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的乌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tiger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天我休闲在家,倏然想起多年前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与几位要好的小伙伴相约去浮屠镇乌龟山游玩的情景。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当一行人走到山下一块水田田埂时,我突然看见一条尺来长的花蛇正“昂首摆尾”从水田往田埂匆匆游来,闻蛇色变的我吓得心战胆惊,来时的游兴顿时化为乌有。我呆呆坐在山下一块草地上,再也不想走了。尽管伙伴们苦苦劝我上山去玩,绘声绘色说什么乌龟山有五好绝景:泉水好甜,山洞好奇,竹笋好吃,树木好绿,山花好看,而我仍不为所动,只是望山兴叹。
  岁月如流,转瞬间,距离我上次游山已整整过了三十二个年头。又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再次萌发了借此阳春良辰媚景的时节去乌龟山的念头,以弥补那次游而未游的失落和遗憾。
  一个星期六早晨,我狼吞虎咽草草啃上几个馒头后,就急急忙忙从县城乘车去浮屠镇乌龟山圆梦去了。
  不知不觉地来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乌龟山脚下。我欣喜发现,当年的一丘丘的水田成了一片片黄灿灿的花海,金黄的油菜花开得多么妩媚鲜美,蜂飞蝶舞,几个儿童在花丛中嬉闹,别有一番回到童年的味道,此田野景象让乌龟山更增添了几份盎盎春意,这不免又叫我多看了几眼这农家春色。霍然隐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不禁想起,这不就是一位小伙伴曾说过的事吗?这不就是从乌龟山山腰处的山洞流出来的泉水的响声吗?原来是山边左侧有一条长长的水沟,一股泉水沿着水沟或流入田中,或被一些农家引入家中饮用。泉水长流,春夏秋冬不息。看看那水沟的泉水依旧是那样明亮清澈,听听那水沟的泉水流声依旧是那样清脆悦耳。我顺手捧几捧那清亮的泉水洗了一把脸,感到暖温温的,我又随意用手掬几掬那清醇的泉水抿了一下嘴,感到甜滋滋的。这正如当年小伙伴所说的乌龟山绝景之一泉水好甜,今天我终于尝到了。此时我兴致骤起,沿着水沟去寻水源,走着,走着,忽见到如当年那样的水蛇又从泉水沟里摇头摆尾爬上岸来,向我友好张望几眼,立即溜走了。不知怎么我今天也不晓得怕蛇了。我继续登山,泰然来到半山腰一一名叫乌龟山后尾洞的山洞处,发现洞内地表有一条浅浅的小水沟,水直流出洞外,与洞外小水沟相接。又猛然看到山的左边还有一条水沟,水量陡增与洞外这条小水沟汇合在一处,变成涓涓泉流。据说这股泉水来自不远处的一座水库。后尾洞离地面大约有两人高的样子,有人工的土阶梯可以进洞内,我壮胆下到洞内,洞内比较宽敞,大概有一间教室那样大,也就二三十平方米的样子罢。地下有灰色岩石,杂乱无章地摆放着,脚踩下去别有韵味。洞是横向的,临洞口处还有点亮光。我小心翼翼地沿着横洞口往里走,越走光线越暗淡,一眼望不到边,不知此洞有多长多深,不知通往何处山口。忽然听到似有若无的流水声,此时我恍然大悟,想起李山下村民曾说过,此山洞有地下河,每逢涨潮时,一股大水滚滚往外冲,原来水库的水源可能来自此处。如是就不敢往前探险了,只好停步回转。可惜只孤身一人,不敢贸然去寻奇探幽,而无限奇景可能正在深处。无独有偶,在山顶上又有一个洞,与山腰那个洞显然迥异,洞口较小,仅容一个人下去,而且是一个竖直型的洞,洞口的周围不知是谁用水泥砌成一米高的防护栏。洞口还有不知是人工建造或是自然形成的一处楼梯状,用石头垒成的竖梯直通洞底。洞口四周杂草丛生,灌木密集,看似无人来过。据说多年前曾有几个胆大的游客居然闯进洞去探过虚实。他们沿着洞口竖梯大致下了十来个台阶后,看到里面黑漆漆的,有点阴森可怕。其中有一个游客试探性往洞中扔下一个小石块,却听不到丝毫动静,便觉此洞深不可测。还仿佛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揣测洞底下深处有暗河。他们再也不敢往下去了,惋惜的是他们未能如愿去纵览那洞中深处的真容实颜。此二洞相互媲美,难分仲伯。这正是乌龟山绝景之二:山洞好奇。
  我从后尾洞出来后,静坐下来憩息片刻,偶瞰山下,满眼葱绿,抬头仰望,一派姹紫嫣红,疑是一幅悬挂的绚丽异彩的花锦图。正当我沉迷于如画风景之时,旁边一棵树上一只花鸟惊枝放声而去,此时引发四周群虫低吟细唱、众鸟放歌款飞,教人有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有心旷神怡之感。此时习习春风送来了阵阵的清香,其中似乎有一点香甜的竹笋香。我登即站起来去寻竹拔笋了。山腰竹子零星散布着,翠竹虽不过几尺长,但冒出来的竹笋小而壮嫩,我便使出浑身解数拔着、拔着,一下子收获一大捆,我又乘兴直往山上奔去,一路走,一路看,那竹子越来越密,长得越来越高,那竹叶也越来越青翠,而冒出来的竹笋也越来越嫩壮,不一会又收获了一大捆。累了,倚靠在一棵树下半躺着悠闲。仰头看,蓝天白云可掬,环视周围翠绿的竹子频频向我点头示好,我神游于万象景物之中,悠然自得,想象在餐桌上细细品尝这鲜甜可口的竹笋,不禁眉开眼笑,觉得幸福极了,这就是乌龟山绝景之三:竹笋好吃。
  正当我满载竹笋准备打道回府时,不远处的绿树丛中传来阵阵鹧鸪婉转动听的啼叫声,又激发了我的雅兴。我原来只有心去寻泉水、探山洞、迷竹笋,却无意中忽略那乌龟山久负盛名的山树、山花芳景。先品赏那别具一格的山树,山不高而林密,树不壮而叶茂。从山麓到山巅,从灌木到乔木,从小草到杂树,满山林木葱茏,异姿众彩。愈是山上高处,林木愈是郁郁葱葱。请看那一棵棵的青松,挺拔苍劲,铁骨铮铮;看那一棵棵翠柏,浑圆坚贞,傲视苍穹;看那错落有致的丹桂,枝繁叶茂,昂首摇曳;还有一些不知其名的山树竞相葱翠,尽展绿意。真是“春染乌龟山,青山映蓝天。绿树扶群花,游客总流连。这就是乌龟山绝景之四:树木好绿。
  再说说山花美。“无限风光在险峰”,越往高处登,山花越来越多,花色越来越美,香气越来越浓,看那漫山的映山红开放得火红火红的,鲜丽娇艳,艳压群芳,花色迷人;看那花朵硕大、金黄黄的老虎花,花姿俊美,黄艳欲滴,艳丽娇媚,花香醉人;看那些未知其名的娇小杂树,千姿百态怒放着粉红的、紫红的、杏黄的、银白的五彩斑斓的小野花,清新瑰丽,幽香袭人;还有那隐身于树丛、花丛的兰草花,是草又是花,条形的墨绿的叶子,簇拥着一朵朵纤小的、浅蓝的兰草花,色彩素雅而淡丽,质朴而高雅,说不出的动人风韵,尤其是她那奇香四溢,独领群花风骚,可点可赞。她送来那缕缕的浓郁的清香,更是久久撩人心醉。纵看那乌龟山百花竞放、争奇斗艳,那五颜六色的山花交织在一起分外烂漫,宛如一幅铺在春山上的群芳争春锦绣图。那满山苍翠、满山红紫、满山飘香的山景,无不沁人心脾,让人叫绝称羡!
  乌龟山,我赞美你,你的山泉甜,山洞奇,山笋鲜,山树绿,山花香,这奇特绮丽的风光,让我恋恋不舍而忘归。
其他文献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初看很平常,他用很平淡的语言甚至是口语来叙写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实这篇文章很有特色,蕴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怀。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细细品味,去触摸文字,挖掘文本蕴藏的深意。  一、细品“月令”蕴含的深意  “月令”本是《礼记》中的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汪先生在这里用“月令”一词,既认可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国
平时的语文教学无非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面对一篇内容丰富、知识众多、能力提升点集中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在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引,模块分割,合理组合,最终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探索。现就《琵琶行》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生前后诗风变化的分水岭,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她人的曲折人生叙述,又有自己人生变故的诉说;
《兰亭集序》主要思想情感变化表现为“乐——痛——悲”,“乐”的原因比较好理解,然而“痛”和“悲”则比较含蓄委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浅等原因,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矛盾分析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做一个回顾分析。笔者将分别从“永恒之痛”和“轮回之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永恒之痛  文章一、二段,写的是兰亭集会之乐,很
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已经进入第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行为上注入新的内容,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变成谬误。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本质特征,偏要区别于传统,便在形式上玩新花样,华而不实的教风和学风反而得到一定的追捧,这对新课程是一种误解和背叛,也跟闽派语文的精髓“求实、去蔽
比较阅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适当拓展课外资源,对多篇同题材或同体裁文章進行多角度比较,以达到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培育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了好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围绕“创新”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以生为本,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
《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是情感最为集中且非常细腻的部分,我们在讲解文本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而直接揭示出作者对母亲深沉而饱含遗憾的爱。揭示的最终情感固然是正确的,但是通达至最终情感的过程却总显得仓促而意犹未尽。倘若抓住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展开讲解,在一堂课中又不免细碎而冗长,所以抓住文本中的一个细节部分,探析“我”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我们在讲解文本的这一部分的时候,最困
“成语之妙,在于运用。颊上三毫,龙睛一点。与其滥也宁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运用成语要注意恰如其分,否则,宁可不用也不能滥用。可是,当今滥用甚或错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里仅以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年6月第4次印刷)中成语运用方面的错误,按其性质分类评改如下。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很多时
曾有人说:读完苏东坡的《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再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八愚诗》,真可以用上鲁迅的那句话“可以挤压出一个‘小’字来”。自然,这个渺小的“小”是配给柳宗元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分属唐宋,同样才华出众,同样命途多舛,一个始终积郁难排,死于忧愤,一个豁达自适,求得人生的大自在。在苏教版的《必修一》教材中,两人就这样穿越时空碰撞到了一起。《赤壁赋》在前,
新课程已实施良久,新的教学理念对促进素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听课等途径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任然选择的是僵硬老套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不仅课堂气氛生硬死板,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当然教学效率也很低,学生也做不到全方位的提升。那么究竟要用何种方式改变目前语文高中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本的解读学习,达到知识的积累呢?本文就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