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纪念‘二·七’的烈士……特别纪念广暴的领袖张太雷同志,省港大罢工的领袖苏兆征同志,海陆丰农民领袖彭湃同志,东江工人领袖杨石魂同志,和南路农民领袖黄学增同志!”
这是1930年1月17日的《中共广东省委“二·七”纪念宣传提纲》,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和广东省档案馆。
历史还收藏了哪些呢?比如,黄学增如雷州火山爆发一样的革命精神。
1
1900年10月14日,广东省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一座泥砖墙、稻草顶的三间屋——雷州半岛典型的乡村民居,出生了一个男婴。
黄学增的幼名叫妃贵。
在通行雷州话的雷州半岛,以“妃”字为启承、为语气助词的名字,如妃宝、妃贵、妃七、妃八,比比皆是。也许,名字里有妃子的“妃”,人生就会有妃子的福气。而“贵”,更是一种直接的、隆重的祈求。
妃贵,以及妃贵们,操雷州方言的雷州半岛人,他和他们的名字,寄托着祖辈多少大海一样深沉的期望!
但离北部湾只有二里路的敦文村,没有一片以它的名字标记的海,也就只能将生存的根扎在土地上。
这片土地遭受海潮和暴风雨的频繁洗劫,只剩下苍茫的血色与苦涩的海盐味,只能种植没有太多奢求的番薯。
北部湾的上空,云中的雨,雨中的云,中了“十年九旱”的魔咒,常常变幻无常,舍近求远,就是不落到雷州半岛的土地上。于是春种和秋种,给气死了,给旱死了,死在热带、亚热带龟裂的渴望里。
敦文村,以及和敦文村一样的村子们,饥饿的日子如摇摇摆摆的高轮牛车,蹒跚在赤地千里之上……
1913年,妃贵13岁,能帮家里干很多农活儿了,还能扛一把竹竿,给别人家放养鸭子。但父亲咬咬牙,还是将他送到村里的私塾。
父亲希望儿子起码有他那样的日子,耕种几亩祖传的薄地,又粗识伦理,写一纸整齐的字,为村里村外的乡亲建屋择日、看相占卜、超度亡灵。
“妃贵”的名字太直截了当了。当道公的父亲知道颜子和曾子是孔子的贤徒,便将“妃贵”改名为学曾,而他的大哥则为学颜。但又觉得“学曾”迂旧,又改为学增。
1914年,黄学增进入乐民海边上的乐民乡高等小学。1916年春,不满16岁的黄学增才读了一年私塾、两年小学,便考入雷州半岛仅有的一间中学——雷州中学,即后来的广东省立第十中学,现在的岭南师范学院。
雷州中学于海康县城的雷州城,其前身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创立的雷阳书院,为广东六大名院之一。
我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广东卷》中发现,吴茂信的大型雷剧《陈瑸放犯》里的陈瑸,为清康熙年间岭南三大清官之一,曾任雷阳书院山长。
清嘉庆年间的陈昌齐,集考古学家、文学家和天文、历算、地理、医学诸学于一身,1811年至1815年为雷阳书院山长兼主讲。晚清岭南才子陈乔森,更执掌雷阳书院三十年。
黄学增不可能亲耳聆听陈瑸、陈昌齐、陈乔森的教导。但我想,他该为陈乔森于遂溪城隍庙的题联而低头沉思……
那些差役都是鬼,
这个衙门不要钱。
他该读过陈昌齐的《淮南子正误·卷一》,开篇是《原道训上》: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16岁的少年黄学增,是如何感悟鬼神之门、天地之道、天地之浊而徐清的呢?
随着西学的引入,1903年,雷阳书院改称雷阳中学堂,1913年改称雷州中学校。
谭平山是黄学增入学时的雷州中学校长,是1921年创建“广州的共产党”的年轻人。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他在雷州被推选为广东省临时议会代议士之一。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但华夏大地仍然军阀割据,一盘散沙,雷州半岛仍然劫匪当道,一片黑暗。
谭平山兼任几何、代数科教员,是如何给黄学增讲授勾股定理呢?创立“勾股定理—加菲尔德证法”的数学家加菲尔德,于1880年成为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仅就职4个月即遭暗杀。
这是数学的悲剧,这是西学的悲剧,还是灵魂与追求的悲剧?在黄学增的眼前,一个浊而徐清的天地之道打开了,骤然间,又是一片茫然……
1917年,谭平山考上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赴京求学去了。1919年春,黄学增也考上廣东省立第一甲等工业学校,步行一千里,到了广州。
“……卢牟六合,陶镕群贤,擥欧美之精华,襮东亚之异彩,他日按是编而稽曰某也贤,某也贤,油然邈遡乎。”
这是谭平山给1913年《雷州中学师范毕业同学录》写的序言。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翻开这段历史时,却愿意他是写给1919年毕业的黄学增——某也贤,某也贤。
2
为了寻找黄学增的革命足迹,我在淘宝上购买了2011年1月第2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百年前开启的远航,才两天时间顺丰快递就送来了。
“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由陈独秀、后由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工作,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成员有袁振英、李季等。”
《黄学增研究史料》也有一篇谭天度的文章——《回忆广东的“五四”运动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大约在1920年底,在陈独秀的倡议下,便组成了广东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广东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开始只有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3 人,后来到1921年党的‘一大’前后,逐步吸收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如彭湃、阮啸仙、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黄学增、杨殷、杨匏安、王寒烬、梁复燃等,组织逐步扩大。我本人……后来也常同他们一起到陈独秀家里(泰康路附近的回龙里九曲巷十一号——‘看云楼’)座谈。”
“看云楼”是陈独秀履职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时在广州的寓所,可北眺白云山。 黄学增的眼前,一个浊而徐清的天地之道,一个灿烂辉煌的天地之道,打开了……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二十岁的黄学增,睁大着近视眼,聆听着在看云楼的讲述,关于《共产党宣言》,关于《资本论》,关于俄国十月革命。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它也在中国大地上游荡了,它正在成为黄学增的灵魂。
黄学增,雷州中学的学生;谭平山,雷州中学的校长,他们又相逢于看云楼——某也贤,某也贤。
谭平山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参加李大钊主持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7月,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广州。
1921年6月20日,黄学增进入刚开办的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专业班学习。它是陈独秀、谭平山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谭平山又成为黄学增的科任老师。
历史将“广州的共产党”的诞生地,以及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校址,以及黄学增革命人生的起点,都安顿在一座小红楼里。而历史又将这座小红楼,安顿在广州高第街的素波巷19号。
20世纪70年代末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高第街又风生水起。
20世纪80年代初的1980年10月,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个专营服装的大型个体集贸市场,机制灵活,商品新潮,女性服饰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天南海北的宾客如潮水般涌来。
洪三泰的诗歌《中国高第街》发表于《诗刊》1988年01期,为诗刊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幽默地点破/广州自给自足的秘密/自制的土头巾/長久地裹着自己的眼睛/整个中国缩在高第街头/惊疑地聆听海外潮响/却听见重炮在轰击大门/高第街在作遨游天际的惊梦”
黄学增是洪三泰的遂溪同乡,却读不到洪三泰大气磅礴的诗,也看不到洪三泰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高第街》,以及其改编为《女人街》的电影。
但黄学增比洪三泰的诗和电影早67年,就知道高第街的“梦”,并为圆高第街的“梦”而苦读、苦思、斗争,甚至献出生命。
高第街,女人街,花花绿绿的女人街啊!可是当年黄学增的母亲,连名字都没有。
“英亮娘——”黄学增的爷爷、奶奶以及村里的长辈这样称呼他的母亲,而其同辈分的人即称她为“英亮”。因为他的母亲出生于遂溪县河头镇英亮村,就是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所写的,“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1917年,读雷州中学的时候,黄学增遵父母之命,与“鲤鱼墩”边的东边角村一苏家姑娘成婚了。
雷州人称媳妇辈的女人为“娘”,称祖母辈的女人为“母”。黄家来了“东边角娘”,“英亮娘”便顺理成章成了“英亮母”。
世界上可以有“女人街”?北部湾边上的“英亮母”“东边角娘”,东海之滨的“大堰河”,她们都不可能知道。
但黄学增知道,他的“东边角娘”是东边角村苏家的养女,抱养于遂溪县北坡乡大谭村一个贫病交困的人家。
为什么有苦命的“英亮母”“东边角娘”呢?答案,高第街素波巷的小红楼给血淋淋地撕开了。
小红楼又撕开一个血淋淋的日子——1899年11月16日,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法中互订广州湾租借地条约》
广州湾不在广州,而在雷州半岛东海岸,就是现在中国南方现代化港口城市——湛江,离黄学增的家乡敦文村也就几十里,是他往返省城的必经之地。
法国人伯特兰·马托的《白雅特城:法兰西帝国鸦片销售时代的记忆》写道:
“法国人尽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并决定将此地更名为‘白雅特城’。白雅特(Bayard)是中世纪法国军队中最负盛名的将领。”
广州湾被强盗抢走了,抢到遥远的巴黎城去了,还给涂鸦上强盗自己的名字。
闻一多于1925年发出血泪的呼唤——《七子之歌·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世界上有多少没有名、没有姓的东边角娘、英亮母、大堰河!
“啊,公正、微妙而有力的鸦片!……你拥有天堂的钥匙!……”——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这是《白雅特城:法兰西帝国鸦片销售时代的记忆》扉页上的文字。
这是颓废的天堂!这是罪恶的天堂!这是死亡的天堂!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黄学增明白了,《国际歌》为什么如此震撼,如雷、如电、如雷州半岛的火山爆发……
3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青年,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
1922年秋,黄学增回到潮涨潮落的北部湾畔,回到雷声润泽的红土地,组织了雷州半岛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组织——雷州青年同志社。
《中国共产党遂溪地方史》记录着依然燃烧的岁月:
“黄学增与黄广渊、薛文藻、黄宗寿、刘靖绪、黄成美、王树烈等人商议组织雷州青年同志社事宜,以此团结雷州地区青年,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与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随后,他们秘密串联了乐民一带的青年数十人,由黄学增主持,在乐民敦文村成立了雷州青年同志社。又成立了遂溪分社、纪家分社。”
“雷州青年同志社”的旗帜,如风扫落叶,如风卷残云,将作恶多端的遂溪县第六区区长兼民团团总陈河广告倒了。雷州防军司令部扣押了陈河广。他获释后却诬告雷州青年同志社通匪,致使一批青年成员如黄广渊、薛文藻等被通缉。
但雷州的古火山,是诬告不了的,是通缉不了的,它依然熊熊地燃烧着那片大海、那片火焰。 1924年8月,黄学增刚从第一届广州农讲所毕业,即在广州长塘街主持召开雷州青年同志社大会,研究修订章程,选出新一届的执行委员。
随后,雷州青年同志社和新学生社、广州反帝大联盟等三十多个团体,联合举行了“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警告商团示威大会”。
同年10月,黄学增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粤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并兼任工农部助理。在1926年《广东青年》创刊号上,黄学增发表了《怎样去做青年农民运动》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说:“1925 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5岁的共产党员黄学增,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立上大革命的潮头。
我在陈国威、黄海著的《黄学增与广东南路革命研究》里,看到了黄学增1925 年繁忙的身影,如波澜一样的壮阔……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于北京病逝,不久,广东人民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黄学增在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
“中山先生虽死,但他的主义是永在于世界,他的主义是为平民谋利益的,他也因此奋斗而死了。吾们农民要一致团结起来……”
1925年4月27日,农民部特派员黄学增参加在东莞霄边乡召开的“东莞宝安两县农民联欢大会”。到会代表一千多人,农民自卫军数百人。
1925年5月3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举行。黄学增与蔡如平、彭湃、阮啸仙、李爱、杨其珊、罗绮园、黄雄标、苏南等人,被选举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1925年5月7日,黄学增出席广东各界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大会。到会工人、农民、军人约两万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廖仲恺,中共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主席刘少奇,广东省农会代表黄学增相继在会上发表演说。
1925年6月2日,为上海、青岛被害同胞复仇,广州工农商学兵八十余个团体发起群众示威巡行,黄学增被推选为六人主席团主任。
1925年7月,黄学增与汪精卫、廖仲恺、邓中夏、黄平等人被选为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并在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上作关于广东农民运动的报告。
1925年12月,国民革命军南征光复雷州半岛和琼崖,12月15日,雷州青年同志社发表“宣言”:
“一、铲除贪官污吏劣绅土豪;二、肃清散兵土匪;三、废除苛捐杂税;四、严禁烟赌;五、救济失业农民;六、扶助工农团体之发展;七、保护青年之一切利益;八、改良盐务;九、振兴实业;十、整顿教育;十一、提倡女权。”
1926年5月30日,广州举行“五卅惨案”一周年纪念大会。黄学增为雷州青年同志社起草《“五卅惨案”敬告民众书》:
“数千年来,我们呻吟于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大地主铁蹄之下,任他们摧残、杀戮,欲灭我们,欲灭我国。我们仍不知道吗?”
4
大革命的浪潮,鼓舞着凤凰涅槃的中国,前进!我又翻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在第二次东征期间,国民政府还派部队进剿盘踞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中共广东区委为配合这次军事行动,成立了以黄学增为书记的南路特别委员会。”
此时的1926年,黄学增还是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特派员、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主任。
他白天深入乡村、田野,夜晚回到南路特委——梅菉镇先锋街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仅一个多月时间,便写出三万五千字的《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连载于《中国农民》1926年第4期、第5期。
95年之后的今天,我无法想象黄学增调查与研究的具体细节,但完全可以进行并非虚构的推测:善于学习的黄学增,研读了毛泽东发表于1925年12月1日半月刊《革命》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广东南路包括当时广东省辖的北部湾地区十五县二市,现在分别辖于广东、广西。黄学增在调查报告中写道:
“农民人数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六以上,……自耕农占总数十分之二,半自耕农占总数十分之二点五,佃农占总数十分之四,雇农占总数百分之一点五。吴川与雷州之农民比较为苦,所食均为番薯,所住幾乎全是茅屋。因农民一年辛苦所得之谷物,大多数要纳地主的租,剩下的则为军阀贪官污吏攫取去矣。”
黄学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初步将农村居民分为地主和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等五个阶级,同时分析了农民的政治文化现状:
“他们一生只知应该做苦工,供役于人,并不知自己农民阶级之意义,因此稍有争执,即殴打起来,缠诉于官场或民团局里,受贪官污吏及局绅们之宰割。”
到农民中去,到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中去。雷州歌是雷州半岛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深受老百姓喜爱。黄学增经常创作雷州歌,为父老乡亲阐述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
我翻开三卷本的《雷歌大全》,找到了黄学增于1926年创作的《只因无权才为难》:
一日三餐都欠缺,有那心情谈衣穿?
不怨家穷和命苦,只因无权才为难。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权力、谋幸福。黄学增学习借鉴广州农讲所的经验,以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的名义,举办“梅菉市宣传学校”“雷州三属宣传讲习所”“高州农民干部培训学校”,培训了一百多名农民运动骨干。
在1926年5月5日召开的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上,黄学增作了三千言的《南路办事处会务报告》:
“(一)遂溪农民对日本出兵满洲,巡行有一千人以上,当时民团局长杨文川阻止,农民激愤异常打他一顿。(二)革命军肃清南路,雷州农民做最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不与基督教徒往来,以致基督教堂终日闭门。(三)雷州最著名的土匪庞玉清被农民所擒,送交防军惩办,许多土豪劣绅来保,农民即联结三百余人,担番薯出雷州城充饥,请愿,防军五日内卒将庞某枪毙。(四)吴川农民因反对县长勾结劣绅土豪抽蒜头捐及蒜串捐办学,举行千人以上之大请愿,废除苛捐。(五)遂溪农民反对县长伍横贯贪劣失职,联合各界上控于省府,请求革职。” “南路已经组织农会的,有阳江、茂名、化县、电白、信宜、吴川、廉江、遂溪、海康、合浦等处,统计一百四十六个乡农会,会员九千余人。”
大会一致通过《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关于南路办事处会务报告决议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可以从时间隧道回溯到1926 年5 月5日的大会现场吗?我已经激动万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指出: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到1926年底,农民协会已覆盖南路地区十五县二市,农会会员达十二万人。“他们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5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从1927 年的春天里敏锐地看到了,剩有游人处,中国向何方……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古老的中国,年轻的年代,倒在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五”屠杀的血泊里。
《南路农民运动史料》附录民国档案六件,附录着1927年的血雨腥风,附录着魔鬼嗥叫一样的电波……
《遂溪县长电报该县进剿乐民共产党情形请察核由》,第435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二十一(快邮代电):
“共逆黄学增、黄广渊、黄斌、陈光礼等,近潜回距县城200里之乐民地方……纠党200余人,持械劫掳乐民区署长潘林雄及署员警兵七人,勒缴警团枪支,占据乡市,歃血盟誓,遍树赤旗。”
《海康、遂溪县长联电呈共产党黄学增等在县属捣乱现已进剿由》,第22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中国电报局)。
北海市市政筹备专员廖国彦《呈报拘获共逆钟竹筠一名情形由》,第877号,国民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十六日:
“……中国共产党广东南路地方委员会黄学增在南路任用党羽,组织秘密党团,操纵党务,包办农会,反动宣传,离间民众……特将黄学增108名造具名册,呈请开除党籍、学籍……”
在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
南粤大地,怒潮汹涌。1927年夏天,黄学增以中共广东省委巡视员的身份,秘密到西江指导革命,发动高要县领村农民自卫军三百余人举行武装暴动。
“广东省农民协会檄文”的传单,又敲开了南方乡村的栅门,又点燃了1928年的夏天……
“农友们!时局即刻要有下个大的变化了!夏收的时候,便要是我们全省总暴动的时候!……常务委员:彭湃、罗绮园、阮啸仙、黄学增、周其鉴,中华民国十七年。”
1928年6月16日,琼州海峡,海风奋力撑起一只风帆,义无反顾地驶向海南。
黄学增此行海南,是广东省委两个月前的决定。当时由于宝安暴动受挫,作为宝安党组织的创始人,他又临危受命奔赴宝安。
今天,他站在颠簸的船头上,看大海的幽灵,看逝者如斯……但共产主义的幽灵绝不能逝去,绝不会逝去!
到达海口后,黄学增从海口行抵乐会,由乐会而万宁,由万宁而乐会,整顿琼崖特委,恢复“溃散”的组织和武装斗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
但是,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琼崖特委书记黄学增,于1929年8月最黑暗的一天,在海口被国民党杀害了。
一个共产党人鲜红的热血,洒在椰风怒吼的土地上,一个共产党人不灭的精神,在琼州海峡的浪尖儿上燃烧……
黄学增牺牲前两个月的1929年6月13日,广东省委半月刊《学习》发表了他的《盲动呢?不动呢?公开呢?秘密呢?》:
“党内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一种倾向,便是不顾群众斗争的情绪,不顾群众觉悟的程度,不顾群众组织的力量,什么总是要动……甚至以恐怖主义去恐吓群众起来动。
“同一样的,过去什么事总是要公开,不但党的机关公开了,连到党员个人也公开了。如在琼崖方面,特委机关在哪里?
“第二种倾向,便是完全抹杀了革命势力,夸大了反革命势力,以为革命已经失败了,反革命的统治已经是稳定了。
“同一样的,大家同志都是以为我们过去太公开了,现在是在要求秘密,于是乎什么又都秘密起来,党部借口秘密之故,而秘密到不敢对外宣传。”
这不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里,黄学增,一个共产党人,是何等的透彻,是何等的坚定!
黄学增牺牲时,雷州中学老校长谭平山在哪里?他已经到了82年后的2011年1月第2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里:
“在党的六大召开前后即1928年4月至8月期间……留守中央对谭平山、邓演达等领导的中华革命党采取公开方式进行斗争,是一种‘左’的表现。”
谭平山再也不能与黄学增相逢——某也贤,某也贤。
6
黄学增牺牲后,他的“东边角娘”成了“共逆”的“贼婆”,四处藏匿,四处逃亡。19年后的1948年,她成了田寮宅村的“东边角娘”,又成了“东边角母”。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关怀下,本名苏莲的“东边角母”,去了遂溪县革命烈士敬老院。
2003年夏,原农业部副部长、广东省副省长、中共湛江地委书记孟宪德写了一篇《纪念黄学增同志》,其手稿编辑于黄启超的《黄学增传》的扉页:
“一九六〇年二月十日周恩来总理到湛江视察工作,刚下飞机,当即问我黄学增同志的情況……周总理说:黄学增同志在大革命时期与彭湃等,是广东农民运动四大领袖之一,应当好好宣传、学习。”
2021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二,我回到家乡北部湾,到了“东边角母”孙子的家——一座三层的小洋楼。
“东边角母”的孙子叫黄日保,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告诉我:奶奶到来时,父亲才三岁,两个伯父才五岁、八岁。如果没有她,爷爷的家、父亲的家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他现在的家。
“东边角母”的三儿媳又说了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他们的家还在茅草屋里。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绕着堂屋的中梁鸣叫穿行,然后从屋檐下飞出去了。
夜里,她做了一个梦,一个声音告诉她:她是母亲,她要回来。
这是1930年1月17日的《中共广东省委“二·七”纪念宣传提纲》,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和广东省档案馆。
历史还收藏了哪些呢?比如,黄学增如雷州火山爆发一样的革命精神。
1
1900年10月14日,广东省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一座泥砖墙、稻草顶的三间屋——雷州半岛典型的乡村民居,出生了一个男婴。
黄学增的幼名叫妃贵。
在通行雷州话的雷州半岛,以“妃”字为启承、为语气助词的名字,如妃宝、妃贵、妃七、妃八,比比皆是。也许,名字里有妃子的“妃”,人生就会有妃子的福气。而“贵”,更是一种直接的、隆重的祈求。
妃贵,以及妃贵们,操雷州方言的雷州半岛人,他和他们的名字,寄托着祖辈多少大海一样深沉的期望!
但离北部湾只有二里路的敦文村,没有一片以它的名字标记的海,也就只能将生存的根扎在土地上。
这片土地遭受海潮和暴风雨的频繁洗劫,只剩下苍茫的血色与苦涩的海盐味,只能种植没有太多奢求的番薯。
北部湾的上空,云中的雨,雨中的云,中了“十年九旱”的魔咒,常常变幻无常,舍近求远,就是不落到雷州半岛的土地上。于是春种和秋种,给气死了,给旱死了,死在热带、亚热带龟裂的渴望里。
敦文村,以及和敦文村一样的村子们,饥饿的日子如摇摇摆摆的高轮牛车,蹒跚在赤地千里之上……
1913年,妃贵13岁,能帮家里干很多农活儿了,还能扛一把竹竿,给别人家放养鸭子。但父亲咬咬牙,还是将他送到村里的私塾。
父亲希望儿子起码有他那样的日子,耕种几亩祖传的薄地,又粗识伦理,写一纸整齐的字,为村里村外的乡亲建屋择日、看相占卜、超度亡灵。
“妃贵”的名字太直截了当了。当道公的父亲知道颜子和曾子是孔子的贤徒,便将“妃贵”改名为学曾,而他的大哥则为学颜。但又觉得“学曾”迂旧,又改为学增。
1914年,黄学增进入乐民海边上的乐民乡高等小学。1916年春,不满16岁的黄学增才读了一年私塾、两年小学,便考入雷州半岛仅有的一间中学——雷州中学,即后来的广东省立第十中学,现在的岭南师范学院。
雷州中学于海康县城的雷州城,其前身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创立的雷阳书院,为广东六大名院之一。
我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广东卷》中发现,吴茂信的大型雷剧《陈瑸放犯》里的陈瑸,为清康熙年间岭南三大清官之一,曾任雷阳书院山长。
清嘉庆年间的陈昌齐,集考古学家、文学家和天文、历算、地理、医学诸学于一身,1811年至1815年为雷阳书院山长兼主讲。晚清岭南才子陈乔森,更执掌雷阳书院三十年。
黄学增不可能亲耳聆听陈瑸、陈昌齐、陈乔森的教导。但我想,他该为陈乔森于遂溪城隍庙的题联而低头沉思……
那些差役都是鬼,
这个衙门不要钱。
他该读过陈昌齐的《淮南子正误·卷一》,开篇是《原道训上》: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16岁的少年黄学增,是如何感悟鬼神之门、天地之道、天地之浊而徐清的呢?
随着西学的引入,1903年,雷阳书院改称雷阳中学堂,1913年改称雷州中学校。
谭平山是黄学增入学时的雷州中学校长,是1921年创建“广州的共产党”的年轻人。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他在雷州被推选为广东省临时议会代议士之一。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但华夏大地仍然军阀割据,一盘散沙,雷州半岛仍然劫匪当道,一片黑暗。
谭平山兼任几何、代数科教员,是如何给黄学增讲授勾股定理呢?创立“勾股定理—加菲尔德证法”的数学家加菲尔德,于1880年成为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仅就职4个月即遭暗杀。
这是数学的悲剧,这是西学的悲剧,还是灵魂与追求的悲剧?在黄学增的眼前,一个浊而徐清的天地之道打开了,骤然间,又是一片茫然……
1917年,谭平山考上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赴京求学去了。1919年春,黄学增也考上廣东省立第一甲等工业学校,步行一千里,到了广州。
“……卢牟六合,陶镕群贤,擥欧美之精华,襮东亚之异彩,他日按是编而稽曰某也贤,某也贤,油然邈遡乎。”
这是谭平山给1913年《雷州中学师范毕业同学录》写的序言。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翻开这段历史时,却愿意他是写给1919年毕业的黄学增——某也贤,某也贤。
2
为了寻找黄学增的革命足迹,我在淘宝上购买了2011年1月第2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百年前开启的远航,才两天时间顺丰快递就送来了。
“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由陈独秀、后由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工作,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成员有袁振英、李季等。”
《黄学增研究史料》也有一篇谭天度的文章——《回忆广东的“五四”运动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大约在1920年底,在陈独秀的倡议下,便组成了广东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广东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开始只有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3 人,后来到1921年党的‘一大’前后,逐步吸收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如彭湃、阮啸仙、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黄学增、杨殷、杨匏安、王寒烬、梁复燃等,组织逐步扩大。我本人……后来也常同他们一起到陈独秀家里(泰康路附近的回龙里九曲巷十一号——‘看云楼’)座谈。”
“看云楼”是陈独秀履职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时在广州的寓所,可北眺白云山。 黄学增的眼前,一个浊而徐清的天地之道,一个灿烂辉煌的天地之道,打开了……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二十岁的黄学增,睁大着近视眼,聆听着在看云楼的讲述,关于《共产党宣言》,关于《资本论》,关于俄国十月革命。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它也在中国大地上游荡了,它正在成为黄学增的灵魂。
黄学增,雷州中学的学生;谭平山,雷州中学的校长,他们又相逢于看云楼——某也贤,某也贤。
谭平山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参加李大钊主持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7月,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广州。
1921年6月20日,黄学增进入刚开办的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专业班学习。它是陈独秀、谭平山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谭平山又成为黄学增的科任老师。
历史将“广州的共产党”的诞生地,以及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校址,以及黄学增革命人生的起点,都安顿在一座小红楼里。而历史又将这座小红楼,安顿在广州高第街的素波巷19号。
20世纪70年代末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高第街又风生水起。
20世纪80年代初的1980年10月,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个专营服装的大型个体集贸市场,机制灵活,商品新潮,女性服饰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天南海北的宾客如潮水般涌来。
洪三泰的诗歌《中国高第街》发表于《诗刊》1988年01期,为诗刊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幽默地点破/广州自给自足的秘密/自制的土头巾/長久地裹着自己的眼睛/整个中国缩在高第街头/惊疑地聆听海外潮响/却听见重炮在轰击大门/高第街在作遨游天际的惊梦”
黄学增是洪三泰的遂溪同乡,却读不到洪三泰大气磅礴的诗,也看不到洪三泰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高第街》,以及其改编为《女人街》的电影。
但黄学增比洪三泰的诗和电影早67年,就知道高第街的“梦”,并为圆高第街的“梦”而苦读、苦思、斗争,甚至献出生命。
高第街,女人街,花花绿绿的女人街啊!可是当年黄学增的母亲,连名字都没有。
“英亮娘——”黄学增的爷爷、奶奶以及村里的长辈这样称呼他的母亲,而其同辈分的人即称她为“英亮”。因为他的母亲出生于遂溪县河头镇英亮村,就是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所写的,“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1917年,读雷州中学的时候,黄学增遵父母之命,与“鲤鱼墩”边的东边角村一苏家姑娘成婚了。
雷州人称媳妇辈的女人为“娘”,称祖母辈的女人为“母”。黄家来了“东边角娘”,“英亮娘”便顺理成章成了“英亮母”。
世界上可以有“女人街”?北部湾边上的“英亮母”“东边角娘”,东海之滨的“大堰河”,她们都不可能知道。
但黄学增知道,他的“东边角娘”是东边角村苏家的养女,抱养于遂溪县北坡乡大谭村一个贫病交困的人家。
为什么有苦命的“英亮母”“东边角娘”呢?答案,高第街素波巷的小红楼给血淋淋地撕开了。
小红楼又撕开一个血淋淋的日子——1899年11月16日,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法中互订广州湾租借地条约》
广州湾不在广州,而在雷州半岛东海岸,就是现在中国南方现代化港口城市——湛江,离黄学增的家乡敦文村也就几十里,是他往返省城的必经之地。
法国人伯特兰·马托的《白雅特城:法兰西帝国鸦片销售时代的记忆》写道:
“法国人尽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并决定将此地更名为‘白雅特城’。白雅特(Bayard)是中世纪法国军队中最负盛名的将领。”
广州湾被强盗抢走了,抢到遥远的巴黎城去了,还给涂鸦上强盗自己的名字。
闻一多于1925年发出血泪的呼唤——《七子之歌·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世界上有多少没有名、没有姓的东边角娘、英亮母、大堰河!
“啊,公正、微妙而有力的鸦片!……你拥有天堂的钥匙!……”——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这是《白雅特城:法兰西帝国鸦片销售时代的记忆》扉页上的文字。
这是颓废的天堂!这是罪恶的天堂!这是死亡的天堂!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黄学增明白了,《国际歌》为什么如此震撼,如雷、如电、如雷州半岛的火山爆发……
3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青年,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
1922年秋,黄学增回到潮涨潮落的北部湾畔,回到雷声润泽的红土地,组织了雷州半岛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组织——雷州青年同志社。
《中国共产党遂溪地方史》记录着依然燃烧的岁月:
“黄学增与黄广渊、薛文藻、黄宗寿、刘靖绪、黄成美、王树烈等人商议组织雷州青年同志社事宜,以此团结雷州地区青年,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与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随后,他们秘密串联了乐民一带的青年数十人,由黄学增主持,在乐民敦文村成立了雷州青年同志社。又成立了遂溪分社、纪家分社。”
“雷州青年同志社”的旗帜,如风扫落叶,如风卷残云,将作恶多端的遂溪县第六区区长兼民团团总陈河广告倒了。雷州防军司令部扣押了陈河广。他获释后却诬告雷州青年同志社通匪,致使一批青年成员如黄广渊、薛文藻等被通缉。
但雷州的古火山,是诬告不了的,是通缉不了的,它依然熊熊地燃烧着那片大海、那片火焰。 1924年8月,黄学增刚从第一届广州农讲所毕业,即在广州长塘街主持召开雷州青年同志社大会,研究修订章程,选出新一届的执行委员。
随后,雷州青年同志社和新学生社、广州反帝大联盟等三十多个团体,联合举行了“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警告商团示威大会”。
同年10月,黄学增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粤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并兼任工农部助理。在1926年《广东青年》创刊号上,黄学增发表了《怎样去做青年农民运动》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说:“1925 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5岁的共产党员黄学增,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立上大革命的潮头。
我在陈国威、黄海著的《黄学增与广东南路革命研究》里,看到了黄学增1925 年繁忙的身影,如波澜一样的壮阔……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于北京病逝,不久,广东人民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黄学增在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
“中山先生虽死,但他的主义是永在于世界,他的主义是为平民谋利益的,他也因此奋斗而死了。吾们农民要一致团结起来……”
1925年4月27日,农民部特派员黄学增参加在东莞霄边乡召开的“东莞宝安两县农民联欢大会”。到会代表一千多人,农民自卫军数百人。
1925年5月3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举行。黄学增与蔡如平、彭湃、阮啸仙、李爱、杨其珊、罗绮园、黄雄标、苏南等人,被选举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1925年5月7日,黄学增出席广东各界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大会。到会工人、农民、军人约两万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廖仲恺,中共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主席刘少奇,广东省农会代表黄学增相继在会上发表演说。
1925年6月2日,为上海、青岛被害同胞复仇,广州工农商学兵八十余个团体发起群众示威巡行,黄学增被推选为六人主席团主任。
1925年7月,黄学增与汪精卫、廖仲恺、邓中夏、黄平等人被选为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并在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上作关于广东农民运动的报告。
1925年12月,国民革命军南征光复雷州半岛和琼崖,12月15日,雷州青年同志社发表“宣言”:
“一、铲除贪官污吏劣绅土豪;二、肃清散兵土匪;三、废除苛捐杂税;四、严禁烟赌;五、救济失业农民;六、扶助工农团体之发展;七、保护青年之一切利益;八、改良盐务;九、振兴实业;十、整顿教育;十一、提倡女权。”
1926年5月30日,广州举行“五卅惨案”一周年纪念大会。黄学增为雷州青年同志社起草《“五卅惨案”敬告民众书》:
“数千年来,我们呻吟于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大地主铁蹄之下,任他们摧残、杀戮,欲灭我们,欲灭我国。我们仍不知道吗?”
4
大革命的浪潮,鼓舞着凤凰涅槃的中国,前进!我又翻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在第二次东征期间,国民政府还派部队进剿盘踞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中共广东区委为配合这次军事行动,成立了以黄学增为书记的南路特别委员会。”
此时的1926年,黄学增还是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特派员、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主任。
他白天深入乡村、田野,夜晚回到南路特委——梅菉镇先锋街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仅一个多月时间,便写出三万五千字的《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连载于《中国农民》1926年第4期、第5期。
95年之后的今天,我无法想象黄学增调查与研究的具体细节,但完全可以进行并非虚构的推测:善于学习的黄学增,研读了毛泽东发表于1925年12月1日半月刊《革命》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广东南路包括当时广东省辖的北部湾地区十五县二市,现在分别辖于广东、广西。黄学增在调查报告中写道:
“农民人数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六以上,……自耕农占总数十分之二,半自耕农占总数十分之二点五,佃农占总数十分之四,雇农占总数百分之一点五。吴川与雷州之农民比较为苦,所食均为番薯,所住幾乎全是茅屋。因农民一年辛苦所得之谷物,大多数要纳地主的租,剩下的则为军阀贪官污吏攫取去矣。”
黄学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初步将农村居民分为地主和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等五个阶级,同时分析了农民的政治文化现状:
“他们一生只知应该做苦工,供役于人,并不知自己农民阶级之意义,因此稍有争执,即殴打起来,缠诉于官场或民团局里,受贪官污吏及局绅们之宰割。”
到农民中去,到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中去。雷州歌是雷州半岛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深受老百姓喜爱。黄学增经常创作雷州歌,为父老乡亲阐述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
我翻开三卷本的《雷歌大全》,找到了黄学增于1926年创作的《只因无权才为难》:
一日三餐都欠缺,有那心情谈衣穿?
不怨家穷和命苦,只因无权才为难。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权力、谋幸福。黄学增学习借鉴广州农讲所的经验,以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的名义,举办“梅菉市宣传学校”“雷州三属宣传讲习所”“高州农民干部培训学校”,培训了一百多名农民运动骨干。
在1926年5月5日召开的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上,黄学增作了三千言的《南路办事处会务报告》:
“(一)遂溪农民对日本出兵满洲,巡行有一千人以上,当时民团局长杨文川阻止,农民激愤异常打他一顿。(二)革命军肃清南路,雷州农民做最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不与基督教徒往来,以致基督教堂终日闭门。(三)雷州最著名的土匪庞玉清被农民所擒,送交防军惩办,许多土豪劣绅来保,农民即联结三百余人,担番薯出雷州城充饥,请愿,防军五日内卒将庞某枪毙。(四)吴川农民因反对县长勾结劣绅土豪抽蒜头捐及蒜串捐办学,举行千人以上之大请愿,废除苛捐。(五)遂溪农民反对县长伍横贯贪劣失职,联合各界上控于省府,请求革职。” “南路已经组织农会的,有阳江、茂名、化县、电白、信宜、吴川、廉江、遂溪、海康、合浦等处,统计一百四十六个乡农会,会员九千余人。”
大会一致通过《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关于南路办事处会务报告决议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可以从时间隧道回溯到1926 年5 月5日的大会现场吗?我已经激动万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指出: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到1926年底,农民协会已覆盖南路地区十五县二市,农会会员达十二万人。“他们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5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从1927 年的春天里敏锐地看到了,剩有游人处,中国向何方……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古老的中国,年轻的年代,倒在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五”屠杀的血泊里。
《南路农民运动史料》附录民国档案六件,附录着1927年的血雨腥风,附录着魔鬼嗥叫一样的电波……
《遂溪县长电报该县进剿乐民共产党情形请察核由》,第435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二十一(快邮代电):
“共逆黄学增、黄广渊、黄斌、陈光礼等,近潜回距县城200里之乐民地方……纠党200余人,持械劫掳乐民区署长潘林雄及署员警兵七人,勒缴警团枪支,占据乡市,歃血盟誓,遍树赤旗。”
《海康、遂溪县长联电呈共产党黄学增等在县属捣乱现已进剿由》,第22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中国电报局)。
北海市市政筹备专员廖国彦《呈报拘获共逆钟竹筠一名情形由》,第877号,国民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十六日:
“……中国共产党广东南路地方委员会黄学增在南路任用党羽,组织秘密党团,操纵党务,包办农会,反动宣传,离间民众……特将黄学增108名造具名册,呈请开除党籍、学籍……”
在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
南粤大地,怒潮汹涌。1927年夏天,黄学增以中共广东省委巡视员的身份,秘密到西江指导革命,发动高要县领村农民自卫军三百余人举行武装暴动。
“广东省农民协会檄文”的传单,又敲开了南方乡村的栅门,又点燃了1928年的夏天……
“农友们!时局即刻要有下个大的变化了!夏收的时候,便要是我们全省总暴动的时候!……常务委员:彭湃、罗绮园、阮啸仙、黄学增、周其鉴,中华民国十七年。”
1928年6月16日,琼州海峡,海风奋力撑起一只风帆,义无反顾地驶向海南。
黄学增此行海南,是广东省委两个月前的决定。当时由于宝安暴动受挫,作为宝安党组织的创始人,他又临危受命奔赴宝安。
今天,他站在颠簸的船头上,看大海的幽灵,看逝者如斯……但共产主义的幽灵绝不能逝去,绝不会逝去!
到达海口后,黄学增从海口行抵乐会,由乐会而万宁,由万宁而乐会,整顿琼崖特委,恢复“溃散”的组织和武装斗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
但是,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琼崖特委书记黄学增,于1929年8月最黑暗的一天,在海口被国民党杀害了。
一个共产党人鲜红的热血,洒在椰风怒吼的土地上,一个共产党人不灭的精神,在琼州海峡的浪尖儿上燃烧……
黄学增牺牲前两个月的1929年6月13日,广东省委半月刊《学习》发表了他的《盲动呢?不动呢?公开呢?秘密呢?》:
“党内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一种倾向,便是不顾群众斗争的情绪,不顾群众觉悟的程度,不顾群众组织的力量,什么总是要动……甚至以恐怖主义去恐吓群众起来动。
“同一样的,过去什么事总是要公开,不但党的机关公开了,连到党员个人也公开了。如在琼崖方面,特委机关在哪里?
“第二种倾向,便是完全抹杀了革命势力,夸大了反革命势力,以为革命已经失败了,反革命的统治已经是稳定了。
“同一样的,大家同志都是以为我们过去太公开了,现在是在要求秘密,于是乎什么又都秘密起来,党部借口秘密之故,而秘密到不敢对外宣传。”
这不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里,黄学增,一个共产党人,是何等的透彻,是何等的坚定!
黄学增牺牲时,雷州中学老校长谭平山在哪里?他已经到了82年后的2011年1月第2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里:
“在党的六大召开前后即1928年4月至8月期间……留守中央对谭平山、邓演达等领导的中华革命党采取公开方式进行斗争,是一种‘左’的表现。”
谭平山再也不能与黄学增相逢——某也贤,某也贤。
6
黄学增牺牲后,他的“东边角娘”成了“共逆”的“贼婆”,四处藏匿,四处逃亡。19年后的1948年,她成了田寮宅村的“东边角娘”,又成了“东边角母”。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关怀下,本名苏莲的“东边角母”,去了遂溪县革命烈士敬老院。
2003年夏,原农业部副部长、广东省副省长、中共湛江地委书记孟宪德写了一篇《纪念黄学增同志》,其手稿编辑于黄启超的《黄学增传》的扉页:
“一九六〇年二月十日周恩来总理到湛江视察工作,刚下飞机,当即问我黄学增同志的情況……周总理说:黄学增同志在大革命时期与彭湃等,是广东农民运动四大领袖之一,应当好好宣传、学习。”
2021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二,我回到家乡北部湾,到了“东边角母”孙子的家——一座三层的小洋楼。
“东边角母”的孙子叫黄日保,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告诉我:奶奶到来时,父亲才三岁,两个伯父才五岁、八岁。如果没有她,爷爷的家、父亲的家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他现在的家。
“东边角母”的三儿媳又说了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他们的家还在茅草屋里。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绕着堂屋的中梁鸣叫穿行,然后从屋檐下飞出去了。
夜里,她做了一个梦,一个声音告诉她:她是母亲,她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