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汉到新闻界的拿破仑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d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眺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这是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生前留下的一句箴言,至今仍被许多媒体人奉为经典。
  21岁踏入新闻界,当上记者
  1864年,在美国北方东海岸的渡士顿港,一名17岁的少年趁着夜色,偷偷跃入了冰凉的海水中,向岸边游去。不久他几乎筋疲力尽,想喊“救命”却又怕被抓,被遣返回船,于是他咬着牙、手脚并用,终于抵达了美国本土。该少年正是普利策。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和弟弟两人,从小由家庭教师管教,受过良好的德文、法文训练。17岁那年,他再也不堪忍受母亲与继父隔三岔五的争吵,终于离家出走了。他十分崇拜拿破仑,读过很多有关他的书籍,卧室里还挂着他的画像。他有心从戎,但由于他虽然长了个一米九的大个,却瘦得像根竹竿似的,眼睛还近视,所以被军队拒绝了。
  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激战正酣,为补充兵源,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在欧洲高价招募雇佣兵。普利策终于如愿参加了林肯骑兵队。为不让300美元的佣金落入兵贩子手中,他如前文所述,在波士顿港,纵身跳入了大海,自行登了岸。
  1865年4月,美国内战结束,普利策成了无业游民,长期处于“待业”状态。有一次,他怀揣着仅有的几分钱,来到一家法国旅馆前,想请人擦一下皮鞋。可旅馆的管理人员一见他衣着破旧,就叫他立马滚蛋。遭遇如此羞辱,他决定换个环境。他决定离开纽约,前往圣路易斯打拼。行前,他立下誓言:我一定会回来的!
  在圣路易斯,普利策当过轮船上的锅炉工、码头苦力、餐厅跑堂、马车夫
  奔波之余,他每天总会抽出三四个小时泡图书馆,并不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章,投给当地的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这引起了该报主编的注意,1868年底,21岁的他终于被《西方邮报》录用为记者。他描绘当时的心情说:“一切就像做梦一般”。
  做记者,普利策是“拼命三郎”。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每天从上午10点干到次日凌晨2点。有一次,民主党在杰弗逊市秘密举行了一个会议,只有为该党服务的媒体记者才会被邀请作现场采访。为了防止泄密,组织者在会议开始后,就把会议室的门给反锁了。
  普利策为采访该会,竟把看门人摔趴在地上,破门而入。第二天,《西方邮报》成为全州独家对此次会议作了报道的共和党报纸。
  普利策平时在大街小巷四处奔波,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他认为既然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他们身边的奇闻趣事。采访中,他常当着其他记者的面,旁若无人对当事人刨根问底
  这让圣路易斯各报同行很是不爽。为了发泄,他们模仿普利策蹩脚的英语发音,叫他“丑普利策”,甚至嘲笑他为“丑犹太”:因为他骨瘦如柴、脖子细长,红色胡子上长着一对“牛蛙眼睛”。
  他曾因揭露腐败,与人大打出手
  1879年1月,普利策当选为密苏里州参议员。凭借记者和议员的双重身份,他站在了揭露腐败黑幕的第一线。一个名叫爱德华·奥古斯丁的承包商勾结当地官员,得到了一份给地方修建一座精神病院的合同,案值几十万美元,建材费用却不合理地由国库支付。普利策对奥古斯丁的动机提出了质疑。
  不久,奥古斯丁与普利策在一家宾馆狭路相逢。奥古斯丁以名誉受损为由,当众破口大骂普利策是个“该死的骗子”。普利策并没有当面驳斥,而是静静看着对方发泄,随即回到附近的寓所,拿起手枪立马折回宾馆,半路上他对人说:“要出新闻了!”大庭广众下,他与奥古斯丁对骂开来,“骗子”、“傻瓜”、“谎言家”、“狗杂种”此起彼伏。最后,两人一起倒在地上,扭打成一团。奥古斯丁有着拳击运动员般的身材,瘦弱的普利策显然不是对手。混乱中,普利策连发两枪,一发打中了对方的小腿,另一发射进了地板。
  普利策为此被起诉,罪名为企图谋杀奥古斯丁。但他没有坐一天牢,在交了405美元罚款后便重获自由了。此后,普利策无论走到哪里,口袋里都会揣着一把枪,以防不测。
  1872年以后,他受邀前往首都华盛顿,担任了《太阳报》的特约记者。在这里,他遇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联盟的前总统杰弗逊·戴维斯的远房侄女凯蒂·戴维斯,他对她一见钟情,经过6年苦恋,他们终于喜结连理。也许是婚姻带来了好运气,就在他们的蜜月刚结束时,普利策就以区区2500美元将《圣路易斯快报》收入了囊中。3l岁的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报纸。
  接手《快邮报》,开创“煽情主义”
  《圣路易斯快报》易主时,其发行量不到2000份。普利策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将其更名为《快邮报》。
  在普利策的主持下,《快邮报》不断揭露富人逃税内幕,公开赌馆、妓院名单,报道保险公司贪污事件,并加大了对民众关心的拳击比赛和斗鸡活动等的报道量。他还把报纸钉在报馆门口的橱窗里,自己躲在一旁,静听读者对报纸的反应,以便随时挖掘大众感兴趣的新闻素材。
  创业之初,普利策的办公室位于报社编辑部一角,只挂了一块布帘虚掩。他总是不定时地从帘子后面冲出来,把他的新想法告知编辑、记者。为了写社论,他常就着煤气灯工作到天亮。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靠着这副血肉之躯,像个奴隶一样卖命。”
  普利策奉行这样的办报理念:“你可以写下最崇高的哲学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人读它,那又有什么用处呢?你首先应该发行几百万,那么在关键时刻,你就可以左右读者的心愿和选票了。”他为《快邮报》确定了“煽情”的报道风格。从1878年接手到1879年年底,《快邮报》的发行量已突破了5000份大关。
  《快邮报》吸引了读者,当地的竞争对手《星报》经常剽窃其报道,普利策对此非常恼火。他特意设计了一个圈套,发表了一篇题为“阿富汗境内反英活动”的报道。第二天,《星报》转载刊发了此文。而普利策则立马登报宣布这是一条请君入瓮的假新闻,使《星报》大出其丑。   普利策还深谙激励机制:他给编辑、记者的薪酬是同行中最高的,月薪达140美元,请病假也不扣工资,每年还有两周带薪休假,这在其他报社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到1881年3月,《快邮报》的发行量已上升为1.2万份,当年报社盈利8.5万美元。
  买下纽约《世界报》,创造采编制
  1882年6月,《快邮报》的发行量达到了4.5万份。普利策此时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多年积劳成疾,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频繁的咳嗽、失眠,还有头痛等病折磨着他。他不得不把报社业务交给了当地的一位媒体人,自己退居幕后,举家迁往纽约。
  不久,普利策获悉已有20多年历史的纽约《世界报》因连年亏损,正在物色买家。可当他找到《世界报》的老板杰伊·古尔德时,后者却狮子大开口,开价50万美元。经过讨价还价,1883年5月,普利策终以出价34.6万美元,成为了《世界报》的新东家。
  《世界报》所在的曼哈顿下区公园街,还有《论坛报》、《太阳报》、《日报》、《先驱报》等多家报社。它们都是共和党的喉舌,其中《太阳报》的发行量约16万份,独占鳌头。普利策通过细分市场,决定把《世界报》办成支持民主党的报纸,并把潜在的读者锁定为不断涌入的移民,因为这些人长期被纽约新闻界所忽视,作为国际大都会,纽约移民达50万人之多,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接手后的第一期《世界报》面市,共8版,定价两美分,一下子就售出了两万多份,发行量比古尔德掌管时翻了一番。普利策发现,越荒诞怪异的事件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他有时剑走偏锋,于是在《世界报》周末版上,不时可见到这样的特写:《海上食人生番》、《狂热的教派用人做献祭品》等。《世界报》周日版甚至刊登过一则消息,标题为《法国探险家发现了一个长有尾巴的野人》,同时配发了一幅图,一个被称为“人猴”的男性趴在树上。显然,普利策没有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如果有疑问,就把它扔在一边。”他琢磨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此外,他创造了报纸的采编制——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当然,普利策并没有忘记对丑恶、堕落现实进行抨击。他在《世界报》社论中提出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措施:如对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改革行政机构、严惩贪官污吏、严惩倒卖选票者等。《世界报》在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发行量已接近4万份。
  1884年,是大选年,普利策在他的报纸上发表支持民主党领袖克利夫兰的社论。《世界报》通过事例列出了4个支持他的理由:第一他是个老实人;第二他是个老实人;第三他是个老实人;第四他是个老实人。对于“政客贪污受贿”成风的官场,这些理由很容易被选民认可。最后,克利夫兰顺利当选为美国新总统。当年9月,《世界报》的发行量突破了10万份。而《太阳报》因支持落败的共和党候选人,发行量由原来的16万份下降到了8万份,为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普利策给每位男性雇员颁发了一顶绸缎礼帽,女员工则得到了奖金。他甚至说服市政当局,在纽约市政公园鸣礼炮100响。
  募捐10万美元,迎接“自由女女神”
  普利策忙于事业,妻子凯蒂并不快乐,丈夫帮忙,在家陪她和弦子的时间就越少。一天,她跟普利策开玩笑说:“约瑟夫,你整日不归家,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吧?”普利策点了点头说:“是呀,比你漂亮多了,我也非常喜爱她……”普利策说的那个她,就是“自由女神”。原来,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社会人士集资塑造了一座高46米、重225吨“自由女神像”,但当局却拒绝出资10万美元为“女神”修建基座安家。
  出于对自由的热爱,也为了宣传《世界报》,普利策在报纸刊发社论,疾呼:自由女神像无处安身,“对纽约市,对我们的共和国来说,是一种难以洗刷的耻辱!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拯救女神,那就是我们必须尽快筹款。
  普利策带头捐了250美元。在他的带动下,4个月后,《世界报》筹集了10多万美元,12万美国人参加了捐款。1886年10月,“自由女神像”终于矗立在了纽约港的自由岛上。为了表彰普利策的功绩,一枚刻有他名字的黄金铆钉,永远嵌在了“女神”的脚趾上。能够分享如此荣誉的人,除了普利策外,只有“自由女神”的雕塑者巴托尔迪。
  1887年初,《世界报》的发行量上升到25万份,成为纽约报业的新霸主。尽管事业有成,但年仅40岁的普利策却患有气喘、糖尿病、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病症,一点轻微的噪音都会让他焦躁不安。1890年的一天,医生在他的眼睛里又发现了破裂的血管,如果再不静养,双目随时都有完全失明的危险。10月,他终于宣布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同时指定了一个“三人小组”接替自己。他从此成为了一名“漂泊者”,辗转欧美各地的疗养院。
  不久,普利策又斥资250万美元,盖起了一座16层的总部大厦。新大楼俯视着低矮的《太阳报》、《时报》和《先驱报》大楼。在他买下的那块地皮上,就有当年他在那里擦皮鞋被人撵走的那家法国旅馆。
  1900年,53岁的普利策已近双目失明,他不得不静养。1907年,在他60岁的生日酒会上,普利策再次宣布退休,任命自己的儿子拉尔夫为《世界报》的代理社长和《快邮报》的总裁。当年12月,普利策花费150万美元建造的豪华游艇“自由号”正式启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中,他一直乘“自由号”游艇漫无目的地沿海岸线漂荡。1911年10月29日,在苍茫的大海上,“自由号”游艇缓缓地降下了半旗:普利策终于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64岁。
其他文献
1924年底,奉军入关,其司令部设在天津,从此张学良与天津结缘。最初,他住利顺德大饭店,后住京奉铁路宾馆,即现在的河西区台儿庄路51号花园酒店,再后来买下了法租界丰领事路公馆,即现在的赤峰道78号。那时,张作霖居北京西城的顺承郡王王府,张学良经常来往于京津之间。  其时摩托车刚传入中国,张学良便喜欢上了这个“洋玩意”,自己也在天津的洋行买了一辆美国产的哈雷牌新型摩托车。1924年,张作霖住进了曹家
期刊
一个好人会发现好人,一个坏人专门发现坏人,遇着好人了,就踏踏实实干,实实在在干。但人必须有野心,没有野心不行。  11月5日,昔日“烟王”、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种植的“褚橙”在北京正式。  从烟王到橙王  如果随机在街头询问过往行人,问问大家在75岁的时候愿意做什么,应该很少有人回答要自强不息奋斗创业,而时年75岁的褚时健却在这样做。  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上,褚时健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51岁成
期刊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日前以较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成功连任,改写过去70年失业率高于7.4%时白宫必定易主的历史,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二名赢得连任的民主党籍总统。获连任后的奥巴马第一时间在其官方推特上发出了“又是四年”的推文,并配以和夫人米歇尔拥抱在一起的照片。这条推文在一个半小时内便获得18万转发量,142万人按“赞”。奥巴马同时发文感谢选民,写道:“如今这一切是因为你
期刊
平时上阵杀敌,无论许世友是什么职务,他总是左手提着一把沉重的大刀,常吓得敌人屁滚尿流。上将秦基伟,躯体伟硕,浓眉赭面。战争岁月中,秦基伟因善使大刀,并屡立奇功,人送绰号“秦大刀”。红军时期,贺炳炎常挥舞大刀率部冲入敌阵,杀得敌人人仰马翻,心惊胆颤,人送外号“红军赵子龙”。  在我军的发展史上,曾有几位令人瞩目的“刀客”将领,其中,“大刀敢死队长”许世友、“秦大刀”秦基伟、“独臂刀王”贺炳炎的故事广
期刊
家住8楼,每天爬上爬下好几趟,估计年轻人都会吃不消,但家住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上的任江浦老人,却表示毫无压力。就说今天中午吧,家里盐吃完了,儿媳说要下楼去买,老人家立马自告奋勇,踱着方步悠哉游哉地下楼买盐去  任江浦老人可不是普通的老人,已经103岁了,身体却比78岁的儿子任茂树显得还硬朗些。老人说,自己是一不小心就活成了百岁老人。重阳节快到了,记者来到任爹爹家中,请他为长沙的老人们传授长寿的“秘诀
期刊
在诱惑太多的今天,仍有一种崇高的情感,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褪色,却会因为年轮的增长,愈显深刻和珍贵。  95岁的刘华馨,以比中国共产党建党时间还老的年龄,终于加入了这个伟大的组织。为了这一天,她等待了63年……  为养家糊口,曾经卖油条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字一顿,嗓音哽咽,布满皱纹的拳头,在誓言中微微颤抖。  2012年8月22日,渝中区石油路一栋普通民宅里,95岁高龄的刘华馨,在所
期刊
在作为被毛泽东钦点过的“小人物”登上时代舞台之前,李希凡的故事是从需要为生存而挣扎的一个贫苦少年开始的。  20岁时,李希凡寄居在山东姐姐家,每天的工作是早晚接送外甥上下学,晚上给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一年以后,他由山东大学文史系的旁听生,转为了正式生,后来,他又考取了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这期间,我们的祖国,也经历着改大换地的变化……  “小人物”打响了“可贵的第一枪”  转
期刊
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将整个诺奖周活动推向最高潮。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随后,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诺贝尔晚宴上,与大约1300名客人一起共同庆祝这一荣耀并发表5分钟左右的获奖感言。  11点25分,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随后,交响乐团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的香港,每逢寒暑假,总有个剪着寸头的、高高瘦瘦的东方女孩儿开着她的11路(走着)穿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她一天拍3个MTV,一个月拍十几个广告,还参加各种走秀……  柯蓝原名叫“钟好好”。她家世显赫,爷爷是开国元勋,奶奶也是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共和国开国上将钟期光的孙女,从小在大院里成长的她,顶着全家人反对的目光,踏入了娱乐圈。从此,她不再是钟好好,“柯蓝”这个名字,按她妈妈的解读就是
期刊
一个离婚后享受单身  一个结婚两年再当“剩女”  与山西首富李兆会结婚两年即离婚,从巨额分手费到家庭纷争,种种质疑将车晓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大男当婚》中饰演“白富美”徐若云,车晓再次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在车晓的背后,有一位明星妈妈——“恶婆婆”王丽云。虽然在戏路上,王丽云、车晓母女二人风格迥异,但在感情路上,两个女人却有着相似的经历。  谈离婚——  王丽云:我在新疆库尔勒看报纸才知道女儿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