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孩,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刘王氏,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后来嫁给了一户姓刘的人家。刘王氏来到丈夫家后,夫妻感情很好,可谓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更值得人们赞赏的是,她和婆婆的关系也非常亲密融洽,不是母女,胜似母女。
   也许是刘王氏婚后的生活太幸福太美满了,老天爷竟然在她身上接二连三地降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灾难和不幸。
   公元1822年前后,刘王氏的丈夫不幸英年早逝,不幸中的万幸是,离世的夫君给她留下了一个遗腹子,这让她和老来丧子的婆婆在悲痛绝望之余又有了新的希望。然而,老天爷仍不肯就此罢手,在不久之后又残忍地夺走了刘王氏腹中那还未出世的婴儿。就在这时,从娘家又传来了母亲劳累过度不幸辞世的噩耗,短短的几个月内,丧夫、丧子、丧母三大不幸像磐石一样一次又一次重重地砸在刘王氏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
   刘王氏也许想到过逃避,可能考虑过放弃,但她最终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她娘家还有一个已经成为孤儿的小弟弟——7岁的王拯。
   早在母亲病逝前,王拯的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有姐姐可以依靠。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刘王氏把小弟弟王拯接到了自己的家中;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抚养教导弟弟上,她的婆婆也将王拯视为亲子,尽其所能地帮助儿媳照料王拯。
   刘王氏深知要想让弟弟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就只有好好念书这条路可以走,于是她把读书作为王拯生活中的第一大事来对待。刘王氏家的小后园绿树成荫,非常安静,正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她就和弟弟住在树荫下的两间小屋里,一边做女红维持生计,一边看着弟弟学习。在屋里呆闷了,姐弟俩就到屋外树下的两块平滑巨石那儿做活、读书,有时候,刘王氏会在一方巨石上捣衣,王拯就在清脆的捣衣声中诵读经典或者凝神写字,这美好而动人的场景深深镂刻在王拯幼小的心中,终生不曾忘怀。
   王拯年满10岁后,刘王氏倾其全力把弟弟送进私塾求学,并且一如既往地关注、督促着弟弟的学业。每天天一亮,刘王氏就召唤弟弟起床背书,太阳一出来,她就催着弟弟去私塾上学。有了姐姐的管教,王拯每天在课堂上背书时都背得滚瓜烂熟,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小孩子总有贪玩的时候,王拯也不例外,每逢此时,刘王氏就哭着给弟弟讲母亲劳累而逝的伤心往事,并且告诉弟弟:“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王拯是个懂事的孩子,一听到这话,就泪流满面,赶紧改正错误,更加用心地读书求学。
   在刘王氏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公元1841年,27岁的王拯得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走上了兼济天下的从政之路。王拯一生都没有辜负姐姐刘王氏的一片苦心,他为官以“忧国忧时,关心民瘼,通达政事,正直敢言”著称,学术上也成就卓著,不仅是桐城派著名古文家之一,而且诗词书画也自成一家。
   为了铭记姐姐刘王氏的教养之恩,王拯特意请人画了一幅幼时在家乡柳州细柳巷后园姐姐督促他读书的《媭砧课诵图》,并为之作序,“媭”是楚语,即姐姐之意。这篇文章和著名文学家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堪称清代亲情散文中的双璧。
其他文献
知道林则徐的人,估计没有不知道“虎门销烟”的;知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句话的人,不一定都知道是林则徐说的。在重大事件中,人的精神会得到考验和升华;在片言只语中,也会有最直接的人格表达。   “五一”长假刚过,我就出差来到了福州。仅有的半天空闲,我独自去了位于三坊七巷附近的林文忠公祠。   挡眼一枣红色屏墙,左右各一石拱门,门上横额:“中宗宗衮”、“左海伟人”。视线越过屏墙上沿,内有古榕参天
期刊
相声的历史尽管年轻,但我们在探讨它时,仍然需要追溯到相当久远之前的一段时期。当然,这“相当久远”也未必需要奋起直追到8000年以前,但如果追溯到1000年前的北宋初期,也许还是很有必要的。   北宋初期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士兵归农、奖励垦荒、均定租税、宽刑宽商等等,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快发展,商业、手工业也空前繁荣。   商品经济的壮大,使商品交换的中心——城市和居住在城市的人民
期刊
在封建社会的许多王朝,统治者为了弘扬孝道,专门针对朝廷官员制定了探亲假制度,旨在让官员们“常回家看看”,在父母面前多尽一些孝道。  在唐代,如果官员离开原籍远任,在一定年限内便能享受探亲假的“福利”。《唐六典》卷二《尚书省·吏部》载:“父母在三千里外,三年一给定省假三十五日。”这里的省假,即为探亲假。唐代的探亲假只针对离父母很远的官吏而设定,如果官员的父母住在近地,朝廷是不会专门批准探亲假的,因为
期刊
汉代史学大家班固在其《汉书·晁错传》中记载:“……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晁错为赫赫有名的汉代名臣,因“皆是胜算”,成为太子智囊。太子依凭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在晁错等几位股肱大臣的辅佐下,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为汉代真正四海一家、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囊”一词,在汉代“登台亮相”。究其功能而言,它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春
期刊
在足球赛事中,“乌龙”指球员将球踢进自家球门。其实,在古代中国,“乌龙”是条家犬。   据唐人冯贽的《云仙杂记》载,晋朝会稽人张然家里养了条狗,名叫“乌龙”。张然对乌龙很好,乌龙对张然也极为忠诚。张然因公外出,一年多没回家。其妻耐不住寂寞,与家中仆人私通。张然在外,自然不知妻子红杏出墙,但这一切都被乌龙看在眼里。   张然办完事回到家后,逐渐察觉仆人和妻子的关系颇不正常,仆人担心“外遇”之事泄
期刊
《论语》中有多处记述了孔子论富裕的言行。孔子富裕观既是他的经济思想,也是他热心救世的政治主张。让人民富裕的思想,对后世历代都有积极作用。   百姓足是孔子的基本经济思想。《论语·颜渊》记述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认为治理政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百姓足是安天下的大事。鲁哀公问孔子弟子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
期刊
近日翻阅古典文学,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的一则“烧船称钉”的故事颇抓眼球。   有个叫许元的人,当了发运判官(监管水运造船工作的官员),他审核前任留下的旧账,发现制造官船的用钉申报有猫腻,具体负责造船的官员从中捞取了油水。许元为国库财富流失深感痛心,同时又对贪官巧取豪夺深恶痛绝,因此决定查清真相,严惩为非作歹的硕鼠。可是钉子已敲进木船里,无法点数取证,怎么办?许元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锦囊
期刊
? 海外汉学家小传  孔飞力(Philip A. Kuhn,1933— ,中文名一名“孔复礼”),美国中国史研究大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于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教授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退后,孔飞力由已任教十多年的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费正清留下的空缺,一直任教至今。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获得过包括古根汉
期刊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这句话的前提是先得有三亩地,然后舍得将三亩地卖掉,然后买一床书。   此话是晚唐诗人杜荀鹤所言。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却在诗坛享有盛名。据传他是杜牧妾出之子——杜牧之子,哪怕妾之子,再落魄,三亩地总是有的。或者,就算没有三亩地,也可以借“卖三亩,添一床书”来表达他对于书的痴迷程度。文人嘛,总喜欢来点儿矫情。   与一个朋友曾为这“一床书”争论了
期刊
《三国演义》对于赤壁之战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曹、孙、刘三股势力在这一场战争中的联合登场,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在这场战争前前后后,三方的斗智斗勇,更为读者展现了如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借东风等一系列神话诸葛亮的传说。那么,就是这样一场经典的战役,作者罗贯中在写的时候,却搞错了地理方位,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诸多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理误区。   首先,罗贯中搞错的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地理概念,那就是赤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