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8年8月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亚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使用了“口述档案”这一概念。尽管对于“口述档案”还有不同称呼如口述史、口述史料、口述资料、口头证据等,但这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同一门学科的不同认识形成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人们对于口述档案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它的重视。档案是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它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历史真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口述史的经典著作罗伯特·波克斯(Perks Robert)和阿利斯泰尔·汤姆森(Thomson Alistair)编辑的《口述史读本》(The Oral History Reader)指出口述史是“为了重现历史而对过去事件的目击亲历者进行采访。”口述档案是进行访谈通过录音、录像的等方式获得的,也包括以后根据录音、录像所形成的文件。显然,口述档案不是与历史事件同步的,而是受访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提供相关历史时期及历史事件的信息。口述档案正是因以访谈的形式获得,而使其具有了情感价值这一特性,这也是口述档案区别于其他书面文字形式档案的特征之一。
在阅读书面文字形式的档案时,获得是档案所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信息。但也只是“知道”,仅此而已,它是冰冷的,读者无法根据这些文字勾勒出事件的经历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心情、感受,也无法得知事件的细节。而口述档案是事件的亲历者依据自己的经历而作出的回答,包含了受访者的情感以及事件的细节。因此,口述档案涵盖了文献资料所不能涵盖的维度——在对于事件的回顾和思考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同时,因为受访者的回忆,采访者也会体验并捕捉到到受访者的情感,理解受访者的价值观,从而对事件有了情感上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验。而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作为受访者,在进行某个口述档案的课题时,可能破除师生之间、代际之间的障碍,获得情感上的融洽。对于受访者来说则获得的是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以及提升自信。口述档案给双方带来的感受是受到民主与公平的对待——档案的形成者也可以是普通人民,这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证明。
一、历史档案中人民面孔的缺失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但是,纵观整个历史,人民的面孔并不是清晰可见的而是是模糊的。纵观整个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往往是作为一个为了生存权利进行斗争并对统治阶级的地位产生威胁的反叛者的形象记录下来的。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所有的历史均由朝廷进行修编,再加上纪传体的历史编纂方法,更是突出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史观,如二十四史成为历代帝王的家谱和国典朝章总汇的典范。后来的民国史、党史、战争史、思想史及革命史等也都是以上层人物如政治领袖、精神领袖等领导人、精英人物为中心的。史官描写的都是对官吏的歌颂,对先王的政治的推崇、向往,因此他们不会关注普通百姓的思想情绪,也不会记录社会生活常态。这就很容易理解如市井小说的《金瓶梅》或者如名著《红楼梦》会吸引大量的研究明清时社会生活习俗的研究者——因为缺少关于这方面的档案文字记载,而这些小说恰好大量描写了明清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同样的,档案也是围绕着皇权而形成的,从档案的形成到利用再到销毁都会囿于皇城之内,档案的利用对普通民众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它也只是最上层的统治阶级的特权。即,历史虽是由人民推动的,但是却无法看到人民的档案,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历史中档案的形成是缺乏公平与民主的,在历史长河中人民虽然存在但是他们的面孔是模糊的。
17世纪以后的西方,“西方历史著作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趋势逐渐明显, 文字档案成为主要的史料, 以后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 历史学成了以杰出人物为中心, 以国家政治生活为线索,以文字史料的批判和考证方法为主的职业活动”。直到20世纪,西方历史的焦点基本上仍是政治问题,依据文字档案编纂有关权利斗争的文献,除了社会变革如法国大革命、宗教改革外,普通人的生活是很难在这些文献里得到关注的。地方史所关注的是管理层面的如教区管理,而不是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当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文献编纂者本身就是属于管理阶级和统治阶层,在他们的看法中政治问题、权利斗争才是最重要的。除非在特定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威胁到他们时,否则历史学家对普通民众的看法没有兴趣。“整个权利结果就像一台巨大的录音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过去。”在英国,地方记录机构保存的是各种各样的记录如出生登记和结婚登记、会议记录以及全国性的报纸和地方报纸、学校教师的教学日志等,此外,还包括教会档案和账目、大公司的账本、统治阶级所藏的私人信件等。对于普通人或者小行业的书面材料都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如在经济史中,研究特定的商业和工业发展,依据的也只是个别的规模大、销售成绩突出的公司的档案。社会史的研究重点是像福利国家兴起那样的立法和行政方面的发展,或者像人口数量、出生率、婚龄、户籍和家庭结构那样的总体数据。历史依然是人民的历史,但是在文字档案、历史著作中却看不见他们的踪影。
二、口述档案出现带来的改变
口述档案的产生和发展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口述档案是用人民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历史。口述档案将以往的由统治阶层的形成历史变成了普通人的历史,使得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口述档案不仅记录了那些缔造历史的人物,也记录了普通人的人生;口述档案可用于记录民族、职业或者贸易群体的经历经验,也可以用于记录有关重大事件、日常琐事、文化活动、历史界标以及场所地点的回忆。口述档案可以跨越过时间、地点和文化,通过声音和景象,浮现出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记忆画面。
新加坡是世界上对口述档案收集最为重视且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进行的新加坡医疗服务发展项目中选定的受访者即包括了医疗学术研究的管理者,也包括科室医生、社工、医疗陪护、实验室技师、殡葬业者、验尸官和流动餐车工等普通职员。依据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制定不同的采访提纲,并对其进行采访。这就从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新加坡的医疗服务的发展,真正地体现了“口述档案是用人民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历史”这一特点。而对于采访者和受访者来说则会产生“我们直接参与在历史当中,历史并非与普通人自身的生活毫不相干”这样的感受,同时会有“当下的环境具有了历史维度”的体验。就正如新来到某个地方,知道该处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是一回事,但是通过老人回忆过去,体会到老人对特殊的邻居、房屋和商店所特有的亲切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样,采访者每进行一次访谈,就会获得一次独特的个人经验。
对于群体口述档案课题,尤其老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团体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新加坡档案事业中,自1998年以来,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成功地组织了面向教育人员的“口述史在校园”年度研讨会,进行理论和动手两个方面的培训,让参加者探索、实践、讨论以及观察正在进行的采访。这种经验介绍不仅树立了教育者的信心,还磨练了他们的技能。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有效的扩充历史知识,还可以创造别人以后可以利用的新资源。在访谈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他们可以提出解释、阐发自己的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加访谈实践,是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也就是把教育从制度带出来,带到现实生活中——访谈意味着打破教育制度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界限。群体课题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质就是合作性,需要在知识方面的合作精神,单独的阅读、考试和授课是行不通的。参与访谈会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帮助的关系。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对现存资料的知识给予学生帮助,同时学生也以自己的实际的行动给予老师支持。群体课题即是研究也是教学,这样使得每个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口述档案的受访者更多的会是普通人,由于档案所具有的历史性,所以受访者可能会是老者。访谈是为了获得信息,因此采访者应是带着尊重、平等的心情对受访者进行采访。通过走进信息提供者的生活,受访者会对未曾有过的价值观进行更深的理解,并常常会对比自己拥有更多的生活阅历的并对生活表现出的勇气产生敬佩之情。这对于受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受访者的肯定以及尊重,使得受访者收获了对于以往的生活以及言语的自信。在访谈中,在追忆自己的生活并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相较于自己更为年轻的采访者时,受访者也会产生尊严感和实现感。口述档案的访谈还能给受访者带来更多的社会接触,有时还会带来友谊,甚至给他们提供料想不到的服务。
最后,应该认识到,由于记忆具有短暂性,人们不能确切地记清具体的日期和其中的具体细节,但是一个人经历事件的关键部分会存储于长期记忆里,对于情感的描述与对于事件的阐述也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口述档案的优势并不在于它能够记录确切的历史与人物细节,而是捕捉受访者对事件的情感描述以及阐述。口述档案的情感价值是采访者获得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团体课题组员之间情感的融洽、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沟通;受访者获得的尊重、信任、平等以及自信;由采访者和受访者共同完成的访谈而使其成为口述档案,从而使得采访者和受访者成为历史的直接参与者,在历史面前获得了民主而公平的对待。
(作者:张敏,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保护技术;吴珊珊,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历史)
参考文献:
[1][英]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2]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译.记忆与回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史工作手册——通过口述史记录国家的历史,2010(7).
[3]沈固朝.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李财富,张顺涛.口述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1998(2).
[5]赵局建,康蠡.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兰台世界,2010(5).
[6]刘维荣.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在欧美.浙江档案,2003(9).
[7]刘旭光,薛鹤婵.试论口述档案的价值.档案学通讯,2007(4).
[8]刘亚青.独辟蹊径探索新路.档案与建设,1999(11).
[9]王治能.口述档案: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中国档案,1995(4).
在阅读书面文字形式的档案时,获得是档案所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信息。但也只是“知道”,仅此而已,它是冰冷的,读者无法根据这些文字勾勒出事件的经历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心情、感受,也无法得知事件的细节。而口述档案是事件的亲历者依据自己的经历而作出的回答,包含了受访者的情感以及事件的细节。因此,口述档案涵盖了文献资料所不能涵盖的维度——在对于事件的回顾和思考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同时,因为受访者的回忆,采访者也会体验并捕捉到到受访者的情感,理解受访者的价值观,从而对事件有了情感上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验。而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作为受访者,在进行某个口述档案的课题时,可能破除师生之间、代际之间的障碍,获得情感上的融洽。对于受访者来说则获得的是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以及提升自信。口述档案给双方带来的感受是受到民主与公平的对待——档案的形成者也可以是普通人民,这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证明。
一、历史档案中人民面孔的缺失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但是,纵观整个历史,人民的面孔并不是清晰可见的而是是模糊的。纵观整个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往往是作为一个为了生存权利进行斗争并对统治阶级的地位产生威胁的反叛者的形象记录下来的。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所有的历史均由朝廷进行修编,再加上纪传体的历史编纂方法,更是突出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史观,如二十四史成为历代帝王的家谱和国典朝章总汇的典范。后来的民国史、党史、战争史、思想史及革命史等也都是以上层人物如政治领袖、精神领袖等领导人、精英人物为中心的。史官描写的都是对官吏的歌颂,对先王的政治的推崇、向往,因此他们不会关注普通百姓的思想情绪,也不会记录社会生活常态。这就很容易理解如市井小说的《金瓶梅》或者如名著《红楼梦》会吸引大量的研究明清时社会生活习俗的研究者——因为缺少关于这方面的档案文字记载,而这些小说恰好大量描写了明清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同样的,档案也是围绕着皇权而形成的,从档案的形成到利用再到销毁都会囿于皇城之内,档案的利用对普通民众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它也只是最上层的统治阶级的特权。即,历史虽是由人民推动的,但是却无法看到人民的档案,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历史中档案的形成是缺乏公平与民主的,在历史长河中人民虽然存在但是他们的面孔是模糊的。
17世纪以后的西方,“西方历史著作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趋势逐渐明显, 文字档案成为主要的史料, 以后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 历史学成了以杰出人物为中心, 以国家政治生活为线索,以文字史料的批判和考证方法为主的职业活动”。直到20世纪,西方历史的焦点基本上仍是政治问题,依据文字档案编纂有关权利斗争的文献,除了社会变革如法国大革命、宗教改革外,普通人的生活是很难在这些文献里得到关注的。地方史所关注的是管理层面的如教区管理,而不是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当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文献编纂者本身就是属于管理阶级和统治阶层,在他们的看法中政治问题、权利斗争才是最重要的。除非在特定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威胁到他们时,否则历史学家对普通民众的看法没有兴趣。“整个权利结果就像一台巨大的录音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过去。”在英国,地方记录机构保存的是各种各样的记录如出生登记和结婚登记、会议记录以及全国性的报纸和地方报纸、学校教师的教学日志等,此外,还包括教会档案和账目、大公司的账本、统治阶级所藏的私人信件等。对于普通人或者小行业的书面材料都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如在经济史中,研究特定的商业和工业发展,依据的也只是个别的规模大、销售成绩突出的公司的档案。社会史的研究重点是像福利国家兴起那样的立法和行政方面的发展,或者像人口数量、出生率、婚龄、户籍和家庭结构那样的总体数据。历史依然是人民的历史,但是在文字档案、历史著作中却看不见他们的踪影。
二、口述档案出现带来的改变
口述档案的产生和发展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口述档案是用人民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历史。口述档案将以往的由统治阶层的形成历史变成了普通人的历史,使得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口述档案不仅记录了那些缔造历史的人物,也记录了普通人的人生;口述档案可用于记录民族、职业或者贸易群体的经历经验,也可以用于记录有关重大事件、日常琐事、文化活动、历史界标以及场所地点的回忆。口述档案可以跨越过时间、地点和文化,通过声音和景象,浮现出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记忆画面。
新加坡是世界上对口述档案收集最为重视且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进行的新加坡医疗服务发展项目中选定的受访者即包括了医疗学术研究的管理者,也包括科室医生、社工、医疗陪护、实验室技师、殡葬业者、验尸官和流动餐车工等普通职员。依据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制定不同的采访提纲,并对其进行采访。这就从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新加坡的医疗服务的发展,真正地体现了“口述档案是用人民自己的声音记录自己的历史”这一特点。而对于采访者和受访者来说则会产生“我们直接参与在历史当中,历史并非与普通人自身的生活毫不相干”这样的感受,同时会有“当下的环境具有了历史维度”的体验。就正如新来到某个地方,知道该处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是一回事,但是通过老人回忆过去,体会到老人对特殊的邻居、房屋和商店所特有的亲切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样,采访者每进行一次访谈,就会获得一次独特的个人经验。
对于群体口述档案课题,尤其老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团体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新加坡档案事业中,自1998年以来,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成功地组织了面向教育人员的“口述史在校园”年度研讨会,进行理论和动手两个方面的培训,让参加者探索、实践、讨论以及观察正在进行的采访。这种经验介绍不仅树立了教育者的信心,还磨练了他们的技能。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有效的扩充历史知识,还可以创造别人以后可以利用的新资源。在访谈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他们可以提出解释、阐发自己的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加访谈实践,是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也就是把教育从制度带出来,带到现实生活中——访谈意味着打破教育制度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界限。群体课题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质就是合作性,需要在知识方面的合作精神,单独的阅读、考试和授课是行不通的。参与访谈会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帮助的关系。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对现存资料的知识给予学生帮助,同时学生也以自己的实际的行动给予老师支持。群体课题即是研究也是教学,这样使得每个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口述档案的受访者更多的会是普通人,由于档案所具有的历史性,所以受访者可能会是老者。访谈是为了获得信息,因此采访者应是带着尊重、平等的心情对受访者进行采访。通过走进信息提供者的生活,受访者会对未曾有过的价值观进行更深的理解,并常常会对比自己拥有更多的生活阅历的并对生活表现出的勇气产生敬佩之情。这对于受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受访者的肯定以及尊重,使得受访者收获了对于以往的生活以及言语的自信。在访谈中,在追忆自己的生活并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相较于自己更为年轻的采访者时,受访者也会产生尊严感和实现感。口述档案的访谈还能给受访者带来更多的社会接触,有时还会带来友谊,甚至给他们提供料想不到的服务。
最后,应该认识到,由于记忆具有短暂性,人们不能确切地记清具体的日期和其中的具体细节,但是一个人经历事件的关键部分会存储于长期记忆里,对于情感的描述与对于事件的阐述也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口述档案的优势并不在于它能够记录确切的历史与人物细节,而是捕捉受访者对事件的情感描述以及阐述。口述档案的情感价值是采访者获得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团体课题组员之间情感的融洽、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沟通;受访者获得的尊重、信任、平等以及自信;由采访者和受访者共同完成的访谈而使其成为口述档案,从而使得采访者和受访者成为历史的直接参与者,在历史面前获得了民主而公平的对待。
(作者:张敏,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保护技术;吴珊珊,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历史)
参考文献:
[1][英]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2]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译.记忆与回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史工作手册——通过口述史记录国家的历史,2010(7).
[3]沈固朝.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李财富,张顺涛.口述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1998(2).
[5]赵局建,康蠡.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兰台世界,2010(5).
[6]刘维荣.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在欧美.浙江档案,2003(9).
[7]刘旭光,薛鹤婵.试论口述档案的价值.档案学通讯,2007(4).
[8]刘亚青.独辟蹊径探索新路.档案与建设,1999(11).
[9]王治能.口述档案: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中国档案,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