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研究牧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厨,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牧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我们课题组赴乌审旗,与教育局干部,学校教师、学生、家長座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及现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深入地开展了研究工作。本文对乌审旗牧区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做了几点思考。
1 乌审旗牧区教育现状
“十一五”期间,乌审旗学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旗中小学、幼儿园由33所撤并为2l所;投人两千多万元新建了蒙古族二中的公寓楼、餐厅及教学楼,投资五千多万元新建第二幼儿园。投资1亿元新建蒙古族实验小学。投资近4亿元启动实施了校舍新建工程和加固改造工程。2010年,深入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实行12年免费教育,蒙语授课学生推行15年免费教育。
加大教师表彰,培养、培训力度。2005年以来表彰教育先进工作者七百余人次,发放奖金超过一百万元,组织各类培训九千人次;启动实施了“名师梯队建设工程”。此外,制定并印发了《乌审旗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开展了全旗范围内的教学研讨会、观摩示范课等教研活动52场次,参加中小学教师4820人次;开展了中小学学科索能检测工作。
挖掘民族地方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学校。在全旗范围内大力实施“拉响马头琴、构建和谐绿色乌审”主题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深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增加班主任津贴补助。实施了“教育部、李嘉诚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和“乌审旗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尤其是鄂尔多斯市第二蒙中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蒙古文网络学校——“察汗苏力德网络学校”,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传输。
2 乌审旗牧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乌审旗牧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建设绿色乌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与落实教育优先重点发展和“科教兴旗、人才强旗”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教育布局不合理
2009年,乌审旗人民政府会议上确定的实施。科教兴旗、人才强旗战略中提出“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生不足80人的学校全部撤并到镇区。年内将图克小学、乌兰陶勒盖小学撤并至蒙古族实验小学;将蒙二中、蒙三中撤并至市蒙二中。打造自治区级民族师范学校”。以此举措,乌审旗蒙语授课的学校就鄂尔多斯市蒙古族第二中学、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沙尔利格小学三所,分别集中在嘎鲁图镇和苏力德苏木。
2.2阻碍无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民族文化特点之一就是无文字记录。在生产生活中“口传”很多文化资源。而“口传”最重要的条件是長期近距离接触,用耳朵听讲述,用眼睛看操作,用手模仿去做。如,牧民通过观察喜鹊巢门口方、群牛聚集判断出气候变化,观察动物的足迹判断出其体貌特征等都是在“口传”中传授,现在学校课本中几乎见不到。
2.3学前教育重视不够
乌审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才有5所集中在苏木镇的幼儿园。为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必须到苏木镇幼儿团,而苏木镇幼儿园目前的条件无法接受全托儿童,因此家庭必须把小孩送出家门,而且必须有专人陪孩子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而陪孩子的往往是爷爷奶奶等長辈。这不但对幼儿的学习没有较好的帮助作用,也加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2.4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守旧”、“被动”
長期以来,乌审旗教育管理体制仍实行计划管理的模式,对牧区教育自主权的理解仍然不够,对当地牧区特点、民族特点的考虑太少,照搬农区教育措施过多,政府对牧区教育的管理,仍是高度的集权制和层层负责制的行政月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牧区教育的自主灵活度不够,缺乏发展的自主性、创新性,行为上比较“守旧”,行动上比较“被动”,影响了牧区教育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牧区教育布局调整应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即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保护牧区学生的学习权利出发,而不是单一地考虑财政困难,更不能不经科学论证仅凭领导主观臆测,规定合并的数量。
3.1牧区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应该遵循就近原则
根据地理位置,位于嘎鲁图镇的鄂尔多斯市蒙古族第二中学初中部就招收附近的乌兰陶勒盖镇、图克镇、乌审召镇的学生,恢复沙尔利格初级中学,根据人口密集的情况每个苏木镇保留一所小学。每个嘎查村创办民办幼儿园,保证牧民子女就进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2用牧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孩子的灵魂
继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是每所学校、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牧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牧区生产教育;学生家可以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让孩子有意识地参加剪羊毛、奶制品制作、放牧等生产劳动,保证孩子们接受到民族文化、生产方面的学习。
3.3推进学前教育,发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牧区儿童学前教育是其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从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高度对学前教育引起重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管理,让牧区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3.4加快牧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从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依据党的法规政策,借鉴经验,加快牧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从无所不包揽的全面管理朝有选择的管理转化,真正弄清哪些事情政府该管,哪些事情政府不该管;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不直接干预和参与办学单位的日常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负责验收结果,不管过程和方式。
1 乌审旗牧区教育现状
“十一五”期间,乌审旗学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旗中小学、幼儿园由33所撤并为2l所;投人两千多万元新建了蒙古族二中的公寓楼、餐厅及教学楼,投资五千多万元新建第二幼儿园。投资1亿元新建蒙古族实验小学。投资近4亿元启动实施了校舍新建工程和加固改造工程。2010年,深入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实行12年免费教育,蒙语授课学生推行15年免费教育。
加大教师表彰,培养、培训力度。2005年以来表彰教育先进工作者七百余人次,发放奖金超过一百万元,组织各类培训九千人次;启动实施了“名师梯队建设工程”。此外,制定并印发了《乌审旗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开展了全旗范围内的教学研讨会、观摩示范课等教研活动52场次,参加中小学教师4820人次;开展了中小学学科索能检测工作。
挖掘民族地方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学校。在全旗范围内大力实施“拉响马头琴、构建和谐绿色乌审”主题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深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增加班主任津贴补助。实施了“教育部、李嘉诚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和“乌审旗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尤其是鄂尔多斯市第二蒙中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蒙古文网络学校——“察汗苏力德网络学校”,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传输。
2 乌审旗牧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乌审旗牧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建设绿色乌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与落实教育优先重点发展和“科教兴旗、人才强旗”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教育布局不合理
2009年,乌审旗人民政府会议上确定的实施。科教兴旗、人才强旗战略中提出“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生不足80人的学校全部撤并到镇区。年内将图克小学、乌兰陶勒盖小学撤并至蒙古族实验小学;将蒙二中、蒙三中撤并至市蒙二中。打造自治区级民族师范学校”。以此举措,乌审旗蒙语授课的学校就鄂尔多斯市蒙古族第二中学、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沙尔利格小学三所,分别集中在嘎鲁图镇和苏力德苏木。
2.2阻碍无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民族文化特点之一就是无文字记录。在生产生活中“口传”很多文化资源。而“口传”最重要的条件是長期近距离接触,用耳朵听讲述,用眼睛看操作,用手模仿去做。如,牧民通过观察喜鹊巢门口方、群牛聚集判断出气候变化,观察动物的足迹判断出其体貌特征等都是在“口传”中传授,现在学校课本中几乎见不到。
2.3学前教育重视不够
乌审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才有5所集中在苏木镇的幼儿园。为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必须到苏木镇幼儿团,而苏木镇幼儿园目前的条件无法接受全托儿童,因此家庭必须把小孩送出家门,而且必须有专人陪孩子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而陪孩子的往往是爷爷奶奶等長辈。这不但对幼儿的学习没有较好的帮助作用,也加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2.4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守旧”、“被动”
長期以来,乌审旗教育管理体制仍实行计划管理的模式,对牧区教育自主权的理解仍然不够,对当地牧区特点、民族特点的考虑太少,照搬农区教育措施过多,政府对牧区教育的管理,仍是高度的集权制和层层负责制的行政月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牧区教育的自主灵活度不够,缺乏发展的自主性、创新性,行为上比较“守旧”,行动上比较“被动”,影响了牧区教育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牧区教育布局调整应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即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保护牧区学生的学习权利出发,而不是单一地考虑财政困难,更不能不经科学论证仅凭领导主观臆测,规定合并的数量。
3.1牧区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应该遵循就近原则
根据地理位置,位于嘎鲁图镇的鄂尔多斯市蒙古族第二中学初中部就招收附近的乌兰陶勒盖镇、图克镇、乌审召镇的学生,恢复沙尔利格初级中学,根据人口密集的情况每个苏木镇保留一所小学。每个嘎查村创办民办幼儿园,保证牧民子女就进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2用牧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孩子的灵魂
继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是每所学校、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牧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牧区生产教育;学生家可以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让孩子有意识地参加剪羊毛、奶制品制作、放牧等生产劳动,保证孩子们接受到民族文化、生产方面的学习。
3.3推进学前教育,发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牧区儿童学前教育是其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从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高度对学前教育引起重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管理,让牧区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3.4加快牧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从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依据党的法规政策,借鉴经验,加快牧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从无所不包揽的全面管理朝有选择的管理转化,真正弄清哪些事情政府该管,哪些事情政府不该管;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不直接干预和参与办学单位的日常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负责验收结果,不管过程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