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各种被称为小说的作品的时候,我一直藏着一个隐秘的期待,就是盼望出现那么一种作品——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思考,储备已久的阅读积累,多方面的写作才华,包括性情所长和所短,都在这个文本里得到充分展示。我甚至会困惑是不是该称这样的文本为小说,但在这样的作品里,一定有一条我此前从未留意的缝隙撬开了一整个世界,有什么我此前遗漏的东西在作品里显现。这是一个长久的期待,我在心里模拟了无数次它的样子,因此,当读到走走由八个短篇构成的《黄色评论家》(这里选了其中的三篇)时,我非常确信,这就是我阅读期盼的实现方式之一。
读者永远不能在“我”的行为中认识到我,在“我”和我自己之间,隔着一道安全的深渊。最近我迷上了采访体小说样式,伪装坦白出一些思想、情感。其实在所有文学中,作家所说出的东西都是虚假的,区别只是自己是否希望那是真的。
这是《黄色评论家》里的“本书作者走走访谈——恰似一部小说”,不妨暂且假定这话是走走的意思。可即便有这样的安全深渊,走走较为人熟知的小说,中心几乎都是围绕她自己的,所有的发生的事情和连带的感受,都是她感知或触碰的。这些小说细密流畅,几乎每一个心理的沟沟坎坎,每一次心情的轻微变化,由轻微的变化导致的或平和或激烈的行为,都让人觉得准确,值得信任。你几乎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勤奋不倦,对任何懈怠都不满,以至于有些气鼓鼓地省察着自己,也捎带冷峭地观察着周围人的作者形象。
尽管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仍有沉溺于自身经验之嫌,某些情绪浓得化不开,郁郁不欢的调子始终笼罩着整个叙事,缺了点疏朗从容,但如此细部准确而质地硬朗的小说,在此时此地,已经难能可贵。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走走或许可以经营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她是个极容易对自己写作不满的人,不用说重复写某些东西,即使在某个能够控制的写作状态里驻留太久,对她也是很大的困扰。这本用评论方式写作的《黄色评论家》,应该看成她毅然决然地走出熟悉之地的尝试——试验性文体出现,一个更大的世界随之展开。
写《黄色评论家》的时候,走走肯定有意无意地想在小说中加入更丰富的声息,不让文本里的世界太过逼仄。从作品里,你能看到走走多方面的阅读积累和多样性的关注,历史,小说,理论,政治,身体……原本分茅设蕝的小说和评论,叙事和描写,事实与虚构,历史与假设,在这里有融为一体之势;她对自我的苛刻和对所处圈子的认知,真实的疼痛和虚拟的伤感,严肃的思考和戏谑的笔调,文体试验的自觉,模仿时的得意和警惕,都一一写进了文本。这种写作方式肯定给走走带来了某种隐秘的快感,以往小说中时或拘谨的文笔,在这个作品里忽然变得汪洋恣肆,仿佛某个意识的阀门被打开,记忆和技艺以自如的方式涌出——
那些东西,她甚至都没有试图躲开。她唯一的动作是咧了咧屁股,好像要把自己藏到那里面。我抓起一块石头,那石头不大,就和一只刚生下来不久的小猫咪一样,猫咪会要东西吃,会自己找奶吃,它钻了进去。其实那地方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无害的,无用的,无关紧要的。现在那只小猫咪在她体内摸索着,那里太紧了,我感到自己的手都被扭曲了,猫开始绝望地上蹿下跳,乱拱一气,狂躁地伸出尖利的指甲,在那些没有亮光的肠道壁上刺啦刺啦直抓。
我突然想看看费雅玛的脸。
那张脸,因为惊惧折出了很多褶子,仿佛一下子,十七八岁的女孩轮廓瘫软下来,变得年老色衰,时间的古旧气息带来不可言喻的顺从的迷茫的谦逊。
对模仿的模仿,对造假的造假,却换来了易地皆然的情景,感受上等值的真实,阅读心理上的黑云压城,作者仿佛在经营一件大事。没错,走走好像一直有一件大事要做的样子,她对自己写作上处理的小题材一直无法满意。或许《黄色评论家》的出现,可以让她暂时安心?
通过这段文字,你无法坐实走走的锋芒所向,却肯定知道她在关注着什么重大的问题,并且这问题重大到了与她或所有人置身的世界的运行状况相关。如果走走心心念念的那些重大问题如我所想,那我觉得她在这本书中采取的方式,算得上恰当,过此以往,就有过或不及之嫌。因为这些问题,已经重大到了根本不应该用任何正面的方式来写——“每个严肃的人,每个立志以这严肃之事为务者,都不会将其书写下来,以免在人群中激起妒意和困惑”,以免静谧的夜晚听到让人心悸的声音。
当然,我的担心有些多余,在这个作品里,走走对虚构的热衷显然比对重大问题的关注更甚。以评论方式出之的文本,其形式本身,就是撬开新世界的缝隙。评论变成了虚构的一部分,原本只由人物所行所思构成的小说,现在加入了人物的创作,以及他/她的为人和作品被人谈论的方式。更有意味的是,这个始终在谈论他人和他人作品的评论家,一面是作品的叙述者,一面也面临他评论的人物和作品的沉默反驳,同时他也可能也是作者反讽的对象。
当一个认真的写作者用与自己异质的眼光开始书写的时候,她对作品的忠诚会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人物就有了更为宽广的行走空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文本里,被评论的作品,作品的写作者,对作品的评论,对评论的反讽,构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这个空间既不是被评论的作品和其作者具备的,也不是评论本身拥有的,更不是作者的反讽可以做到的,而是四者之间的关联、差异、参差共同制造出来的。这个新异的空间是以往被称为小说的文本很少踏足的地方,是一块略显荒芜的林中空地。
(壹写)那一段显得毫不在乎,我突然想象出她在床上毫不在乎的样子。那里面有种东西让我无法容忍。所以我找到她,向她说出这一点。她突然就发火了,粗暴地盯着我看,但用非常轻的声音说,“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还有感觉?”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她还能有那种审讯似的眼神。这有点令人难堪了。这种眼光,再加上那两句乡音未改的普通话,是足以让人无话可说的。我突然觉得,她就是不值得尊重,这场对话很可笑。
按说,以评论方式展开的虚构,阅读者本应获得比单纯的叙事作品更多面的故事及其动机,对人与事的判断有更多的确定性。就像我们从上面这段知道了壹的毫不在乎和非常在乎,作为叙述者的评论家的自以为是和对壹的轻蔑,以及壹在流露出审讯似的眼光后他的反应。可仔细回味的时候,你却发现这更多的已知,带来的是更多的未知。原本人物活动的确切性,因为评论的主导,竟然变得多义起来,对人物的单向性判断,也在评论加入之后变得动摇。怎么说呢,比如已经学会了使用某种计算机语言,这时忽然有人告诉你这种语言的构造方式,你知道得越多,原先的确定性认知就会变得越模糊。 壹在这个作品中不是置身于一个幽暗的隧道,帮着叙述者探索人性的秘密,她暗暗夺下评论家漫不经心和装腔作势的笔,在社会和男性权力的缝隙,匆匆写下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人性之秘从隧道走入迷宫——你可以看到可笑的壹,可怜的壹,可悲的壹,屈从于男性游戏的壹,对自己的身体感受不置可否的壹……可在一个并不愿意深入了解壹的评论家笔下,你仍然发现,这些并不是壹的全部,在这些之外,另有一种顽韧的什么东西,给她自己的人生艰难开拓出一个空间。这个艰难的空间,也不是壹有意为之,而是在误解和蔑视的夹缝里缓慢生长出来的,因为挣扎的艰难而带有切实的力量。以往小说叙事本身造成的限制,竟然在评论主导的写作中被部分克服了,还打开了很多以往(不止是走走的)小说中因过于精密而被遮蔽的空间,这个文本也就有了一种开辟式的粗粝感,直抵人心中某些未经触碰的区域,就如从未见过的壹的眼神,让人心惊。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果走走真的有一件大事要做,或许,这里的缓慢生长和鸿蒙开辟,就该是她的大事——那些庄严肃穆的、需要启蒙给人的、已知的历史和故事,让给后进的君子们好了。
一夜
在虚假的阴影里悬空纷飞
白马骨、素馨的
雪白绒毛,遮蔽了
天空和安宁
无论正视,还是一瞥
黑夜接着便来临
受遥控的电动玩具
漫游迷失进黑暗
而呻吟声中
阳光重新出现
映出的苍穹重播那场大雪:雪片漫天飞舞
虚构世界的设定太满、太实,人物在其中的周转空间就小,譬如庄子对惠施所说:“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把人周围的多余空间全部摒弃,只让其踏足作者设定的容足之地,那即使人物在小说中怎样辗转腾挪,空间也显得太过狭窄,气息也过于急促,不过是作者设定的、表明自身睿智的规定性假动作。
当巴赫金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复调”,福克纳用四种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时,他们一定感受到了虚构带来的上述局限。同样,我觉得可以推定,走走试验这种写作形式的时候,肯定也是在挑战虚构的局限。《黄色评论家》的前面五篇,我觉得这种挑战已经达到了某种高点,虽然有时她过于强烈的道德意识会让小说流露出明显价值立场,但大部分篇幅里,这个文本中的作者立场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辨识,因而也就有了开阔而浑然的气息。可自第六篇开始,某种急切或峻急的情绪又开始笼罩其上,里面显而易见的讽刺和嘲弄,以及某些迫不及待的结论,开始损害作品自身的疏朗和饱满。
不过,因文本的试验特性带来的优势仍然存在于这部分,就像小说中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堪称绝妙的构陷文本,直指某些走走心目中的大事。可是,消解随之而来——“我同居的小女友看完这一段后懒洋洋地反问我:这难道不只是一首色情短诗吗?白马骨、素馨的雪白绒毛,就是用来擦干净的纸团滚了一地嘛。电动玩具,就是跳蛋或者电动阴茎呀,漫游迷失进黑暗,这个,更明显了……”日常的、本能的、与每一个人的具体相关的东西,瓦解了沉重的别有用心——艰难的追问,真实的反思,都需要从这里体认并汲取力量。那“阳光重新出现”的地方,不在别处。
(责任编辑:钱益清)
读者永远不能在“我”的行为中认识到我,在“我”和我自己之间,隔着一道安全的深渊。最近我迷上了采访体小说样式,伪装坦白出一些思想、情感。其实在所有文学中,作家所说出的东西都是虚假的,区别只是自己是否希望那是真的。
这是《黄色评论家》里的“本书作者走走访谈——恰似一部小说”,不妨暂且假定这话是走走的意思。可即便有这样的安全深渊,走走较为人熟知的小说,中心几乎都是围绕她自己的,所有的发生的事情和连带的感受,都是她感知或触碰的。这些小说细密流畅,几乎每一个心理的沟沟坎坎,每一次心情的轻微变化,由轻微的变化导致的或平和或激烈的行为,都让人觉得准确,值得信任。你几乎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勤奋不倦,对任何懈怠都不满,以至于有些气鼓鼓地省察着自己,也捎带冷峭地观察着周围人的作者形象。
尽管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仍有沉溺于自身经验之嫌,某些情绪浓得化不开,郁郁不欢的调子始终笼罩着整个叙事,缺了点疏朗从容,但如此细部准确而质地硬朗的小说,在此时此地,已经难能可贵。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走走或许可以经营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她是个极容易对自己写作不满的人,不用说重复写某些东西,即使在某个能够控制的写作状态里驻留太久,对她也是很大的困扰。这本用评论方式写作的《黄色评论家》,应该看成她毅然决然地走出熟悉之地的尝试——试验性文体出现,一个更大的世界随之展开。
写《黄色评论家》的时候,走走肯定有意无意地想在小说中加入更丰富的声息,不让文本里的世界太过逼仄。从作品里,你能看到走走多方面的阅读积累和多样性的关注,历史,小说,理论,政治,身体……原本分茅设蕝的小说和评论,叙事和描写,事实与虚构,历史与假设,在这里有融为一体之势;她对自我的苛刻和对所处圈子的认知,真实的疼痛和虚拟的伤感,严肃的思考和戏谑的笔调,文体试验的自觉,模仿时的得意和警惕,都一一写进了文本。这种写作方式肯定给走走带来了某种隐秘的快感,以往小说中时或拘谨的文笔,在这个作品里忽然变得汪洋恣肆,仿佛某个意识的阀门被打开,记忆和技艺以自如的方式涌出——
那些东西,她甚至都没有试图躲开。她唯一的动作是咧了咧屁股,好像要把自己藏到那里面。我抓起一块石头,那石头不大,就和一只刚生下来不久的小猫咪一样,猫咪会要东西吃,会自己找奶吃,它钻了进去。其实那地方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无害的,无用的,无关紧要的。现在那只小猫咪在她体内摸索着,那里太紧了,我感到自己的手都被扭曲了,猫开始绝望地上蹿下跳,乱拱一气,狂躁地伸出尖利的指甲,在那些没有亮光的肠道壁上刺啦刺啦直抓。
我突然想看看费雅玛的脸。
那张脸,因为惊惧折出了很多褶子,仿佛一下子,十七八岁的女孩轮廓瘫软下来,变得年老色衰,时间的古旧气息带来不可言喻的顺从的迷茫的谦逊。
对模仿的模仿,对造假的造假,却换来了易地皆然的情景,感受上等值的真实,阅读心理上的黑云压城,作者仿佛在经营一件大事。没错,走走好像一直有一件大事要做的样子,她对自己写作上处理的小题材一直无法满意。或许《黄色评论家》的出现,可以让她暂时安心?
通过这段文字,你无法坐实走走的锋芒所向,却肯定知道她在关注着什么重大的问题,并且这问题重大到了与她或所有人置身的世界的运行状况相关。如果走走心心念念的那些重大问题如我所想,那我觉得她在这本书中采取的方式,算得上恰当,过此以往,就有过或不及之嫌。因为这些问题,已经重大到了根本不应该用任何正面的方式来写——“每个严肃的人,每个立志以这严肃之事为务者,都不会将其书写下来,以免在人群中激起妒意和困惑”,以免静谧的夜晚听到让人心悸的声音。
当然,我的担心有些多余,在这个作品里,走走对虚构的热衷显然比对重大问题的关注更甚。以评论方式出之的文本,其形式本身,就是撬开新世界的缝隙。评论变成了虚构的一部分,原本只由人物所行所思构成的小说,现在加入了人物的创作,以及他/她的为人和作品被人谈论的方式。更有意味的是,这个始终在谈论他人和他人作品的评论家,一面是作品的叙述者,一面也面临他评论的人物和作品的沉默反驳,同时他也可能也是作者反讽的对象。
当一个认真的写作者用与自己异质的眼光开始书写的时候,她对作品的忠诚会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人物就有了更为宽广的行走空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文本里,被评论的作品,作品的写作者,对作品的评论,对评论的反讽,构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这个空间既不是被评论的作品和其作者具备的,也不是评论本身拥有的,更不是作者的反讽可以做到的,而是四者之间的关联、差异、参差共同制造出来的。这个新异的空间是以往被称为小说的文本很少踏足的地方,是一块略显荒芜的林中空地。
(壹写)那一段显得毫不在乎,我突然想象出她在床上毫不在乎的样子。那里面有种东西让我无法容忍。所以我找到她,向她说出这一点。她突然就发火了,粗暴地盯着我看,但用非常轻的声音说,“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还有感觉?”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她还能有那种审讯似的眼神。这有点令人难堪了。这种眼光,再加上那两句乡音未改的普通话,是足以让人无话可说的。我突然觉得,她就是不值得尊重,这场对话很可笑。
按说,以评论方式展开的虚构,阅读者本应获得比单纯的叙事作品更多面的故事及其动机,对人与事的判断有更多的确定性。就像我们从上面这段知道了壹的毫不在乎和非常在乎,作为叙述者的评论家的自以为是和对壹的轻蔑,以及壹在流露出审讯似的眼光后他的反应。可仔细回味的时候,你却发现这更多的已知,带来的是更多的未知。原本人物活动的确切性,因为评论的主导,竟然变得多义起来,对人物的单向性判断,也在评论加入之后变得动摇。怎么说呢,比如已经学会了使用某种计算机语言,这时忽然有人告诉你这种语言的构造方式,你知道得越多,原先的确定性认知就会变得越模糊。 壹在这个作品中不是置身于一个幽暗的隧道,帮着叙述者探索人性的秘密,她暗暗夺下评论家漫不经心和装腔作势的笔,在社会和男性权力的缝隙,匆匆写下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人性之秘从隧道走入迷宫——你可以看到可笑的壹,可怜的壹,可悲的壹,屈从于男性游戏的壹,对自己的身体感受不置可否的壹……可在一个并不愿意深入了解壹的评论家笔下,你仍然发现,这些并不是壹的全部,在这些之外,另有一种顽韧的什么东西,给她自己的人生艰难开拓出一个空间。这个艰难的空间,也不是壹有意为之,而是在误解和蔑视的夹缝里缓慢生长出来的,因为挣扎的艰难而带有切实的力量。以往小说叙事本身造成的限制,竟然在评论主导的写作中被部分克服了,还打开了很多以往(不止是走走的)小说中因过于精密而被遮蔽的空间,这个文本也就有了一种开辟式的粗粝感,直抵人心中某些未经触碰的区域,就如从未见过的壹的眼神,让人心惊。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果走走真的有一件大事要做,或许,这里的缓慢生长和鸿蒙开辟,就该是她的大事——那些庄严肃穆的、需要启蒙给人的、已知的历史和故事,让给后进的君子们好了。
一夜
在虚假的阴影里悬空纷飞
白马骨、素馨的
雪白绒毛,遮蔽了
天空和安宁
无论正视,还是一瞥
黑夜接着便来临
受遥控的电动玩具
漫游迷失进黑暗
而呻吟声中
阳光重新出现
映出的苍穹重播那场大雪:雪片漫天飞舞
虚构世界的设定太满、太实,人物在其中的周转空间就小,譬如庄子对惠施所说:“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把人周围的多余空间全部摒弃,只让其踏足作者设定的容足之地,那即使人物在小说中怎样辗转腾挪,空间也显得太过狭窄,气息也过于急促,不过是作者设定的、表明自身睿智的规定性假动作。
当巴赫金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复调”,福克纳用四种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时,他们一定感受到了虚构带来的上述局限。同样,我觉得可以推定,走走试验这种写作形式的时候,肯定也是在挑战虚构的局限。《黄色评论家》的前面五篇,我觉得这种挑战已经达到了某种高点,虽然有时她过于强烈的道德意识会让小说流露出明显价值立场,但大部分篇幅里,这个文本中的作者立场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辨识,因而也就有了开阔而浑然的气息。可自第六篇开始,某种急切或峻急的情绪又开始笼罩其上,里面显而易见的讽刺和嘲弄,以及某些迫不及待的结论,开始损害作品自身的疏朗和饱满。
不过,因文本的试验特性带来的优势仍然存在于这部分,就像小说中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堪称绝妙的构陷文本,直指某些走走心目中的大事。可是,消解随之而来——“我同居的小女友看完这一段后懒洋洋地反问我:这难道不只是一首色情短诗吗?白马骨、素馨的雪白绒毛,就是用来擦干净的纸团滚了一地嘛。电动玩具,就是跳蛋或者电动阴茎呀,漫游迷失进黑暗,这个,更明显了……”日常的、本能的、与每一个人的具体相关的东西,瓦解了沉重的别有用心——艰难的追问,真实的反思,都需要从这里体认并汲取力量。那“阳光重新出现”的地方,不在别处。
(责任编辑:钱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