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延安人·延安精神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knif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也是为了打造卓越课堂而创设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具体说来,就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導学生围绕议题展开立体式、全方位的自主阅读,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本着这样的课程理念,笔者设计以“延安”为题材的群文阅读教学,从“延安”“延安人”“延安精神”三个方面对统编教材涉及“延安”题材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学实录】
  一、走近圣地延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曾经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红色中国的摇篮,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生(齐):延安。
  师:去过延安吗?去过延安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只有2个人举手)
  师:去过延安的什么地方?
  生1:去过延安的宝塔山和窑洞。
  生2:我还去过延安的杨家岭。
  (学生笑)
  生2:去过壶口瀑布,去过安塞。
  师:大家笑了,为什么笑啊?
  生3:照他俩这么一说,我也可以去过,刚才他俩所说的这些地方大多是贺敬之的抒情诗《回延安》里出现过的。
  (点评:这个情景导入非常巧妙,既引入了群文阅读话题,又引入了群文的“文”。)
  师:这就对了。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于是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了激情澎湃的诗篇《回延安》。从这首诗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生4:我虽然没有去过延安,但是我去过安塞。
  师:为什么去安塞?
  生4:我是冲着安塞那粗犷豪放、享誉中外的“安塞腰鼓”去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你看到的“安塞腰鼓”吗?
  生4:我们刚刚学过《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源于延安市安塞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表演可由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点评:《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但是文章所展现给我们的“安塞腰鼓”更是西北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
  师:那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安塞腰鼓”到底有多大的气势吗?
  生4:老师,说实话,我描述得再好,也没有延安作家刘成章描述得好,再说,我也不一定就描述得来。我们刚刚学过《安塞腰鼓》,我想还是从那篇课文里面去领略一下“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吧!
  (点评:这个设计非常灵动,既不流于形式,又能够紧扣文本分析。)
  师:好!让我们一同走进延安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生5:老师,延安我虽然没有去过,安塞更没去过,但是我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的确是很用心的。
  师:那你具体说说看。
  生5:延安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和力量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应该说,延安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受到的压抑与羁绊太多太久了,好不容易迎来了改革开放,所以延安人民借助“安塞腰鼓”,把这种力量完全释放了出来。
  师:大家说说看,这位同学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生(齐声):有。
  师:刚才不是有同学说他去过壶口瀑布吗?那你说这壶口瀑布与延安有什么关系吗?
  生2:当然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说来很怪的。原先我以为壶口瀑布就属于延安,我的依据就是它紧靠延安。但是在通往壶口瀑布的大巴上,导游这样介绍: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的旅游景区。这下我才知道壶口瀑布是一个具有双重籍贯的旅游景点。
  师:是的。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和山西两省的交界处,不仅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点评:作为黄河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壶口瀑布的确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那磅礴的气势,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走近延安人民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地方,的确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但是,你们看到的仅仅就是几个地名、几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吗?
  生1:我还看到了延安人民,以及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群人。
  师:哪些人?
  生1:从《安塞腰鼓》和《壶口瀑布》,我看到了延安人民;从《回延安》和《艾青诗选》,我看到了诗人贺敬之和艾青;从《纪念白求恩》《红星照耀中国》,我看到了国际友人白求恩和埃德加·斯诺。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到人,课堂的设计渐渐朝着授课者的预设方向走。)
  师:是的,大家能具体说说这些人吗?
  生1:我先说说《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中的延安人吧。这篇大气磅礴的散文看上去写的是擂腰鼓的场面,而实际上歌颂的是西北汉子,也就是延安人,以及延安人的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
  生2:我来说说《壶口瀑布》中的延安人吧。这篇散文的第6段这样写道:“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梁衡的这一段话,已经不是在写黄河,不是在写黄河壶口瀑布了,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点评: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生3:我想补充一点。作者除了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民族精神。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寬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师:这一点,是我们后面还得认真讨论的。很好!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从《回延安》和《艾青诗选》中看到的两位诗人,他们与延安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3:《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1956年,诗人再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一时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回延安》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政治抒情诗。
  (学生鼓掌)
  师:《艾青诗选》作为统编教材新增加的必读名著,要想完成整本书阅读,就必须了解一下作者艾青。谁来说说《艾青诗选》和艾青这位诗人?
  (点评:这里涉及整本书阅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生4:说实话,我一直喜欢艾青的诗,尤其像《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我在了解艾青这个人的时候,特别了解到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延安,还是一个改变人的地方。”
  师:何以见得?
  生4:我在读《艾青诗选》时,无意间读到艾青的这样一句话:“我的创作生活,大概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时期、抗日战争初期、延安时期。而在延安时期,我的创作的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
  生3:是的,我也有同感。从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艾青在延安生活了四年多,在这段峥嵘岁月里,艾青的文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还有谁能说说艾青的文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生5:我在阅读《艾青诗选》的导读时,了解到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首先,艾青认为“文艺和政治,是殊途同归的”;其次,艾青强调“作家的立场和态度是与其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方向相结合的东西”;此外,艾青还着重提出了“作家的团结”问题。
  师:真好!看来,还真的被这个同学说对了,延安,让经受思想洗礼的艾青完成了自身的历史性“蜕变”。正当艾青“举着火把”“乘着热情的轮子”来到“太阳”升起的延安后,就是延安这块热土,成就了艾青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如果不是延安,我们真的很难想象艾青最后会何去何从。
  (点评:抓住重点,突出革命圣地延安对一个诗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际友人。想真正了解这两位国际友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近诺尔曼·白求恩和埃德加·斯诺。谁了解诺尔曼·白求恩呢?
  生1:我知道。我从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了解到白求恩的一些生平。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3月,白求恩到延安,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毛主席和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
  师:刚才我们还说到了一位国际友人,那位国际友人的名字叫什么?
  生2:埃德加·斯诺。
  师:你了解这个人吗?
  生2:我是因为阅读他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才了解的,以前没有听说过。
  师:那你把所知道的,尤其是你所了解的他跟延安的关系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生2:好!埃德加· 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6月,他来到延安,拜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中共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国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大大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完成了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写作。
  师: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他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斯诺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他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点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设计的宗旨,精心的预设与巧妙的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师:同学们,延安已经成为一个红色的记忆,延安人民以及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贺敬之、艾青、白求恩、斯诺等,也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老师想再追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留在你深刻记忆中的人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点评:过渡自然,巧妙衔接。)
  三、探寻延安精神
  生1:我觉得他们都具有不屈不挠的延安精神。
  师:大家说有没有道理?
  生(齐):有。
  师:那说说你们心目中的延安精神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我们刚才的分析,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延安精神究竟是什么?
  生1:我从“安塞腰鼓”那震天动地的声音中,读懂了延安精神,就是延安人民所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生2:我从贺敬之的诗句中,读懂了延安精神就是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强大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生3:我从刚才我们所分析的这些课文中,尤其是从《红星照耀中国》以及《纪念白求恩》这些文章中,得出延安精神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师:是的,大家概括得很好!可以说,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珍视延安精神,好好学习,刻苦自励,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还得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担负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点评:这些内容都交代了本节课学习的宗旨,可见设计者课堂教学设计的巧妙。)
  师:在很多人心里,延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象征、一种情怀。它是革命圣地,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丰盈着人们思想的江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未来,还会是这样。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围绕“延安”这个题材,和大家一起探讨了群文阅读的话题,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探索更多关于阅读的方式,这样可以为我们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以及为我们的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歌曲《保卫黄河》中结束本节群文阅读课……
  (点评:这样的歌声既是群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本节课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教學反思】
  群文阅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对多种多样的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日益显示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将这一目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其时,笔者正好与八年级的孩子一起探讨《红星照耀中国》的名著导读课。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回延安》《安塞腰鼓》等课文,一下子眼前一亮:我为什么不能将“延安”这个红色中国的摇篮作为题材来实施群文阅读呢?
  无论是试上课,还是后来的正式上课,听课老师都给予较高的评价,不仅选择的切入口好,而且真正起到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专家点评】
  群文阅读是新课标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同时更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如何上好群文阅读课?崔老师的这一节以“延安”为题材的群文阅读课,无疑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是群文阅读的话题选得好。群文阅读的“群文”很多,但是如何紧扣目前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这就需要授课者在授课时精心地选择“群文”的“文”以及这一“群文”中的“话题”。这节课,崔老师抓住“延安”这个话题,可谓是精心选择,既符合“立德树人”的方向,又巧妙地将教材中的“群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二是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得好。针对“群文”,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编排,这就涉及一个组合的问题,授课者按照“延安·延安人·延安精神”这样三个步骤进行设计,可谓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既有对过程的处理,又有感情的升华;既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示范,又为群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选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课文语言自然优美,涵味隽永,富有诗意,适合孩子们反复朗读、品味。鉴于此,教学本单元内容时,适宜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品语言之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生成”。具体到不同的课文,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品味关键词语,激发诗意想象  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期刊
温儒敏教授“1+X”语文教学法告诉我们,必须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把这些零碎的文本组合起来,提取、整合有效信息,形成一个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以课文为依托,在课文中寻找好的范本,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在课内与课外的徜徉中总结归纳它们本质上相同的地方,然后运用到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怕写作文,写作一直以
期刊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课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用于巩固和深化理解新授知识,对学生习题的指导和评点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来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平时听课和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应有的作用,直接抛出答案,就题解题者有之;先扶后放,嚼碎喂食者为数不少;以“参”为本,顺思
期刊
网上戏称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对于学生的难度可见一斑。不仅学生,多年来,教师也是“谈写色变”。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从简单、直观的看图写话,过渡到段落、整篇的习作,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是一个跨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对他们而言有难度。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要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学习特点。  笔者在教学统编
期刊
在教育焦虑越来越普遍甚至呈无边界泛滥之势的当下,张文质老师挺身而出,呐喊“教育的勇气”,唤醒校长、教师、家长们谈教育、做教育的时候要回到生命源头,因为“回到生命源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常识与道理,更好地扶持一个生命更正常地、更自然地发展自己”。读毕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一书,我突然明白了:在各种抢跑教育、功利教育甚嚣尘上之际,张老师能够以清醒的理智、不苟同的勇气喊出“回到生命源头”,这一切都源于他内
期刊
“听了这堂课,我的第一感觉是舒服,这是一堂从导入到结尾,听起来都很舒服的课。”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智慧,课堂里少了灌输,将知识、情感、技能等教学目标智慧地融为一体。”  “这堂课的角色扮演设计很有创意。像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记忆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开学第二周,应学校教科室安排,我打头阵为全校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后,很快得到了组内外同伴们的肯定,欣慰之余,不得不感
期刊
不同的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解读方式,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这是参加一次同课异构互动教研活动,听了两节地理课给我的感受。  先来看居老师的这节课,上课前先给班级进行小组划分,全班分成5组,每组7人,围坐在一起。随着铃声的停止,课堂活动开始了
期刊
瑾山小学是玉山县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学校有四千多名学生,七十多个教学班,两百多位教师。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了瑾山独特的校园风情。管理这么大一所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6年9月,原城东小学校长郑美莲调入瑾山小学担任校长,她深知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既然来到瑾山小学,我就要让瑾山小学有个全新的样子。”郑校长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她也千方百计地让学校
期刊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指出:所谓的“阅读素养”,指阅读者参与阅读活动,并通过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等,实现自我追求,增长知识,挖掘潜能。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类课文教学,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而阅读测评则是借助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检测的评价方式,由此循序渐进,使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评同步进行。笔者以《钓鱼的启示》教学为例,从“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学教学是数学建模的基础,是数学建模的初始阶段,数学建模促进了数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数学建模的本质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期刊