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重启后,于2012年即过会的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特科技”)再次迫切排队等待上市,但即便经过了监管层的层层财务核查,公司是否确实能让投资者放心?
近日,记者查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下称“招股说明书”)发现,自称国内“领先”的北特科技,不但公司两次股权变更透着蹊跷,有低价转让股权的嫌疑,更有着“不够领先”的盈利能力与高出同行的资产负债率。
蹊跷的股权转让
公司运营中的股权转让本属平常,但记者发现,自北特科技2002年成立以来,发生的两次股权变更均疑点重重,令人费解。2002年6月,现任北特科技董事长的靳坤以货币资金450万元,及自然人迟凤阁以货币资金50万元共同成立上海北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特金属”),即北特科技的前身,靳坤持有北特金属90%的股权,迟凤阁持股占比为10%。
2006年3月,靳坤以现金增资500万元,北特金属注册资本由500万元增加至1000万元,靳坤的股份由90%变为95%,迟凤阁则由原来的10%变为5%。值得注意的是,仅仅5个月后,即2006年8月,创始元老之一的迟凤阁突然将自己持有的5%北特金属股权一次性全部转让给靳坤之子靳晓堂,转让价格50万元。也就是说,此次的转让价格与当初迟凤阁入股时的价格完全一样。
时隔4年后,迟凤阁原价转让全部股权给董事长之子,此举着实透着蹊跷。
北特科技是专业生产汽车转向器零部件与减震器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过会时刚好是北特科技成立的第10个年头。公司从2002年注册资本仅500万元一步一步逐步变为8000万元的注册资本、坐拥3家子公司的即将上市公司,主要依靠的是汽车转向器齿条、减震器活塞杆等高精保安杆件、零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招股说明书虽未披露2006年财报数据,但2006年时值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自2001年来的第二次增长高峰,行业形势堪称一片大好。据其招股说明书数据,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240.02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30.47%。2006年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也把零部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作为未来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就公司本身而言,2006年,北特金属业务也颇受客户好评,被客户评为“年度优秀供应商”,而且,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2009年公司分红,即是将2006年度及以前年度形成的未分配利润合计约1045.03万元对股东进行分红,单此次分红,靳晓堂即因其持有的5%股权分得红利100万元。
这充分说明,2006年及以前年度,北特金属的运营状况良好,迟凤阁却在此时原价转让手中股权,无异于将到手的香饽饽拱手送与他人,个中原因值得琢磨。
令人费解的另一次股权转让,则是2010年7月20日,靳坤以166.76万元的价格将其持有北特金属16.676%的股权转让给现任董事总经理谢云臣。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数据,2011年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038万元,简单计算便知,谢云臣受让股权的每股价格远低于公司当时每股净利润,这有低价转让公司股权的嫌疑。谢云臣于2009年4月份已经受聘为北特金属总经理。
谢云臣曾任一汽光洋转向装置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光洋”)总经理,一汽轿车公司长春齿轮厂厂长,以及一汽解放发动机公司总经理。而值得注意的是,北特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中,一汽光洋和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下称“一汽东机”)赫然在列。
激进扩张??毛利率逐年下滑
北特科技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转向器零部件与减震器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称是“国内配套份额领先的转向器齿条和减震器活塞杆生产商”。
公司客户涵盖了上海汇众萨克斯减振器有限公司、一汽东机等国内主流减振器总成生产企业和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光洋、豫北光洋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等国内主流转向器总成生产企业。不过,号称“领先”的北特科技,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却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北特科技所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取决于下游整车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而汽车行业的需求和供给受国内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影响较大。2011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购置税优惠等有关促进政策的退出、日本大地震以及连续高速增长后行业自身需有所调整等因素影响,中国汽车产销增速有所回落。
尽管行业的不景气影响了北特科技的经营状况,不过,北特科技的毛利率水平相比较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来说,下降幅度明显偏大。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至2011年,北特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49%、28.05%和24.03%。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毛利率较2009年大幅下降3.44个百分点,而同时期,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下降只有0.43个百分点。
令人不解的是,在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不断下降之时,北特科技却在大举扩张,公司先后在长春、天津和上海建立厂房。截至2011年末,北特科技总资产较2009年末大幅增长117.19%。2009年7月,北特科技成立子公司长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长春北特”),长春北特生产转向器零部件半成品和减震器活塞杆半成品,对应客户为一汽光洋等东北地区客户。次年6月,公司又在天津设厂成立天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北特”),子公司天津北特主要对应京津地区的客户。
不过,刚刚投产的项目却成为公司的拖累。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1年12月31日,子公司长春北特总资产5750.56万元,2011年亏损72.50万元;天津北特总资产为4811.95万元,2011年亏损126.15万元。
但是,亏损并未能阻止北特科技扩张的步伐。北特科技本次拟发行2667万股,拟投资2.51亿元用于汽车用高精度转向器齿条及减震器活塞杆产业化项目(上海)、汽车用高精度减震器活塞杆产业化项目(天津)、汽车用转向机零部件和减震器零部件产业化项目(长春)。 经营质量欠佳??偿债能力堪忧
大举扩张严重影响了北特科技的经营质量,从账面看,2009年-2011年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逐年增长,2011年实现4038万元。不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却由2010年的4259.14万元,骤然降至2011年的-959.59万元。这意味着,北特科技所谓盈利不过是纸上利润,公司经营质量在大幅下滑。
通过北特科技不断攀升的应收账款,亦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略窥一斑,2009年末、201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分别为3565.91万元、4733.79万元,而2011年末更是飙升至8077.58万元,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的18.44%、17.13%、22.14%。
虽然北特科技称,公司目前的客户信誉和经营状况良好,并不存在还款风险。但大额的应收账款严重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于资金本已捉襟见肘的北特科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同时,激进的扩张使得公司货币资金由2010年的5132.83万元骤降到了2011年的1295.12万元。而另一边,公司负债不断攀升,2011年下半年,北特科技累计新增约900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公司流动负债从2009年末的7656.32万元飙升至2011年末的2.07亿元,短期借款也从2010年的5989万元大幅增长至2011年的1.55亿元。截至2011年底,北特科技(母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57.53%,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31.23%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通过借款来填补资金缺口的行为,又催生高额的财务费用。2009年-2011年间,公司财务费用分别为119.32万元、299.77万元、771.92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比例为0.62%、1.08%、2.12%。
如果说负债是企业运转中的正常行为,偏弱的偿债能力则大大加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利息保障倍数(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即企业利息支付能力),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也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数额越大,获利能力越大,偿债能力越强。北特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自2009年以来,利息保障倍数不断下滑,由2009年的28.44跌至2011年的7.98,而同期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2.76。
从速动比率看,北特科技与同行业的众多公司相比也居于下风。截至2011年三季度,北特科技速动比率为0.68,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93。在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的硬性指标的比拼中,北特科技再次“垫底”。
对于本刊的各种疑问,北特科技董秘包纬义表示不予回应。
近日,记者查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下称“招股说明书”)发现,自称国内“领先”的北特科技,不但公司两次股权变更透着蹊跷,有低价转让股权的嫌疑,更有着“不够领先”的盈利能力与高出同行的资产负债率。
蹊跷的股权转让
公司运营中的股权转让本属平常,但记者发现,自北特科技2002年成立以来,发生的两次股权变更均疑点重重,令人费解。2002年6月,现任北特科技董事长的靳坤以货币资金450万元,及自然人迟凤阁以货币资金50万元共同成立上海北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特金属”),即北特科技的前身,靳坤持有北特金属90%的股权,迟凤阁持股占比为10%。
2006年3月,靳坤以现金增资500万元,北特金属注册资本由500万元增加至1000万元,靳坤的股份由90%变为95%,迟凤阁则由原来的10%变为5%。值得注意的是,仅仅5个月后,即2006年8月,创始元老之一的迟凤阁突然将自己持有的5%北特金属股权一次性全部转让给靳坤之子靳晓堂,转让价格50万元。也就是说,此次的转让价格与当初迟凤阁入股时的价格完全一样。
时隔4年后,迟凤阁原价转让全部股权给董事长之子,此举着实透着蹊跷。
北特科技是专业生产汽车转向器零部件与减震器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过会时刚好是北特科技成立的第10个年头。公司从2002年注册资本仅500万元一步一步逐步变为8000万元的注册资本、坐拥3家子公司的即将上市公司,主要依靠的是汽车转向器齿条、减震器活塞杆等高精保安杆件、零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招股说明书虽未披露2006年财报数据,但2006年时值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自2001年来的第二次增长高峰,行业形势堪称一片大好。据其招股说明书数据,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240.02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30.47%。2006年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也把零部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作为未来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就公司本身而言,2006年,北特金属业务也颇受客户好评,被客户评为“年度优秀供应商”,而且,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2009年公司分红,即是将2006年度及以前年度形成的未分配利润合计约1045.03万元对股东进行分红,单此次分红,靳晓堂即因其持有的5%股权分得红利100万元。
这充分说明,2006年及以前年度,北特金属的运营状况良好,迟凤阁却在此时原价转让手中股权,无异于将到手的香饽饽拱手送与他人,个中原因值得琢磨。
令人费解的另一次股权转让,则是2010年7月20日,靳坤以166.76万元的价格将其持有北特金属16.676%的股权转让给现任董事总经理谢云臣。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数据,2011年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038万元,简单计算便知,谢云臣受让股权的每股价格远低于公司当时每股净利润,这有低价转让公司股权的嫌疑。谢云臣于2009年4月份已经受聘为北特金属总经理。
谢云臣曾任一汽光洋转向装置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光洋”)总经理,一汽轿车公司长春齿轮厂厂长,以及一汽解放发动机公司总经理。而值得注意的是,北特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中,一汽光洋和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下称“一汽东机”)赫然在列。
激进扩张??毛利率逐年下滑
北特科技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转向器零部件与减震器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称是“国内配套份额领先的转向器齿条和减震器活塞杆生产商”。
公司客户涵盖了上海汇众萨克斯减振器有限公司、一汽东机等国内主流减振器总成生产企业和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光洋、豫北光洋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等国内主流转向器总成生产企业。不过,号称“领先”的北特科技,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却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北特科技所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取决于下游整车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而汽车行业的需求和供给受国内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影响较大。2011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购置税优惠等有关促进政策的退出、日本大地震以及连续高速增长后行业自身需有所调整等因素影响,中国汽车产销增速有所回落。
尽管行业的不景气影响了北特科技的经营状况,不过,北特科技的毛利率水平相比较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来说,下降幅度明显偏大。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至2011年,北特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49%、28.05%和24.03%。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毛利率较2009年大幅下降3.44个百分点,而同时期,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下降只有0.43个百分点。
令人不解的是,在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不断下降之时,北特科技却在大举扩张,公司先后在长春、天津和上海建立厂房。截至2011年末,北特科技总资产较2009年末大幅增长117.19%。2009年7月,北特科技成立子公司长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长春北特”),长春北特生产转向器零部件半成品和减震器活塞杆半成品,对应客户为一汽光洋等东北地区客户。次年6月,公司又在天津设厂成立天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北特”),子公司天津北特主要对应京津地区的客户。
不过,刚刚投产的项目却成为公司的拖累。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1年12月31日,子公司长春北特总资产5750.56万元,2011年亏损72.50万元;天津北特总资产为4811.95万元,2011年亏损126.15万元。
但是,亏损并未能阻止北特科技扩张的步伐。北特科技本次拟发行2667万股,拟投资2.51亿元用于汽车用高精度转向器齿条及减震器活塞杆产业化项目(上海)、汽车用高精度减震器活塞杆产业化项目(天津)、汽车用转向机零部件和减震器零部件产业化项目(长春)。 经营质量欠佳??偿债能力堪忧
大举扩张严重影响了北特科技的经营质量,从账面看,2009年-2011年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逐年增长,2011年实现4038万元。不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却由2010年的4259.14万元,骤然降至2011年的-959.59万元。这意味着,北特科技所谓盈利不过是纸上利润,公司经营质量在大幅下滑。
通过北特科技不断攀升的应收账款,亦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略窥一斑,2009年末、201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分别为3565.91万元、4733.79万元,而2011年末更是飙升至8077.58万元,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的18.44%、17.13%、22.14%。
虽然北特科技称,公司目前的客户信誉和经营状况良好,并不存在还款风险。但大额的应收账款严重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于资金本已捉襟见肘的北特科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同时,激进的扩张使得公司货币资金由2010年的5132.83万元骤降到了2011年的1295.12万元。而另一边,公司负债不断攀升,2011年下半年,北特科技累计新增约900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公司流动负债从2009年末的7656.32万元飙升至2011年末的2.07亿元,短期借款也从2010年的5989万元大幅增长至2011年的1.55亿元。截至2011年底,北特科技(母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57.53%,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31.23%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通过借款来填补资金缺口的行为,又催生高额的财务费用。2009年-2011年间,公司财务费用分别为119.32万元、299.77万元、771.92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比例为0.62%、1.08%、2.12%。
如果说负债是企业运转中的正常行为,偏弱的偿债能力则大大加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利息保障倍数(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即企业利息支付能力),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也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数额越大,获利能力越大,偿债能力越强。北特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自2009年以来,利息保障倍数不断下滑,由2009年的28.44跌至2011年的7.98,而同期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2.76。
从速动比率看,北特科技与同行业的众多公司相比也居于下风。截至2011年三季度,北特科技速动比率为0.68,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93。在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的硬性指标的比拼中,北特科技再次“垫底”。
对于本刊的各种疑问,北特科技董秘包纬义表示不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