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酱品厂的车间里,生产原料黄豆饼上爬满蟑螂。一位年迈的老人指点人用无毒杀蟑剂在全车间喷洒一遍,半小时后,工人们将死蟑螂收集起来一称,足有10公斤……
某啤酒厂因受蟑螂侵害,啤酒质量不合格。也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受聘前往指导灭蟑。经过全面喷洒、堵洞塞缝、改造厂房,该厂啤酒一跃而成为优质产品……
在一幢居民楼的一间厨房里,又是这位老人指着蟑螂躲藏的缝隙、洞穴,叫人用浸药粉笔在周围画上“圈圈”。当蟑螂出来觅食时,全部毙命于“圈圈”之中
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灭蟑王”的流行病学专家——胡修元。
胡老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先后获得理科学士、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今研究流行病学。他,高高的个子,鼻梁上架着一副琇琅边眼镜,略染秋霜的头发向后梳理得整整齐齐,精神抖擞,人们很难把他和他所研究的蟑螂联系起来。
三百六十行,与蟑螂打交道算哪一行?他怎么会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话还得从1952年反对美军细菌战说起。那时,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但当时缺乏专家的技术指导,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国家爱卫会和卫生部于70年代动员卫生专家牵头组织有关人员投入这项工作。有关领导认为胡修元专业知识广泛,理论基础扎实,且事业心、责任感较强,任命他为全国防治蟑螂、臭虫专题组组长。从此他肩负重任,走南闯北,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和他的专题组。组织和发动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医学院校、研究所和卫生检疫部门,对蟑螂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传播疾病的方式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1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蟑螂携带病原微生物调查及其实验研究”等两项成果,均荣获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蟑螂自1978年被列入我国“四害”之一。以前国内很少有人研究它。人们对它的生态习性,传播哪些疾病,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有何危害,不甚了解。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胡老介绍说:“蟑螂属于昆虫纲、蜚蠊目。全世界有3500多种,遍布五大洲,我国已发现的也有168种,但绝大多数为野外生活的种群。”他一说起蟑螂总是滔滔不绝,对其属性了如指掌。他说:“蟑螂的种群分布,不单有地区差别,栖身之处也各取所好。如‘日本大蠊’主要分布在东北、河北等省;‘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喜欢在南方的宾馆和居民家里作客。”胡老还介绍说,蟑螂会游泳,善疾走。能飞行,可随着火车、飞机、轮船、潜水艇到处流窜,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喜欢温暖、潮湿,栖身于洞缝、沟中,怕光,昼伏夜出,活动、觅食、交配全在晚上。它们在进食时有边吃边拉的生活习性,咀嚼食物时不但留下特殊的臭味,还通过脚垫、体表污染食品,通过分泌和排泄,把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带到食品中。
胡老说:“蟑螂相当复杂,种类很多,我们仅对家栖的种类分布进行调查就发现,凡是有水和食物的地方。无论是高山(如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风阳山等)、陆地(食品厂、酱品厂、厨房、仓库、书架、衣箱等)、江湖河海(渔船、客轮、潜艇等)、天空(客、货航班),都有蟑螂的踪迹。蟑螂虽是“一夫一妻”制,但它的繁殖能力惊人,根据计算机计算:5只雄虫和受精的雌虫在整整一年中能产下雌成虫4500多万只。
胡老在科研成果中,除报告了国外已报道过的蟑螂携带的那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外,還首次报告了从蟑螂粪便中检出了致病的黄曲霉菌强毒株。它所含的黄曲霉菌毒超过了国家对食品中允许量的4万倍。它们不仅传播多种疾病,而且侵害纺织品、食品、药材、国防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胡老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某城市的一家中药材厂,一个夏季,收购活蟑螂20吨,在温湿度适宜的药房里,20平方米面积,一天用药杀死蟑螂达20多斤。一只大蟑螂可有2克重,每天要吃3克粮食,一年就是2斤4两,糟蹋粮食的情况仅次于鼠类。
蟑螂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全世界关注和忧虑。那么,怎样杀灭和防治它呢?胡老认为,防治蟑螂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以环境防治为根本,即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堵洞、塞缝,尽量减少蟑螂栖息地。其次是采用有效的化学、物理方式去杀灭它。在化学防治方面,60年代开始使用有机磷中的敌敌畏和敌百虫等药品,由于毒性大,在有食品的地方施药不方便,药效欠佳。70年代后期,试制成功了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等杀虫药。这类药品系高效、低毒、广谱,并可配制成水悬液、诱饵、颗粒剂、粘纸、粉笔等剂型。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就是这类药品。
今年76岁的胡老,曾任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主任医师,现受聘为江苏省卫生防疫站技术顾问。他编著出版了《蟑螂世家》一书,培养了大批防治蟑螂的技术骨干。1992年,国务院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时,他金榜题名,享受特殊津贴。如今,他仍在为人民健康事业不停地奋斗着。
某啤酒厂因受蟑螂侵害,啤酒质量不合格。也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受聘前往指导灭蟑。经过全面喷洒、堵洞塞缝、改造厂房,该厂啤酒一跃而成为优质产品……
在一幢居民楼的一间厨房里,又是这位老人指着蟑螂躲藏的缝隙、洞穴,叫人用浸药粉笔在周围画上“圈圈”。当蟑螂出来觅食时,全部毙命于“圈圈”之中
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灭蟑王”的流行病学专家——胡修元。
胡老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先后获得理科学士、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今研究流行病学。他,高高的个子,鼻梁上架着一副琇琅边眼镜,略染秋霜的头发向后梳理得整整齐齐,精神抖擞,人们很难把他和他所研究的蟑螂联系起来。
三百六十行,与蟑螂打交道算哪一行?他怎么会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话还得从1952年反对美军细菌战说起。那时,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但当时缺乏专家的技术指导,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国家爱卫会和卫生部于70年代动员卫生专家牵头组织有关人员投入这项工作。有关领导认为胡修元专业知识广泛,理论基础扎实,且事业心、责任感较强,任命他为全国防治蟑螂、臭虫专题组组长。从此他肩负重任,走南闯北,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和他的专题组。组织和发动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医学院校、研究所和卫生检疫部门,对蟑螂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传播疾病的方式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1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蟑螂携带病原微生物调查及其实验研究”等两项成果,均荣获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蟑螂自1978年被列入我国“四害”之一。以前国内很少有人研究它。人们对它的生态习性,传播哪些疾病,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有何危害,不甚了解。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胡老介绍说:“蟑螂属于昆虫纲、蜚蠊目。全世界有3500多种,遍布五大洲,我国已发现的也有168种,但绝大多数为野外生活的种群。”他一说起蟑螂总是滔滔不绝,对其属性了如指掌。他说:“蟑螂的种群分布,不单有地区差别,栖身之处也各取所好。如‘日本大蠊’主要分布在东北、河北等省;‘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喜欢在南方的宾馆和居民家里作客。”胡老还介绍说,蟑螂会游泳,善疾走。能飞行,可随着火车、飞机、轮船、潜水艇到处流窜,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喜欢温暖、潮湿,栖身于洞缝、沟中,怕光,昼伏夜出,活动、觅食、交配全在晚上。它们在进食时有边吃边拉的生活习性,咀嚼食物时不但留下特殊的臭味,还通过脚垫、体表污染食品,通过分泌和排泄,把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带到食品中。
胡老说:“蟑螂相当复杂,种类很多,我们仅对家栖的种类分布进行调查就发现,凡是有水和食物的地方。无论是高山(如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风阳山等)、陆地(食品厂、酱品厂、厨房、仓库、书架、衣箱等)、江湖河海(渔船、客轮、潜艇等)、天空(客、货航班),都有蟑螂的踪迹。蟑螂虽是“一夫一妻”制,但它的繁殖能力惊人,根据计算机计算:5只雄虫和受精的雌虫在整整一年中能产下雌成虫4500多万只。
胡老在科研成果中,除报告了国外已报道过的蟑螂携带的那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外,還首次报告了从蟑螂粪便中检出了致病的黄曲霉菌强毒株。它所含的黄曲霉菌毒超过了国家对食品中允许量的4万倍。它们不仅传播多种疾病,而且侵害纺织品、食品、药材、国防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胡老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某城市的一家中药材厂,一个夏季,收购活蟑螂20吨,在温湿度适宜的药房里,20平方米面积,一天用药杀死蟑螂达20多斤。一只大蟑螂可有2克重,每天要吃3克粮食,一年就是2斤4两,糟蹋粮食的情况仅次于鼠类。
蟑螂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全世界关注和忧虑。那么,怎样杀灭和防治它呢?胡老认为,防治蟑螂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以环境防治为根本,即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堵洞、塞缝,尽量减少蟑螂栖息地。其次是采用有效的化学、物理方式去杀灭它。在化学防治方面,60年代开始使用有机磷中的敌敌畏和敌百虫等药品,由于毒性大,在有食品的地方施药不方便,药效欠佳。70年代后期,试制成功了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等杀虫药。这类药品系高效、低毒、广谱,并可配制成水悬液、诱饵、颗粒剂、粘纸、粉笔等剂型。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就是这类药品。
今年76岁的胡老,曾任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主任医师,现受聘为江苏省卫生防疫站技术顾问。他编著出版了《蟑螂世家》一书,培养了大批防治蟑螂的技术骨干。1992年,国务院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时,他金榜题名,享受特殊津贴。如今,他仍在为人民健康事业不停地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