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开始流行“复古风”。
从电视剧《潜伏》开始,就有人留心上了片中男主角的复古发型,几乎是同期走红的上海滑稽戏演员周立波,也是留着结构类似甚至更为夸张的“小开头”,直到最近中央台播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故事从北伐时开始,片中不少男丁的发型俱是如此,细节上或许还有少量偏差,但总体上有一个特征十分鲜明——从两侧到脑后。一圈头发剃得极短,而顶上的分头留得相对较长。
这种两边剃短,顶上头发较长的分头,准确来说是欧洲20世纪前40年比较时兴的发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留分头体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干练和整洁的气息,属于cleaning cut。30年代末期曾被德军制式采用,二战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今天只在老派的军方人士中流行,偶尔仍能在美国和一些南亚国家的军方高层人士中看到。如果突然出现在生活中,不知会有多少人觉得突兀?也许有人认为“老派”或者“过时”。
没错,时过境迁,物质环境的丰富给了人们张扬个性的条件。从小学时代学校强行推广的“小平头”,到中学时期盲目追星,男生竞相攀比留起的长发,再到后来工作时的无所适从,消费社会的发展使得“个性张扬”屈从于商品规律,成为一种虚假命题。当下的种种“流行”往往并非源自消费者的真正喜欢,更多的情况下是源于大环境能够提供什么。
当生活本身成为目的时。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但如果操作失误,复杂本身成为了目的,生活就会被疏离。在30年经济建设的基础打下之后,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里,人们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代表之作就是大吃大喝,吃出了慢性病,后来终于明白过来,开始修身养性。结果开始流行炒天价普洱茶。
很多旧有的规矩被人们抛弃,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精致生活”。人们又在今天重新发明出了诸多生活上的“讲究”——这实在是个很离谱的事情。规矩本身是为了让生活更加有秩序更加方便,若使得生活更加复杂,则不如不要的好。就像欧洲大陆上的居民,特别是法国人,喜欢开英国人的玩笑那样:
“我们有最好的菜,你们有最好的餐桌规矩。”
有人曾经总结说,一生中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是在幼儿园时代学到的。穿衣服的事情,其实早在孩童时代,妈妈就已经教过了:穿衣服要干净……
但是今天呢?显然有人在童年时没有上好这一课。
高档西装从来不乏顾客,但是很多家伙显然没有掌握好最基本的“卫生”问题。不可否认,现在的洗涤要比以往方便很多,但一个脑后留着长长头发茬的家伙,即使天天洗头,也很难避免头发上的油脂蹭得衣服领口油光锃亮吧!更何况,长长的发茬被领子戳得乱草一般,显然也不利于个人形象的塑造。
现在你明白为啥当年的人们要把两鬓和脑后的头发剃得那么短了吧?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明白,不少礼仪老师专教人怎么穿衣服的也不明白。这些礼仪老师说起如何穿西装的时候,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衬衫袖子长出外套2厘米,领子高出外套1厘米这样的“高论”——衬衫比外套长一点领袖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人体皮肤上不断分泌油脂,不用衬衫擦就得用西装外套擦,相比之下,自然用那个比较好洗一点的来擦。
但是这个擦油脂的抹布要露出来多长还讲规矩,就有点离谱了。工厂生产的成衣袖长根本没得挑,按照礼仪老师的2厘米标准去选保证你什么都买不到,领子问题说不好,得看人品碰运气。还有这个1厘米2厘米的来历实在诡异。作为发明西装的家伙,英国裁缝从来不用公制,那么敢问这个1厘米和2厘米是怎么冒出来的?2.54厘米一英寸,想算出1厘米还挺费劲。
显然,老师们是图了方便,1厘米2厘米好记忆,且符合人口多底子薄的新富人群的使用习惯。但这就是个典型的为了多余规矩——人为营造的冗余复杂本身成了目的。若干年后,这些“规矩”成了常态,再看见查尔斯王子之流一英寸的袖口抹布,岂不是会标准混乱?
与之类似的,还有领带的长度。打结时候的长度,领带的形状和宽度,决定了露在胸口这一节的形状,这个如何和人和衬衫和驳头搭配,得看个人习惯,别人可以建议,但是永远没有什么权威的教程。
现代社会的服装消费,消费者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审美责任推给了厂商,自己不审美,让厂商包办一切给你出解决方案。而厂商则把尺码的选择和适应推给了消费者,不用准备很多很多号码。只给你几个大概的去适应!这种相对高效的做法,也许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国情,但毕竟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哪天旅游去了佛罗伦萨,一家皮具店里上千只手套不知道如何选择,标准精确到毫米。又有什么用?
日本画家妹尾河童讲过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去意大利旅游,受友人之托买一双皮手套。河童先生以日本人惯有的认真,仔细衡量了友人手部的尺寸,拿着详细数据去买手套,原想会十拿九稳,但是出乎意料,佛罗伦萨久富盛名的那家手套店居然不卖——除非戴这双手套的客户亲自来试!
从电视剧《潜伏》开始,就有人留心上了片中男主角的复古发型,几乎是同期走红的上海滑稽戏演员周立波,也是留着结构类似甚至更为夸张的“小开头”,直到最近中央台播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故事从北伐时开始,片中不少男丁的发型俱是如此,细节上或许还有少量偏差,但总体上有一个特征十分鲜明——从两侧到脑后。一圈头发剃得极短,而顶上的分头留得相对较长。
这种两边剃短,顶上头发较长的分头,准确来说是欧洲20世纪前40年比较时兴的发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留分头体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干练和整洁的气息,属于cleaning cut。30年代末期曾被德军制式采用,二战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今天只在老派的军方人士中流行,偶尔仍能在美国和一些南亚国家的军方高层人士中看到。如果突然出现在生活中,不知会有多少人觉得突兀?也许有人认为“老派”或者“过时”。
没错,时过境迁,物质环境的丰富给了人们张扬个性的条件。从小学时代学校强行推广的“小平头”,到中学时期盲目追星,男生竞相攀比留起的长发,再到后来工作时的无所适从,消费社会的发展使得“个性张扬”屈从于商品规律,成为一种虚假命题。当下的种种“流行”往往并非源自消费者的真正喜欢,更多的情况下是源于大环境能够提供什么。
当生活本身成为目的时。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但如果操作失误,复杂本身成为了目的,生活就会被疏离。在30年经济建设的基础打下之后,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里,人们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代表之作就是大吃大喝,吃出了慢性病,后来终于明白过来,开始修身养性。结果开始流行炒天价普洱茶。
很多旧有的规矩被人们抛弃,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精致生活”。人们又在今天重新发明出了诸多生活上的“讲究”——这实在是个很离谱的事情。规矩本身是为了让生活更加有秩序更加方便,若使得生活更加复杂,则不如不要的好。就像欧洲大陆上的居民,特别是法国人,喜欢开英国人的玩笑那样:
“我们有最好的菜,你们有最好的餐桌规矩。”
有人曾经总结说,一生中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是在幼儿园时代学到的。穿衣服的事情,其实早在孩童时代,妈妈就已经教过了:穿衣服要干净……
但是今天呢?显然有人在童年时没有上好这一课。
高档西装从来不乏顾客,但是很多家伙显然没有掌握好最基本的“卫生”问题。不可否认,现在的洗涤要比以往方便很多,但一个脑后留着长长头发茬的家伙,即使天天洗头,也很难避免头发上的油脂蹭得衣服领口油光锃亮吧!更何况,长长的发茬被领子戳得乱草一般,显然也不利于个人形象的塑造。
现在你明白为啥当年的人们要把两鬓和脑后的头发剃得那么短了吧?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明白,不少礼仪老师专教人怎么穿衣服的也不明白。这些礼仪老师说起如何穿西装的时候,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衬衫袖子长出外套2厘米,领子高出外套1厘米这样的“高论”——衬衫比外套长一点领袖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人体皮肤上不断分泌油脂,不用衬衫擦就得用西装外套擦,相比之下,自然用那个比较好洗一点的来擦。
但是这个擦油脂的抹布要露出来多长还讲规矩,就有点离谱了。工厂生产的成衣袖长根本没得挑,按照礼仪老师的2厘米标准去选保证你什么都买不到,领子问题说不好,得看人品碰运气。还有这个1厘米2厘米的来历实在诡异。作为发明西装的家伙,英国裁缝从来不用公制,那么敢问这个1厘米和2厘米是怎么冒出来的?2.54厘米一英寸,想算出1厘米还挺费劲。
显然,老师们是图了方便,1厘米2厘米好记忆,且符合人口多底子薄的新富人群的使用习惯。但这就是个典型的为了多余规矩——人为营造的冗余复杂本身成了目的。若干年后,这些“规矩”成了常态,再看见查尔斯王子之流一英寸的袖口抹布,岂不是会标准混乱?
与之类似的,还有领带的长度。打结时候的长度,领带的形状和宽度,决定了露在胸口这一节的形状,这个如何和人和衬衫和驳头搭配,得看个人习惯,别人可以建议,但是永远没有什么权威的教程。
现代社会的服装消费,消费者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审美责任推给了厂商,自己不审美,让厂商包办一切给你出解决方案。而厂商则把尺码的选择和适应推给了消费者,不用准备很多很多号码。只给你几个大概的去适应!这种相对高效的做法,也许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国情,但毕竟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哪天旅游去了佛罗伦萨,一家皮具店里上千只手套不知道如何选择,标准精确到毫米。又有什么用?
日本画家妹尾河童讲过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去意大利旅游,受友人之托买一双皮手套。河童先生以日本人惯有的认真,仔细衡量了友人手部的尺寸,拿着详细数据去买手套,原想会十拿九稳,但是出乎意料,佛罗伦萨久富盛名的那家手套店居然不卖——除非戴这双手套的客户亲自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