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之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ing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次参加某个活动,一个生意场上的中年女士因为晚到坐我一旁,朝我做了一个抱歉的表情,然后我们有了简单的交流并互换了名片。她称我老师,我却不知如何回称她。
  眼下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有职位的都称职位,而没职位或职位较低的则按年龄和性别称呼,如先生、小姐。她属于后者,但称小姐显然与年龄不符;而太太,中国人又没有这样的习惯;女士则是书面用语,不适合放在口语;小妹更不是这种场合和关系所能用的。
  很早之前,称呼上一律用“同志”,不需要根据对象费斟酌。后来一度称师傅,不管男女老少在外见面、问路都叫师傅,倒也方便。再后来就与西方国家逐步接轨,称呼体现个性化了。近年在某些地方个性化称呼中又多了一个泛称“老师”———不管男性女性、年龄职务,叫“老师”都可以。其实“老师”是“师傅”的翻版,只不过雅一些而已。但我有点“迂”,叫老师要与具体的人和职业、素养等相匹配,否则就感觉不自然太牵强。面对这位四十多岁略带几分清秀的女士,我在脑海里翻了一遍称呼都感觉难以匹配时,忽然想到了一个近年流行的称呼:“美女”。
  眼下称呼“美女”似乎很时尚,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标致的还是不标致的,上流名媛还是乡野民女,都可以称“美女”,还让对方开心。记得多年前去浙江某地游览,陪同我们的朋友一路上见到女人就称美女,有的颜值不高,甚至没点起码的底色,他仍毫不吝啬地将“美女”之帽抛给对方。在我有点别扭时,朋友却没有别扭,对方也没有别扭。
  时至今日,“美女”之称似乎更趋普遍,男士出口坦坦荡荡,女士受之泰然自若。男人爱慕美女,女人向往成为男人心目中的美女,即便成不了美女,被称呼也是美美的,就像称呼老板、老总,连早餐摊的掌柜也不会拒绝。于是“美女”便如雨后春笋到处出现了。
  只是鄙人老派,难以突破传统,美女之称总觉得出口不顺,以为也就是街巷乡野的即兴之称,不正规场合的调侃之呼,放不上台面。诚如坐我边上的那位女士,真要出口“美女”,又觉得唐突,于人不尊重,于己又失稳重。
  然而事实又偏偏给了我重重的回击,很多“美女”都上了台面———各类媒体算是“台面”吧:电视、报刊、网站等,美女总经理、美女董事长、美女部长、美女发言人、美女老师、美女医生、美女教练、美女律师等等,频频出现,纷纷登场,让人目不暇接。有些报道没有对应的镜头和相片配合倒也可以任由想像,而一旦出现对应镜头和相片时则往往让人失望,感觉“美女”名不副实,不过是廉价的帽子随便送人戴戴而已。漫说内在的优雅和气质,连外在的形体和容颜都不足以引人赞叹,仅仅是投其所好、插科打诨罢了。
  以前国人冠之为“美女”者,不仅仅是肢体外形的出众,还有内在智慧和风韵的衬托,所谓颜值加才气。中国古代的美女以及在文学作品中流传下来的美女,除了有出众的外貌外,往往还有着哀婉动人的情感经历和家国情怀故事。人们不会轻易将“美女”的桂冠送出手,女士也不会对廉价的“美女”称呼喜不自禁,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贸然称呼“美女”,有轻佻放浪,甚至冒犯亵渎之嫌。
  还须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提及的歷史上的美女,都是后人尊称的,当时没有直呼的习惯。如近年经常被提起的民国名媛林徽因,有人将其列为民国四大美女之首。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都是建筑学家,颇有建树。林还是作家、诗人。国学大师陈寅恪是他们的好友,抗战前还曾住过前后院。有次陈寅恪为林徽因夫妇作了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梁上君子是指梁思成,不仅与建筑有关,也反映人品;林下美人是谓林徽因,内贤外秀,是男人心目中的女神。“梁上”与“林下”相对,“君子”与“美人”呼应。众人皆叫妙。
  梁思成自然欣然接受,而林徽因则并不乐意,当即表示讨厌,说:“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多事要做呢!”在林徽因眼里,男人口中的美女无疑是花瓶和场面上的摆设,因为没什么事可做,不会做事,所以才成为花瓶、摆设的。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才不愿当花瓶和摆设呢!可见那个时候,人的观念和认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处处是“美女”,“美女”满天飞,难道是当今社会国人观念的变革、时代的进步?
其他文献
某日,某人正在睡觉,一只老鼠咬伤了他的鼻子。大脑极为恼火,将视觉部主任训了一通:“事情就发生在眼皮底下,居然没有发觉。你们这个视覺部到底是干什么的?”视觉部主任感到十分委屈,说:“两个眼睛都已经连续工作17个小时,完全是超负荷工作。你叫我怎么办?我总不能叫他们不休息吧?”大脑说:“休息不休息,这是你视觉部主任的事。我只要你保证,今后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我确实难以保证,除非你同意再增设一只眼
期刊
荧屏有王小丫者,玉手一挥云:“请听题,权大还是法大?”坐中嘉宾始则瞠目,继之做醍醐灌顶状;此景与《贞观政要》戴胄与唐太宗类同,为长孙无忌带刀入东上阁事,亦大手一挥,实贞观版“权大还是法大”也!  当然,戴胄不可能跟王小丫一样,手一挥,就让唐太宗冰释疑窦。但是,戴胄维护法律尊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胆识,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故事发生在贞观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唐太宗深知“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
期刊
无论古今,契约精神都是一种稀有品质,因稀有,故被人們赞美。《史记》中便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可见重诺守信的珍贵。  远古的人们信守承诺,但后来对承诺的信守,却常常遭人耻笑。公元前七世纪,宋襄公“盂地会盟”被活捉、“泓水之战”被打败,因而让人骂为蠢货,视为傻帽,但他坚守的,却恰恰是最宝贵的承诺。  “盂地会盟”被捉,是因为与楚王有约,赴“乘车之会”,非“兵车之会”;“泓水之战”让楚军完
期刊
安徽淮南凤台某校因公开销毁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而引起网上热议:律师、老师、学生、家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据校方所云:销毁之举是与家长签了协议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且是在久治无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云云。  笔者亦聊抒己见,以为不应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堵,“销毁手机”不可取。无效管理不应成為“销毁”的理由,正恰相反,是反思、考验我们教育耐心与管理艺术的契机。  “销毁手机”的理由自然是很
期刊
那天,我们原营部退役多年的部分战友聚到了一起,中午酒过三巡后,一个“新兵蛋子”给大家都很尊敬的老教导员端酒,说:“老李,我敬你一杯。”教导员听后一愣,继而有点尴尬地说:“是的,老李,老李。”随后喝了那杯酒。  教导员姓李,喊他“老李”按说不错,但他何以会一愣、而众人也感到有点“那个”呢?释疑前先讲一个叶剑英元帅的故事。因事涉方鼎英,故需介绍一下。方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育总长
期刊
成年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实则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那些心不在焉、敷衍塞责的“假装在学”,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厌学症。  话说“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現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
期刊
在心灵鸡汤泛滥之今日,看微信或上网,就会有大量的养生、健康、励志之类的文字充塞你的眼球,教训也、指导也、说教也……总之,你如果照作者的意思做,就会长命三千岁,或出人头地,成为当今牛人之一。  我之人生三境界,既非此类心灵鸡汤,也非马斯洛的人生三种逐次的需求,而是我奉行了多年的宗旨,乃我人生快乐、心理平衡之根本。  我之人生三境界,乃时时并存于心。因时时并存于心,故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
期刊
运输队的枣红马积极实干,工作出色,在全队盖了帽。驮货,同伴们驮80斤,他驮120斤。拉车,同伴们拉1000斤,他拉1500斤。  枣红马有个业余爱好,喜欢跑步,一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并且荣获过马类运动会金牌。  尽管枣红马工作是一流的,颁奖评优却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众口一词,说他不务正业,工作不安心,并且都拿他的金牌说事,金牌成了枣红马懈怠工作的证据和把柄。  季季如此,年年如此,枣红马终于忍不住了
期刊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
期刊
任人唯贤,不论贵贱、远近与亲疏,这当是墨家的主张,与儒家之“亲亲”有别,《墨子》称之为“尚贤”。儒家既然“亲亲”,难免亲疏有别。如果以亲疏划分,李世民麾下的文武大臣,可以分为诸多层次:有隋朝旧臣,有李密瓦岗寨的旧部,有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当然也有他秦王府的旧部。诸多史实可以证明,李世民是任人唯贤的,不搞亲疏有别,他是搞“五湖四海”的。在这一点上,他取墨而舍儒。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人事问题上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