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尤其是从小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成为自己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自己从教二十几年数学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倾听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倾听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们就适时的表扬,适当的鼓励,采用评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低年级的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我意识强,上课时往往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但在讲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培养学生认真听做起,逐渐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其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是最好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对语无伦次的表述要善于理解,小心诱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能有条理地说出来,进而乐于表达。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二、重视培养学生学会看书、善于用书的习惯
人教版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呈现形式新颖丰富,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兴趣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学会看书、善于用书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因识字少,对书本中的文字及插图的理解能力差,这就要引领他们先看懂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数一数”时,教材提供了一幅情境图,画面活泼欢快,内容丰富,富有童趣。教师应首先依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边指边说,并要求学生观察仔细,为数各物体的个数做好准备。在学生看清图意的前提下,再提出数数的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数一数,感悟图画里的物体有几个,圆圈也画几个,物体的个数抽象地用“圆圈”来表示。学会看书、善于用书是品味教材呈现的丰富的数学内容,理解其丰富内涵的有效方法。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乐于探究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中感受新知,探究新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低年级教材中常常安排了一些“摆一摆” “分一分”“画一画”“拼一拼”“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将5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4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3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2个;一盘放4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多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教学时,我们要多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机会,引导学生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应该这样写、这样算”要好得多。而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同时,还要开展“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内进行交流” 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的基础,种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一、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倾听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倾听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们就适时的表扬,适当的鼓励,采用评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低年级的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我意识强,上课时往往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但在讲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培养学生认真听做起,逐渐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其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是最好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对语无伦次的表述要善于理解,小心诱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能有条理地说出来,进而乐于表达。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二、重视培养学生学会看书、善于用书的习惯
人教版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呈现形式新颖丰富,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兴趣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学会看书、善于用书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因识字少,对书本中的文字及插图的理解能力差,这就要引领他们先看懂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数一数”时,教材提供了一幅情境图,画面活泼欢快,内容丰富,富有童趣。教师应首先依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边指边说,并要求学生观察仔细,为数各物体的个数做好准备。在学生看清图意的前提下,再提出数数的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数一数,感悟图画里的物体有几个,圆圈也画几个,物体的个数抽象地用“圆圈”来表示。学会看书、善于用书是品味教材呈现的丰富的数学内容,理解其丰富内涵的有效方法。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乐于探究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中感受新知,探究新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低年级教材中常常安排了一些“摆一摆” “分一分”“画一画”“拼一拼”“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将5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4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3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2个;一盘放4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多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教学时,我们要多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机会,引导学生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应该这样写、这样算”要好得多。而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同时,还要开展“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内进行交流” 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的基础,种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