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名人作传的电影多如牛毛,真正精彩的却少之又少,因为要想在两个小时内展现一个人波澜壮阔、摇曳多姿的一生,不是易事,而电影《美丽心灵》做到了。这部荣获8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夺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的电影,记录的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一生。
电影开头,就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聆听一个教授的讲话,地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这座爬满常春藤的哥特式校园里走出了无数世界级的学术名人,所以投身这里的莘莘学子,脸上都有不易察觉的骄傲。
只有一个人,坐在最后面的角落,低头敛目,神情略显局促,他就是本片的主角小纳什。
现在我们还看不出纳什有任何过人之处,他沉默到让人忽略,谦和到有点谦卑。他不善言辞,落落寡合,被人嘲笑,也不辩解。
因为纳什没有论文发表,他不能去自己心仪的实验室工作。他找到一个教授,希望教授引荐他和爱因斯坦会面。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提议。纳什丝毫不懂得人情世故,他的心里,只有数学。正在这时,餐厅里有小小的骚动。纳什看到一群人围住马克斯教授,纷纷把自己西装前胸口袋上别的钢笔取下,放在马克斯教授的桌子上。每一支笔都象征着它的主人对马克斯教授的敬意。只有取得终身成就的人,才会得到这样的尊重。这场景给年轻纳什的震撼可想而知,但是还没从沉思中回过神。教授就告诉他不能保证他有职位。纳什的眼神瞬间黯淡,他看了看自己距马克斯教授的距离,短短几米,但什么时候能走到那个位置?
终于,在经历无数思索,无数修正之后,纳什的论文诞生了,他惊人的才华得到认可。凭此论文,纳什进入了惠勒实验室。
如果就此下去,纳什的一生会平和顺利,而彼时,二战刚刚结束,两大阵营分庭抗礼,时代的大手把他的人生轨迹改写。纳什的数学才华被美国防部看中,要他协助美军方研究数字中可能隐藏的敌方情报。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任务,纳什需要从成百上千个数字中找到规律。工作量的庞大还是其次。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军方的监视,这对于一个惯于沉默,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天才,不啻一场灾难。纳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的出众直觉开始受到干扰。
所幸,纳什遇上了一个叫艾丽西亚的女人,她是他的学生,智力超群,特立独行。他们相爱了,这是一场因才智和人格相互吸引而产生的爱,所以恒久绵长,坚不可摧。爱情的力量让纳什暂时忘却了被军方控制的苦恼。可是命运没有放过他,在纳什30岁的时候,他的脑子出现了可怕的问题,经诊断,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纳什出现了幻觉,他害怕见人。害怕光,幻想有人要加害他,他甚至伤害深爱的妻子。这个世界,对于他。是巨大的敌人和恐惧。最终纳什的家人和朋友决定将他送进医院治疗,但是他们选择了尽量避免伤害纳什脑子的疗法。
在纳什生病和治疗期间,他的孩子出生了,勇敢的艾丽西亚担起了所有的责任。她一面给纳什联系医生商量治疗方案,一面照顾幼子,一面和无所不在的军方监视的人周旋。
出院后的纳什,因为长期服药的原因,脑子不能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思考,这让他很苦恼。影片有一个情节,纳什坐在客厅一角,蜷缩身体,摆弄孩子的玩具,他微微抬起眼,问艾丽西亚:人们都在干什么?艾丽西亚说正在洗碗,她说:生活啊,有很多事情要做,只要给它们加上意义。这个聪明的女人,不经意间就告诉了观众一个道理,不用去苦苦求索生存的意义,好好活着,活在当下,就能活出滋味和快乐。
纳什的病情在好转和发作中反复,这位天才生命的后来几十年就在医院、药品、怀疑、嘲笑、孤独和数学研究中度过。即使是处于病魔的重压之下,纳什仍然对数学保持了高度的兴奋。
这个过程像一场没有人可以看到的战争,纳什独自对抗着整个世界嘲弄的眼神。让人欣慰的是,纳什的朋友给了他信心和勇气,而妻子艾丽西亚不离不弃,给了他最重要的支撑。
终于,纳什回归校园,与学生围桌而坐,交流思想。而他的均衡理论终于被世人理解,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结尾,纳什坐在当年踟蹰良久而未走近的餐厅桌子前。他已经头发花白,脸上有深刻的皱纹,他旁边是诺贝尔奖的工作人员。纳什对那人说:我仍然能看见那些幻象,只是我选择了不去理睬它们。就好像一顿心灵快餐,我选择不去纵容某些食欲。
这时,一个教授走上来,他从西装内里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桌子上,然后伸出了右手:纳什教授,很高兴您能来到这里。纳什说谢谢。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很多人起身,走到纳什跟前,掏出自己的钢笔,放在桌子上,说:这是我的荣幸。接着一个特写:桌子上,一排整齐的钢笔。就好像若干年前,纳什在距离这张桌子不远处看到的那样。
影片最后,是纳什获得诺贝尔奖的情景,他站在万人瞩目的讲台发表演讲,掌声雷动。他掏出前胸口袋里的一方手帕,那是与妻子艾丽西亚初遇时用的手帕,而台下,是艾丽西亚美丽的笑脸。
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拔高,电影用细节让观众感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信念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全世界与你为敌,你仍可以凭借爱散发的光芒找到知音和伴侣,并在爱和信念中得到救赎。
电影开头,就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聆听一个教授的讲话,地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这座爬满常春藤的哥特式校园里走出了无数世界级的学术名人,所以投身这里的莘莘学子,脸上都有不易察觉的骄傲。
只有一个人,坐在最后面的角落,低头敛目,神情略显局促,他就是本片的主角小纳什。
现在我们还看不出纳什有任何过人之处,他沉默到让人忽略,谦和到有点谦卑。他不善言辞,落落寡合,被人嘲笑,也不辩解。
因为纳什没有论文发表,他不能去自己心仪的实验室工作。他找到一个教授,希望教授引荐他和爱因斯坦会面。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提议。纳什丝毫不懂得人情世故,他的心里,只有数学。正在这时,餐厅里有小小的骚动。纳什看到一群人围住马克斯教授,纷纷把自己西装前胸口袋上别的钢笔取下,放在马克斯教授的桌子上。每一支笔都象征着它的主人对马克斯教授的敬意。只有取得终身成就的人,才会得到这样的尊重。这场景给年轻纳什的震撼可想而知,但是还没从沉思中回过神。教授就告诉他不能保证他有职位。纳什的眼神瞬间黯淡,他看了看自己距马克斯教授的距离,短短几米,但什么时候能走到那个位置?
终于,在经历无数思索,无数修正之后,纳什的论文诞生了,他惊人的才华得到认可。凭此论文,纳什进入了惠勒实验室。
如果就此下去,纳什的一生会平和顺利,而彼时,二战刚刚结束,两大阵营分庭抗礼,时代的大手把他的人生轨迹改写。纳什的数学才华被美国防部看中,要他协助美军方研究数字中可能隐藏的敌方情报。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任务,纳什需要从成百上千个数字中找到规律。工作量的庞大还是其次。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军方的监视,这对于一个惯于沉默,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天才,不啻一场灾难。纳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的出众直觉开始受到干扰。
所幸,纳什遇上了一个叫艾丽西亚的女人,她是他的学生,智力超群,特立独行。他们相爱了,这是一场因才智和人格相互吸引而产生的爱,所以恒久绵长,坚不可摧。爱情的力量让纳什暂时忘却了被军方控制的苦恼。可是命运没有放过他,在纳什30岁的时候,他的脑子出现了可怕的问题,经诊断,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纳什出现了幻觉,他害怕见人。害怕光,幻想有人要加害他,他甚至伤害深爱的妻子。这个世界,对于他。是巨大的敌人和恐惧。最终纳什的家人和朋友决定将他送进医院治疗,但是他们选择了尽量避免伤害纳什脑子的疗法。
在纳什生病和治疗期间,他的孩子出生了,勇敢的艾丽西亚担起了所有的责任。她一面给纳什联系医生商量治疗方案,一面照顾幼子,一面和无所不在的军方监视的人周旋。
出院后的纳什,因为长期服药的原因,脑子不能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思考,这让他很苦恼。影片有一个情节,纳什坐在客厅一角,蜷缩身体,摆弄孩子的玩具,他微微抬起眼,问艾丽西亚:人们都在干什么?艾丽西亚说正在洗碗,她说:生活啊,有很多事情要做,只要给它们加上意义。这个聪明的女人,不经意间就告诉了观众一个道理,不用去苦苦求索生存的意义,好好活着,活在当下,就能活出滋味和快乐。
纳什的病情在好转和发作中反复,这位天才生命的后来几十年就在医院、药品、怀疑、嘲笑、孤独和数学研究中度过。即使是处于病魔的重压之下,纳什仍然对数学保持了高度的兴奋。
这个过程像一场没有人可以看到的战争,纳什独自对抗着整个世界嘲弄的眼神。让人欣慰的是,纳什的朋友给了他信心和勇气,而妻子艾丽西亚不离不弃,给了他最重要的支撑。
终于,纳什回归校园,与学生围桌而坐,交流思想。而他的均衡理论终于被世人理解,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结尾,纳什坐在当年踟蹰良久而未走近的餐厅桌子前。他已经头发花白,脸上有深刻的皱纹,他旁边是诺贝尔奖的工作人员。纳什对那人说:我仍然能看见那些幻象,只是我选择了不去理睬它们。就好像一顿心灵快餐,我选择不去纵容某些食欲。
这时,一个教授走上来,他从西装内里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桌子上,然后伸出了右手:纳什教授,很高兴您能来到这里。纳什说谢谢。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很多人起身,走到纳什跟前,掏出自己的钢笔,放在桌子上,说:这是我的荣幸。接着一个特写:桌子上,一排整齐的钢笔。就好像若干年前,纳什在距离这张桌子不远处看到的那样。
影片最后,是纳什获得诺贝尔奖的情景,他站在万人瞩目的讲台发表演讲,掌声雷动。他掏出前胸口袋里的一方手帕,那是与妻子艾丽西亚初遇时用的手帕,而台下,是艾丽西亚美丽的笑脸。
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拔高,电影用细节让观众感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信念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全世界与你为敌,你仍可以凭借爱散发的光芒找到知音和伴侣,并在爱和信念中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