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精神是大学内涵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大学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撑。然而,大学精神的缺失却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状。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努力锻造独具风格的大学精神,才能有效地促进办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途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学精神是大学内涵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大学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撑。然而,大学精神的缺失却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状。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逐步由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全面提高学校的质量。高职院校如何以理性的自觉培育个性鲜明的大学精神,不断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壮大,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和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加强对自身大学精神的培育。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贯穿于大学理念,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大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开放包容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等。狭义的大学精神则是一所特定的大学所独有的最能代表其文化积淀的价值观念和主导意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精心培育、逐步形成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其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
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由大学精神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而大学精神一般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1.激励导向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被内化为大学人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激励人们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大学精神在激励大学人的同时,为学校师生行为明确目标,指引方向。通过精神文化的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发挥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的作用。
2.凝聚规范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和信念,使学校全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依存、和谐亲密的文化氛围之中,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不同层次、具有不同信念和价值取向的人们联结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学校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同时,大学精神可以通过学术道德、校园民主、校园软环境等来规范学校及其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大学特有风范的形成和稳定。
3.熏陶塑造作用
大学精神不但直接作用于大学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营造适宜的环境,间接作用于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广泛而有效的辐射和传播,使人们接受自由民主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各种理性的熏陶,具有较为宽阔的胸怀和雍容的气度。大学精神可以内化为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从而赋予全体师生坚定的理想追求、价值信念和人生坐标;同时,通过师生员工的言行对外展示,塑造了良好的大学形象。
三、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的需求,纷纷拔地而起,但作为高等院校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却没有成长起来。许多高职院校虽已升格为高等学府,实际上依旧遗留了许多中等技校的作风,缺乏作为现代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
事实上,培育大学精神对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1.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特色,增强社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增多,同时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态势下,原本就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挖掘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是学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精神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在凸显其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培育大学精神,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特色,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
2.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唯有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内涵,从中得到熏陶和启迪,使学生形成求知、求真、求实的高尚人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有助于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因此,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办学的始终,这一办学模式虽然适应当前的实际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事实上,教育的本身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升华。知识和技能仅仅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学生的气质、人格、情操和境界,使学生既注重自身技能的培养,又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凸显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办学过程中,一切以人作为出发点,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受教育的广大学生,而且包括所有的教职员工。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坚持把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不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关心学生,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精神,才能真正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待和要求。 2.营造科学民主氛围,创建优良校风
大学精神是纯净的、积极的,它是在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内在气质,而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具体而言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是学校的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同时它既是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统合展示,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营造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优良的校风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中,能使人感到压力和紧迫感,促进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向上;优良的校风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驱动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师生员工逐渐在群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校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从严治校”,这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和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制度是道德的沉淀,也是精神的外化。没有完善的大学制度,就没有高品位的大学精神。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是校园人言谈举止、交往互动的行为准则。当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体现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精神,那么在定制规章制度时就要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道德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到强制的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得以培育和弘扬的制度保证。
4.培养学术大师,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大学精神和学术大师的诞生,是一个共同的过程。所谓学术大师,即学术成就、精神风范影响巨大者。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学术大师,一所大学的学术大师是这所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传承者。学术大师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化为大学精神及其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最终还是要落在培养学术大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上。高职院校虽是职业技能型的高校,但并不影响其对高水平大师级人物的追求,而且,高职院校的大师既可以是学术上的,也可以是教学上和技术上的。只有塑造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业务水平高的大师级人才,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和延续。
5.寻找开辟阵地,充分利用各种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与资源
大学精神表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要使大学精神真正扎根于大学的土壤,就必须寻找开辟教育阵地,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载体和资源。如利用校史陈列馆对师生员工进行爱校教育;利用学校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建设好学校的网站,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动向,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开展征集校歌、校徽等活动,发动师生挖掘大学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园内建造在学校创建和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塑像,让师生在缅怀的同时,思索自己肩上的责任,等等。其实,大学校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蕴含着特定的精神,无不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总之,大学精神载体的新建,将大学卓越的学术水平、独具特色的校园建设、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和风细雨般地滋润着广大莘莘学子。
总之,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形成良好的大学精神,它将构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努力锻造独具风格的大学精神,才能有效的促进办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瑜.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精神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2]管怀鎏.浅议大学精神及其培育原则[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
[3]刘尧.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沈绍辉.试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5]焦德杰,余宏.论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及其培育[J].德州学院学报,2012,(6).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途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学精神是大学内涵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大学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撑。然而,大学精神的缺失却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状。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逐步由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全面提高学校的质量。高职院校如何以理性的自觉培育个性鲜明的大学精神,不断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壮大,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和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加强对自身大学精神的培育。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贯穿于大学理念,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大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开放包容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等。狭义的大学精神则是一所特定的大学所独有的最能代表其文化积淀的价值观念和主导意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精心培育、逐步形成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其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
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由大学精神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而大学精神一般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1.激励导向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被内化为大学人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激励人们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大学精神在激励大学人的同时,为学校师生行为明确目标,指引方向。通过精神文化的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发挥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的作用。
2.凝聚规范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和信念,使学校全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依存、和谐亲密的文化氛围之中,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不同层次、具有不同信念和价值取向的人们联结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学校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同时,大学精神可以通过学术道德、校园民主、校园软环境等来规范学校及其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大学特有风范的形成和稳定。
3.熏陶塑造作用
大学精神不但直接作用于大学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营造适宜的环境,间接作用于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广泛而有效的辐射和传播,使人们接受自由民主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各种理性的熏陶,具有较为宽阔的胸怀和雍容的气度。大学精神可以内化为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从而赋予全体师生坚定的理想追求、价值信念和人生坐标;同时,通过师生员工的言行对外展示,塑造了良好的大学形象。
三、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的需求,纷纷拔地而起,但作为高等院校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却没有成长起来。许多高职院校虽已升格为高等学府,实际上依旧遗留了许多中等技校的作风,缺乏作为现代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
事实上,培育大学精神对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1.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特色,增强社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增多,同时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态势下,原本就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挖掘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是学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精神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在凸显其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培育大学精神,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特色,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
2.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唯有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内涵,从中得到熏陶和启迪,使学生形成求知、求真、求实的高尚人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有助于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因此,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办学的始终,这一办学模式虽然适应当前的实际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事实上,教育的本身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升华。知识和技能仅仅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学生的气质、人格、情操和境界,使学生既注重自身技能的培养,又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凸显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办学过程中,一切以人作为出发点,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受教育的广大学生,而且包括所有的教职员工。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坚持把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不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关心学生,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精神,才能真正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待和要求。 2.营造科学民主氛围,创建优良校风
大学精神是纯净的、积极的,它是在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内在气质,而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具体而言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是学校的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同时它既是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统合展示,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营造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优良的校风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中,能使人感到压力和紧迫感,促进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向上;优良的校风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驱动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师生员工逐渐在群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校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从严治校”,这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和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制度是道德的沉淀,也是精神的外化。没有完善的大学制度,就没有高品位的大学精神。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是校园人言谈举止、交往互动的行为准则。当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体现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精神,那么在定制规章制度时就要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道德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到强制的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得以培育和弘扬的制度保证。
4.培养学术大师,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大学精神和学术大师的诞生,是一个共同的过程。所谓学术大师,即学术成就、精神风范影响巨大者。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学术大师,一所大学的学术大师是这所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传承者。学术大师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化为大学精神及其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最终还是要落在培养学术大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上。高职院校虽是职业技能型的高校,但并不影响其对高水平大师级人物的追求,而且,高职院校的大师既可以是学术上的,也可以是教学上和技术上的。只有塑造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业务水平高的大师级人才,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和延续。
5.寻找开辟阵地,充分利用各种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与资源
大学精神表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要使大学精神真正扎根于大学的土壤,就必须寻找开辟教育阵地,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载体和资源。如利用校史陈列馆对师生员工进行爱校教育;利用学校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建设好学校的网站,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动向,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开展征集校歌、校徽等活动,发动师生挖掘大学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园内建造在学校创建和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塑像,让师生在缅怀的同时,思索自己肩上的责任,等等。其实,大学校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蕴含着特定的精神,无不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总之,大学精神载体的新建,将大学卓越的学术水平、独具特色的校园建设、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和风细雨般地滋润着广大莘莘学子。
总之,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形成良好的大学精神,它将构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努力锻造独具风格的大学精神,才能有效的促进办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瑜.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精神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2]管怀鎏.浅议大学精神及其培育原则[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
[3]刘尧.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沈绍辉.试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5]焦德杰,余宏.论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及其培育[J].德州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