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眺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这是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生前留下的一句箴言,至今仍被许多媒体人奉为经典。
21岁踏入新闻界,当上记者
1864年,在美国北方东海岸的渡士顿港,一名17岁的少年趁着夜色,偷偷跃入了冰凉的海水中,向岸边游去。不久他几乎筋疲力尽,想喊“救命”却又怕被抓,被遣返回船,于是他咬着牙、手脚并用,终于抵达了美国本土。该少年正是普利策。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和弟弟两人,从小由家庭教师管教,受过良好的德文、法文训练。17岁那年,他再也不堪忍受母亲与继父隔三岔五的争吵,终于离家出走了。他十分崇拜拿破仑,读过很多有关他的书籍,卧室里还挂着他的画像。他有心从戎,但由于他虽然长了个一米九的大个,却瘦得像根竹竿似的,眼睛还近视,所以被军队拒绝了。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激战正酣,为补充兵源,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在欧洲高价招募雇佣兵。普利策终于如愿参加了林肯骑兵队。为不让300美元的佣金落入兵贩子手中,他如前文所述,在波士顿港,纵身跳入了大海,自行登了岸。
1865年4月,美国内战结束,普利策成了无业游民,长期处于“待业”状态。有一次,他怀揣着仅有的几分钱,来到一家法国旅馆前,想请人擦一下皮鞋。可旅馆的管理人员一见他衣着破旧,就叫他立马滚蛋。遭遇如此羞辱,他决定换个环境。他决定离开纽约,前往圣路易斯打拼。行前,他立下誓言:我一定会回来的!
在圣路易斯,普利策当过轮船上的锅炉工、码头苦力、餐厅跑堂、马车夫
奔波之余,他每天总会抽出三四个小时泡图书馆,并不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章,投给当地的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这引起了该报主编的注意,1868年底,21岁的他终于被《西方邮报》录用为记者。他描绘当时的心情说:“一切就像做梦一般”。
做记者,普利策是“拼命三郎”。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每天从上午10点干到次日凌晨2点。有一次,民主党在杰弗逊市秘密举行了一个会议,只有为该党服务的媒体记者才会被邀请作现场采访。为了防止泄密,组织者在会议开始后,就把会议室的门给反锁了。
普利策为采访该会,竟把看门人摔趴在地上,破门而入。第二天,《西方邮报》成为全州独家对此次会议作了报道的共和党报纸。
普利策平时在大街小巷四处奔波,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他认为既然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他们身边的奇闻趣事。采访中,他常当着其他记者的面,旁若无人对当事人刨根问底
这让圣路易斯各报同行很是不爽。为了发泄,他们模仿普利策蹩脚的英语发音,叫他“丑普利策”,甚至嘲笑他为“丑犹太”:因为他骨瘦如柴、脖子细长,红色胡子上长着一对“牛蛙眼睛”。
他曾因揭露腐败,与人大打出手
1879年1月,普利策当选为密苏里州参议员。凭借记者和议员的双重身份,他站在了揭露腐败黑幕的第一线。一个名叫爱德华·奥古斯丁的承包商勾结当地官员,得到了一份给地方修建一座精神病院的合同,案值几十万美元,建材费用却不合理地由国库支付。普利策对奥古斯丁的动机提出了质疑。
不久,奥古斯丁与普利策在一家宾馆狭路相逢。奥古斯丁以名誉受损为由,当众破口大骂普利策是个“该死的骗子”。普利策并没有当面驳斥,而是静静看着对方发泄,随即回到附近的寓所,拿起手枪立马折回宾馆,半路上他对人说:“要出新闻了!”大庭广众下,他与奥古斯丁对骂开来,“骗子”、“傻瓜”、“谎言家”、“狗杂种”此起彼伏。最后,两人一起倒在地上,扭打成一团。奥古斯丁有着拳击运动员般的身材,瘦弱的普利策显然不是对手。混乱中,普利策连发两枪,一发打中了对方的小腿,另一发射进了地板。
普利策为此被起诉,罪名为企图谋杀奥古斯丁。但他没有坐一天牢,在交了405美元罚款后便重获自由了。此后,普利策无论走到哪里,口袋里都会揣着一把枪,以防不测。
1872年以后,他受邀前往首都华盛顿,担任了《太阳报》的特约记者。在这里,他遇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联盟的前总统杰弗逊·戴维斯的远房侄女凯蒂·戴维斯,他对她一见钟情,经过6年苦恋,他们终于喜结连理。也许是婚姻带来了好运气,就在他们的蜜月刚结束时,普利策就以区区2500美元将《圣路易斯快报》收入了囊中。3l岁的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报纸。
接手《快邮报》,开创“煽情主义”
《圣路易斯快报》易主时,其发行量不到2000份。普利策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将其更名为《快邮报》。
在普利策的主持下,《快邮报》不断揭露富人逃税内幕,公开赌馆、妓院名单,报道保险公司贪污事件,并加大了对民众关心的拳击比赛和斗鸡活动等的报道量。他还把报纸钉在报馆门口的橱窗里,自己躲在一旁,静听读者对报纸的反应,以便随时挖掘大众感兴趣的新闻素材。
创业之初,普利策的办公室位于报社编辑部一角,只挂了一块布帘虚掩。他总是不定时地从帘子后面冲出来,把他的新想法告知编辑、记者。为了写社论,他常就着煤气灯工作到天亮。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靠着这副血肉之躯,像个奴隶一样卖命。”
普利策奉行这样的办报理念:“你可以写下最崇高的哲学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人读它,那又有什么用处呢?你首先应该发行几百万,那么在关键时刻,你就可以左右读者的心愿和选票了。”他为《快邮报》确定了“煽情”的报道风格。从1878年接手到1879年年底,《快邮报》的发行量已突破了5000份大关。
《快邮报》吸引了读者,当地的竞争对手《星报》经常剽窃其报道,普利策对此非常恼火。他特意设计了一个圈套,发表了一篇题为“阿富汗境内反英活动”的报道。第二天,《星报》转载刊发了此文。而普利策则立马登报宣布这是一条请君入瓮的假新闻,使《星报》大出其丑。 普利策还深谙激励机制:他给编辑、记者的薪酬是同行中最高的,月薪达140美元,请病假也不扣工资,每年还有两周带薪休假,这在其他报社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到1881年3月,《快邮报》的发行量已上升为1.2万份,当年报社盈利8.5万美元。
买下纽约《世界报》,创造采编制
1882年6月,《快邮报》的发行量达到了4.5万份。普利策此时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多年积劳成疾,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频繁的咳嗽、失眠,还有头痛等病折磨着他。他不得不把报社业务交给了当地的一位媒体人,自己退居幕后,举家迁往纽约。
不久,普利策获悉已有20多年历史的纽约《世界报》因连年亏损,正在物色买家。可当他找到《世界报》的老板杰伊·古尔德时,后者却狮子大开口,开价50万美元。经过讨价还价,1883年5月,普利策终以出价34.6万美元,成为了《世界报》的新东家。
《世界报》所在的曼哈顿下区公园街,还有《论坛报》、《太阳报》、《日报》、《先驱报》等多家报社。它们都是共和党的喉舌,其中《太阳报》的发行量约16万份,独占鳌头。普利策通过细分市场,决定把《世界报》办成支持民主党的报纸,并把潜在的读者锁定为不断涌入的移民,因为这些人长期被纽约新闻界所忽视,作为国际大都会,纽约移民达50万人之多,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接手后的第一期《世界报》面市,共8版,定价两美分,一下子就售出了两万多份,发行量比古尔德掌管时翻了一番。普利策发现,越荒诞怪异的事件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他有时剑走偏锋,于是在《世界报》周末版上,不时可见到这样的特写:《海上食人生番》、《狂热的教派用人做献祭品》等。《世界报》周日版甚至刊登过一则消息,标题为《法国探险家发现了一个长有尾巴的野人》,同时配发了一幅图,一个被称为“人猴”的男性趴在树上。显然,普利策没有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如果有疑问,就把它扔在一边。”他琢磨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此外,他创造了报纸的采编制——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当然,普利策并没有忘记对丑恶、堕落现实进行抨击。他在《世界报》社论中提出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措施:如对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改革行政机构、严惩贪官污吏、严惩倒卖选票者等。《世界报》在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发行量已接近4万份。
1884年,是大选年,普利策在他的报纸上发表支持民主党领袖克利夫兰的社论。《世界报》通过事例列出了4个支持他的理由:第一他是个老实人;第二他是个老实人;第三他是个老实人;第四他是个老实人。对于“政客贪污受贿”成风的官场,这些理由很容易被选民认可。最后,克利夫兰顺利当选为美国新总统。当年9月,《世界报》的发行量突破了10万份。而《太阳报》因支持落败的共和党候选人,发行量由原来的16万份下降到了8万份,为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普利策给每位男性雇员颁发了一顶绸缎礼帽,女员工则得到了奖金。他甚至说服市政当局,在纽约市政公园鸣礼炮100响。
募捐10万美元,迎接“自由女女神”
普利策忙于事业,妻子凯蒂并不快乐,丈夫帮忙,在家陪她和弦子的时间就越少。一天,她跟普利策开玩笑说:“约瑟夫,你整日不归家,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吧?”普利策点了点头说:“是呀,比你漂亮多了,我也非常喜爱她……”普利策说的那个她,就是“自由女神”。原来,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社会人士集资塑造了一座高46米、重225吨“自由女神像”,但当局却拒绝出资10万美元为“女神”修建基座安家。
出于对自由的热爱,也为了宣传《世界报》,普利策在报纸刊发社论,疾呼:自由女神像无处安身,“对纽约市,对我们的共和国来说,是一种难以洗刷的耻辱!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拯救女神,那就是我们必须尽快筹款。
普利策带头捐了250美元。在他的带动下,4个月后,《世界报》筹集了10多万美元,12万美国人参加了捐款。1886年10月,“自由女神像”终于矗立在了纽约港的自由岛上。为了表彰普利策的功绩,一枚刻有他名字的黄金铆钉,永远嵌在了“女神”的脚趾上。能够分享如此荣誉的人,除了普利策外,只有“自由女神”的雕塑者巴托尔迪。
1887年初,《世界报》的发行量上升到25万份,成为纽约报业的新霸主。尽管事业有成,但年仅40岁的普利策却患有气喘、糖尿病、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病症,一点轻微的噪音都会让他焦躁不安。1890年的一天,医生在他的眼睛里又发现了破裂的血管,如果再不静养,双目随时都有完全失明的危险。10月,他终于宣布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同时指定了一个“三人小组”接替自己。他从此成为了一名“漂泊者”,辗转欧美各地的疗养院。
不久,普利策又斥资250万美元,盖起了一座16层的总部大厦。新大楼俯视着低矮的《太阳报》、《时报》和《先驱报》大楼。在他买下的那块地皮上,就有当年他在那里擦皮鞋被人撵走的那家法国旅馆。
1900年,53岁的普利策已近双目失明,他不得不静养。1907年,在他60岁的生日酒会上,普利策再次宣布退休,任命自己的儿子拉尔夫为《世界报》的代理社长和《快邮报》的总裁。当年12月,普利策花费150万美元建造的豪华游艇“自由号”正式启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中,他一直乘“自由号”游艇漫无目的地沿海岸线漂荡。1911年10月29日,在苍茫的大海上,“自由号”游艇缓缓地降下了半旗:普利策终于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64岁。
21岁踏入新闻界,当上记者
1864年,在美国北方东海岸的渡士顿港,一名17岁的少年趁着夜色,偷偷跃入了冰凉的海水中,向岸边游去。不久他几乎筋疲力尽,想喊“救命”却又怕被抓,被遣返回船,于是他咬着牙、手脚并用,终于抵达了美国本土。该少年正是普利策。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和弟弟两人,从小由家庭教师管教,受过良好的德文、法文训练。17岁那年,他再也不堪忍受母亲与继父隔三岔五的争吵,终于离家出走了。他十分崇拜拿破仑,读过很多有关他的书籍,卧室里还挂着他的画像。他有心从戎,但由于他虽然长了个一米九的大个,却瘦得像根竹竿似的,眼睛还近视,所以被军队拒绝了。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激战正酣,为补充兵源,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在欧洲高价招募雇佣兵。普利策终于如愿参加了林肯骑兵队。为不让300美元的佣金落入兵贩子手中,他如前文所述,在波士顿港,纵身跳入了大海,自行登了岸。
1865年4月,美国内战结束,普利策成了无业游民,长期处于“待业”状态。有一次,他怀揣着仅有的几分钱,来到一家法国旅馆前,想请人擦一下皮鞋。可旅馆的管理人员一见他衣着破旧,就叫他立马滚蛋。遭遇如此羞辱,他决定换个环境。他决定离开纽约,前往圣路易斯打拼。行前,他立下誓言:我一定会回来的!
在圣路易斯,普利策当过轮船上的锅炉工、码头苦力、餐厅跑堂、马车夫
奔波之余,他每天总会抽出三四个小时泡图书馆,并不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章,投给当地的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这引起了该报主编的注意,1868年底,21岁的他终于被《西方邮报》录用为记者。他描绘当时的心情说:“一切就像做梦一般”。
做记者,普利策是“拼命三郎”。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每天从上午10点干到次日凌晨2点。有一次,民主党在杰弗逊市秘密举行了一个会议,只有为该党服务的媒体记者才会被邀请作现场采访。为了防止泄密,组织者在会议开始后,就把会议室的门给反锁了。
普利策为采访该会,竟把看门人摔趴在地上,破门而入。第二天,《西方邮报》成为全州独家对此次会议作了报道的共和党报纸。
普利策平时在大街小巷四处奔波,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他认为既然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他们身边的奇闻趣事。采访中,他常当着其他记者的面,旁若无人对当事人刨根问底
这让圣路易斯各报同行很是不爽。为了发泄,他们模仿普利策蹩脚的英语发音,叫他“丑普利策”,甚至嘲笑他为“丑犹太”:因为他骨瘦如柴、脖子细长,红色胡子上长着一对“牛蛙眼睛”。
他曾因揭露腐败,与人大打出手
1879年1月,普利策当选为密苏里州参议员。凭借记者和议员的双重身份,他站在了揭露腐败黑幕的第一线。一个名叫爱德华·奥古斯丁的承包商勾结当地官员,得到了一份给地方修建一座精神病院的合同,案值几十万美元,建材费用却不合理地由国库支付。普利策对奥古斯丁的动机提出了质疑。
不久,奥古斯丁与普利策在一家宾馆狭路相逢。奥古斯丁以名誉受损为由,当众破口大骂普利策是个“该死的骗子”。普利策并没有当面驳斥,而是静静看着对方发泄,随即回到附近的寓所,拿起手枪立马折回宾馆,半路上他对人说:“要出新闻了!”大庭广众下,他与奥古斯丁对骂开来,“骗子”、“傻瓜”、“谎言家”、“狗杂种”此起彼伏。最后,两人一起倒在地上,扭打成一团。奥古斯丁有着拳击运动员般的身材,瘦弱的普利策显然不是对手。混乱中,普利策连发两枪,一发打中了对方的小腿,另一发射进了地板。
普利策为此被起诉,罪名为企图谋杀奥古斯丁。但他没有坐一天牢,在交了405美元罚款后便重获自由了。此后,普利策无论走到哪里,口袋里都会揣着一把枪,以防不测。
1872年以后,他受邀前往首都华盛顿,担任了《太阳报》的特约记者。在这里,他遇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联盟的前总统杰弗逊·戴维斯的远房侄女凯蒂·戴维斯,他对她一见钟情,经过6年苦恋,他们终于喜结连理。也许是婚姻带来了好运气,就在他们的蜜月刚结束时,普利策就以区区2500美元将《圣路易斯快报》收入了囊中。3l岁的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报纸。
接手《快邮报》,开创“煽情主义”
《圣路易斯快报》易主时,其发行量不到2000份。普利策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将其更名为《快邮报》。
在普利策的主持下,《快邮报》不断揭露富人逃税内幕,公开赌馆、妓院名单,报道保险公司贪污事件,并加大了对民众关心的拳击比赛和斗鸡活动等的报道量。他还把报纸钉在报馆门口的橱窗里,自己躲在一旁,静听读者对报纸的反应,以便随时挖掘大众感兴趣的新闻素材。
创业之初,普利策的办公室位于报社编辑部一角,只挂了一块布帘虚掩。他总是不定时地从帘子后面冲出来,把他的新想法告知编辑、记者。为了写社论,他常就着煤气灯工作到天亮。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靠着这副血肉之躯,像个奴隶一样卖命。”
普利策奉行这样的办报理念:“你可以写下最崇高的哲学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人读它,那又有什么用处呢?你首先应该发行几百万,那么在关键时刻,你就可以左右读者的心愿和选票了。”他为《快邮报》确定了“煽情”的报道风格。从1878年接手到1879年年底,《快邮报》的发行量已突破了5000份大关。
《快邮报》吸引了读者,当地的竞争对手《星报》经常剽窃其报道,普利策对此非常恼火。他特意设计了一个圈套,发表了一篇题为“阿富汗境内反英活动”的报道。第二天,《星报》转载刊发了此文。而普利策则立马登报宣布这是一条请君入瓮的假新闻,使《星报》大出其丑。 普利策还深谙激励机制:他给编辑、记者的薪酬是同行中最高的,月薪达140美元,请病假也不扣工资,每年还有两周带薪休假,这在其他报社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到1881年3月,《快邮报》的发行量已上升为1.2万份,当年报社盈利8.5万美元。
买下纽约《世界报》,创造采编制
1882年6月,《快邮报》的发行量达到了4.5万份。普利策此时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多年积劳成疾,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频繁的咳嗽、失眠,还有头痛等病折磨着他。他不得不把报社业务交给了当地的一位媒体人,自己退居幕后,举家迁往纽约。
不久,普利策获悉已有20多年历史的纽约《世界报》因连年亏损,正在物色买家。可当他找到《世界报》的老板杰伊·古尔德时,后者却狮子大开口,开价50万美元。经过讨价还价,1883年5月,普利策终以出价34.6万美元,成为了《世界报》的新东家。
《世界报》所在的曼哈顿下区公园街,还有《论坛报》、《太阳报》、《日报》、《先驱报》等多家报社。它们都是共和党的喉舌,其中《太阳报》的发行量约16万份,独占鳌头。普利策通过细分市场,决定把《世界报》办成支持民主党的报纸,并把潜在的读者锁定为不断涌入的移民,因为这些人长期被纽约新闻界所忽视,作为国际大都会,纽约移民达50万人之多,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接手后的第一期《世界报》面市,共8版,定价两美分,一下子就售出了两万多份,发行量比古尔德掌管时翻了一番。普利策发现,越荒诞怪异的事件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他有时剑走偏锋,于是在《世界报》周末版上,不时可见到这样的特写:《海上食人生番》、《狂热的教派用人做献祭品》等。《世界报》周日版甚至刊登过一则消息,标题为《法国探险家发现了一个长有尾巴的野人》,同时配发了一幅图,一个被称为“人猴”的男性趴在树上。显然,普利策没有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如果有疑问,就把它扔在一边。”他琢磨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此外,他创造了报纸的采编制——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当然,普利策并没有忘记对丑恶、堕落现实进行抨击。他在《世界报》社论中提出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措施:如对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改革行政机构、严惩贪官污吏、严惩倒卖选票者等。《世界报》在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发行量已接近4万份。
1884年,是大选年,普利策在他的报纸上发表支持民主党领袖克利夫兰的社论。《世界报》通过事例列出了4个支持他的理由:第一他是个老实人;第二他是个老实人;第三他是个老实人;第四他是个老实人。对于“政客贪污受贿”成风的官场,这些理由很容易被选民认可。最后,克利夫兰顺利当选为美国新总统。当年9月,《世界报》的发行量突破了10万份。而《太阳报》因支持落败的共和党候选人,发行量由原来的16万份下降到了8万份,为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普利策给每位男性雇员颁发了一顶绸缎礼帽,女员工则得到了奖金。他甚至说服市政当局,在纽约市政公园鸣礼炮100响。
募捐10万美元,迎接“自由女女神”
普利策忙于事业,妻子凯蒂并不快乐,丈夫帮忙,在家陪她和弦子的时间就越少。一天,她跟普利策开玩笑说:“约瑟夫,你整日不归家,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吧?”普利策点了点头说:“是呀,比你漂亮多了,我也非常喜爱她……”普利策说的那个她,就是“自由女神”。原来,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社会人士集资塑造了一座高46米、重225吨“自由女神像”,但当局却拒绝出资10万美元为“女神”修建基座安家。
出于对自由的热爱,也为了宣传《世界报》,普利策在报纸刊发社论,疾呼:自由女神像无处安身,“对纽约市,对我们的共和国来说,是一种难以洗刷的耻辱!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拯救女神,那就是我们必须尽快筹款。
普利策带头捐了250美元。在他的带动下,4个月后,《世界报》筹集了10多万美元,12万美国人参加了捐款。1886年10月,“自由女神像”终于矗立在了纽约港的自由岛上。为了表彰普利策的功绩,一枚刻有他名字的黄金铆钉,永远嵌在了“女神”的脚趾上。能够分享如此荣誉的人,除了普利策外,只有“自由女神”的雕塑者巴托尔迪。
1887年初,《世界报》的发行量上升到25万份,成为纽约报业的新霸主。尽管事业有成,但年仅40岁的普利策却患有气喘、糖尿病、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病症,一点轻微的噪音都会让他焦躁不安。1890年的一天,医生在他的眼睛里又发现了破裂的血管,如果再不静养,双目随时都有完全失明的危险。10月,他终于宣布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同时指定了一个“三人小组”接替自己。他从此成为了一名“漂泊者”,辗转欧美各地的疗养院。
不久,普利策又斥资250万美元,盖起了一座16层的总部大厦。新大楼俯视着低矮的《太阳报》、《时报》和《先驱报》大楼。在他买下的那块地皮上,就有当年他在那里擦皮鞋被人撵走的那家法国旅馆。
1900年,53岁的普利策已近双目失明,他不得不静养。1907年,在他60岁的生日酒会上,普利策再次宣布退休,任命自己的儿子拉尔夫为《世界报》的代理社长和《快邮报》的总裁。当年12月,普利策花费150万美元建造的豪华游艇“自由号”正式启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中,他一直乘“自由号”游艇漫无目的地沿海岸线漂荡。1911年10月29日,在苍茫的大海上,“自由号”游艇缓缓地降下了半旗:普利策终于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